分享

杨关庆 | 写写老朋友

 闲挑灯花 2020-04-05

写写老朋友

文/(河北邱县)杨关庆


我和《燕赵都市报》是老朋友了。自都市报有了“互动”版面后,我心里就痒痒,认为若不写出来点什么,就对不起故人。

记得都市报创刊时,我正在乡下的小学教书,课余读书看报是我主要的精神生活。一日,邮递员送报来,我像往常一样翻阅,不经意间发现在《河北日报》当中夹着一张从未谋面的报纸——《燕赵都市报》,村小学肯定没有订阅这份报纸,我看主办单位是河北日报社,便想这应该是赠阅的报纸了。只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份版式新颖、内容清新的报纸。可谓是一见如故,一直喜欢到如今。


当时的都市报,有几个版面我非常喜欢。如“都市广记”,这个版面至今还有,我以为应该是都市报的“元老”了吧。如“人之初”,我印象中这是个教育类的版面,上面的文章既有文学性又有家常味,可读性强。我清楚记得“人之初”的编辑是张静虹老师。还有一个“夕阳红”版,我也比较喜欢。可惜的是不知是何故“人之初”“夕阳红”版面后来取消了。现在又有了“夕阳正红”版,我身边的老年报友说这是一大快事,美中不足的是容量有点儿少,读起来未及酣畅淋漓,便戛然而止了,不能尽兴。


那时我身在农村,孤陋寡闻。初识《燕赵都市报》后,我才渐渐知道,除各级党报之外,原来还存在着诸如晚报、晨报、都市报这样的社会生活类报纸。爱屋及乌,因为喜欢《燕赵都市报》,故而后来也喜欢上了《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等报纸。

读多了都市报上的文章,我闲暇无事时,便也常常来上几笔,兴冲冲地投给都市报,有的竟也中了,尽管都是一些小豆腐块,我仍高兴得手舞足蹈,且越发的喜欢都市报了。后来几年,因为种种原因,我搁下了手中的笔,但喜好“爬格子”的情结一直在内心深处潜滋暗长着。今年10月,我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了“灯花物语”公众号,在繁杂的工作之余,我坚持每天推送原创文学作品,现在时常收到全国各地写家的不少来稿,让我也美美地过了一把“编辑”瘾。这个事情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都市报对我的影响。


更让我终生难以忘怀的是,我女儿的名字受赐于都市报。1997年,我女儿出生时,正是阳春时节,杨柳依依,柳花飘飞,春光葱茏。杨柳、柳青、柳叶——当时我和爱人一直为女儿叫什么“大名”纠结。后来,我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都市报的“人之初”专刊写信求助。不久,张静虹编辑在“人之初”专刊上披露了我的“烦恼”。之后,我接连收到了不少朋友的来信。经斟酌筛选,我们挑中了衡水市教委张鑫同志给起的“杨阳柳”一名,亲友们闻听此名也纷纷叫好,认为它独出心裁,不入俗流,大气而又雅致。

从都市报创刊时的初识,到之后与都市报结下种种情缘,都市报已是我无法割舍的故交。现在回头看一看,都市报“为市井人家办报,让平民百姓爱读”,所言不虚!


本文刊发于《燕赵都市报》(2016年12月19日) 09版

(本文编辑/闲挑灯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