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帝国与朝鲜半岛的爱恨情仇:亲兄弟不能明算账,驱虎吞狼成祸患

 今人说古 2020-04-05

前言——隋唐对朝鲜半岛的认知

话说朝鲜半岛,据传早在周朝初年便与中原国家有所联系,帝辛之叔父、孔子认同的商纣三仁之一的箕子带五千人去朝鲜建国,定都在今天的朝鲜平壤附近。这事是得到两汉及后世学者所承认的事,细微不同仅在关于是否是周武王分封箕子于朝鲜的。朝鲜半岛是三面环海的半岛,如今的韩国和朝鲜生活在这片土地,两国同根同源,关系却有点势如水火。两汉时期,公元前1世纪左右,朝鲜半岛上出现三个较为强大的本土政权:高句丽、百济、新罗

三国争霸从两汉一直到隋唐,未有停歇过;争霸过程中,三国有盛有衰,延续至隋朝时期,朝鲜半岛的势力(即极盛时期的高句丽)已到辽水,也就是说如今的东北三省有一部分在其掌握,辽西走廊在他们手上。隋唐连续五代帝王,跨越政权的统治不约而同地对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采取防范和征伐的措施,其中隋炀帝三征朝鲜半岛上最强势力高句丽,四年时间,集齐全国钱粮物资、军队武器、马匹战船,以失败告终,连续的失利将新生强盛的隋王朝拖向灭亡的深渊,隋炀帝杨广也在这连续的挫折失败中精神不正常起来。

三征高句丽的惨痛后果让继任隋朝的唐朝铭记于心,清楚认识朝鲜半岛本土势力所蕴含的强大力量,也琢磨出该如何对付他们。隋朝和唐朝都是建立在战乱中,这种战乱不仅包括国内,还有国外;草原上比肩昔日西汉时期匈奴帝国的新生帝国突厥冉冉升起,直接威胁着隋唐两朝的统治。突厥才是隋唐的心腹之患,高句丽只是东北处的癣疥之疾,后者有成为大国的人口资源、土地资本和地理优势,却不能一蹴而就地成为大国,起码还需要近百年时间。

隋文帝清楚,隋炀帝不清楚,唐朝初期的三位帝王清楚,这导致他们做法不同,带来的深远影响也不同。

老谋深算的李渊和虎视眈眈的高句丽的“友好交往”

公元618年,李渊在定都长安建立唐朝。在其前夕,关陇贵族出身的李渊已经凭借太原留守的实力和名义向西进发,占领了关中,攻取了长安,扶持了傀儡皇帝,就等着远在南方江都的隋炀帝一命呜呼,再进行名正言顺的夺位争霸事业。大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被隋朝三次征伐、元气大伤的高句丽主动派使臣到长安进行朝贡,这可以说是提前下注,也可以说是打探中原情况。但这些在李渊心中都不重要,他对高句丽的举动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当作国际和国内牌坊进行宣传。

高句丽先手投以木桃,唐朝后手报以琼瑶,各取所取,建立了友好的交往,三年后唐高祖李渊向高丽王提出要寻回昔日隋末征辽士卒。这是考虑到收取民心和人口锐减的危局,高句丽王选择了遵从,但不是完全性的。高句丽从俘获的战俘中挑选了万余人遣送归唐,唐朝还以高句丽王高建武大唐册封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等头衔封号。随之带动了同在朝鲜半岛的另外两国新罗和百济,争先恐后地朝贡遣使,想从唐朝这得到帮助。

强大的高句丽不是中原王朝所希望看见的,因而李渊封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新罗王金真平为乐浪郡王,地位等同于高句丽王。之后隋末战乱,唐王朝治下百姓民不聊生、田园荒芜、军队厌战、经济凋敝的景象四处都是,李渊选择继续与高句丽进行友好交往,对待东北亚的战略主要以稳妥为主,唐朝与朝鲜半岛三国的藩属关系确立,但并未带来实际东西,高句丽依旧对新罗和百济进行侵略扩张,还利用两国陆地前往中原必须经过高句丽的因素,极力阻挠其与大唐的交往。

朝鲜半岛的局势和高句丽的日渐强大,唐高祖李渊在内的大唐统治者很清楚,但也是无力干涉,只能采用劝谕与抚慰的和稀泥手段“维稳”,不破坏唐与高句丽的关系。

高句丽的试探和敏感、唐朝的强大和李世民的圣贤爱人

武德九年,做了九年皇帝的李渊被儿子李世民轰下台,被迫当了太上皇,这为大唐和周边带来了变局。著名史学家司马光评价李世民:“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草原强国东突厥灭亡,唐朝国力逐渐攀升,唐朝辽东和朝鲜的战略布局该变一变了。贞观四年,东突厥的颉利可汗被擒获,高句丽嗅到了一丝不一样的东西,遣使者献上封域图,试唐朝的态度;收没收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才华和唐朝的国家利益,应该是坦然收下。

次年,李世民派广州都督府司马长孙师去毁去高句丽用隋朝征辽汉人所筑成的炫耀武功的京观,顺便将隋军将士的骸骨收容妥帖安葬。这个行为引起了高句丽的激烈反应,挑动着他们的脆弱神经,高句丽选择了筑上千里的长长的城墙进行防范,防备不日将至的唐军。同时高句丽选择立即中断双方的朝贡和友好交往的关系。高句丽的紧张持续了九年之久,唐军就是没有打过来。

高句丽的应对做法唐朝是非常清楚的,同时唐朝也明白高句丽不可能离开自己已有的势力范围进攻大唐边境,所以采取置之不理的冷处理态度。这样做颇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考虑,让高句丽白紧张这么久。

唐朝对朝鲜半岛的探查和准备

贞观十四年,熬不下去的高句丽借着唐朝灭高昌为契机,将国家储君送来唐都长安进行时隔九年的朝贡。李世民向高句丽太子赏赐表达了厚重的善意和礼物,还顺水推舟地向高句丽送去使者慰劳拉拢。慰劳拉拢是虚,探查朝鲜半岛的山川水利、风俗百姓是真,简单来说就是送去了间谍。这位大唐间谍是持节的,对外直接代表了唐帝国。唐使在高句丽境内碰见许多隋遗民,城内郊野遍地都是,双方相见无不哭泣。唐使和高句丽王进行友好会晤,之后离去。

此行唐朝得到了高句丽的各种军事、地理和政治等情报,还成功贿赂高句丽官员,向高句丽的汉民留下王师将至的讯号。可以说,这场出行是收获颇丰;而唐使有没有与新罗和百济两国进行交谈结盟呢,应该是没有的,高句丽人不会允许的。

危机重重的高句丽和扑朔迷离的朝鲜局势

贞观十五年,刚即位百济王一改国策,联合强大的高句丽向同为弱小的新罗进行进攻;新罗难以抵挡,向唐朝求援,与此同时高句丽发生内乱,渊盖苏文弑君擅政。这一系列的事件让唐朝开心的不得了,先是削弱的朝鲜半岛本土势力的力量,再是搅乱了局势,最后是提供了师出有名的大义。唐太宗没有选择贸然的出兵,而是派遣使者前去吊唁,再册封傀儡高句丽王高藏(相当于护身符,同时分化高句丽的作用),最后送去诏书命“勿攻新罗”,渊盖苏文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加大攻势占领城池。

这时候,大唐朝野对是否征伐高句丽的态度出现高度一致,民间甚至出现了自发的私人武装愿意随军攻打高句丽,不求名利赏赐,只要能上阵杀敌,这已经是一整个王朝的复仇。唐王朝必须做出正面积极的应对,不能再保持沉默了。

李世民在行动、大唐在行动

贞观十八年,全面准备就绪的唐王朝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诏令下东征高句丽。唐军选择了兵分两路的战略,一部由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张亮率领,共计四万大军、五百艘楼船,从东莱走海路至辽东;另一部由名将李勣率领,六万步骑,外加契丹、奚、新罗、百济等胡兵。水陆合击十分顺利,况且还有百济和新罗地头蛇一起,让高句丽被两面夹击首尾不能兼顾。虽说战事颇为顺利,但受限于朝鲜半岛的高纬度,冬春季节的寒冻让劳师远征的唐军战力遭到削弱;还有后勤运输困难和高句丽据坚城而守,战争刚开始两个月就结束了。

这是李世民亲自下令的,此战唐军得到自损两千、杀敌四万、占城十座的答卷,表面上看起来十分亮丽,可是远没有达到李世民在内的大唐高层的战略目标,况且此战还是唐朝劳师动众进行的,只是说是小赚。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和高句丽,三国之间既有亲密无间的过往和血缘关系,也有世代仇敌的恩怨。朝鲜半岛上一强二弱的局势、不同的利益需求和历史遗留问题,既利于大唐又不利于大唐;唐太宗时期的首度征伐证明了这一切:新罗和百济开战前夕倒向唐朝征讨高句丽,可还没开战多久,百济就倒向高句丽,攻取新罗城池,新罗被牵扯住没发挥出应有预计的效果,后来还发生一海之隔的日本势力进入朝鲜半岛。

简单来说:新罗、百济和高句丽,三个是独立的个体,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结盟,背后互相捅刀子的事是在正常不过的。

新罗跟着唐朝走,百济跟着高句丽跑,血肉至亲也敌不过利益相关

新罗曾有和谈高句丽的意思,因此派出重量级人物金春秋出使高句丽,但高句丽已经下定决心要跟新罗死敌百济结盟,所以扣留了金春秋,这就造成了新罗必须跟着唐朝走才有一线生机,才能不被亡国。唐高宗即位后,面对帝国出现的危机,选择“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随后高句丽主动示好,但军事扩张的脚步并未停下。高句丽在永徽五年指使靺鞨兵进攻附属唐朝的契丹,永徽五年与百济一同攻占新罗北方三十城。

事已至此,唐高宗李治再不表示,朝鲜半岛将不日完成统一,占据辽东和朝鲜半岛成为唐帝国的心腹大患。唐朝运作起来,先部署兵力施压高句丽和百济不再进攻,筹备好粮草和集结好兵马后立即处罚朝鲜半岛。战争刚刚开始,胜利的天平就拼命想唐军这边压下。唐军定下先平百济再灭高句丽的战略,新罗干嘛呢?摇旗呐喊和提供当地各种情报,外带给高句丽制造麻烦。

显庆五年三月,十万水陆大军在苏定方的指挥下征伐百济;同年八月,百济灭亡;同年十二月,数支唐军分道进攻高句丽,连战连胜,直抵高句丽国都平壤城下。可当时大唐国内出现了一件不凑巧的事:西北边境不宁,兵戈狼烟起。唐军因此选择退兵,班师回朝。这时的高句丽只剩下半条命,兵力大损,国内各种矛盾还被战争失利所激化,尤其是高句丽上层,各种不和出现内乱,有一部分高句丽朝堂势力选择归顺了唐朝。之后的胜利就是水到渠成了,李勣顺利收尾,灭亡高句丽,拔平壤城。

《旧唐书》记载:九月癸巳,司空、 英国公勣破高丽,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境内尽降,其城一 百七十,户六十九万七千,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朝鲜半岛终于恢复了平静,高句丽和百济均被灭国,原先最弱小最默默无闻的新罗生存下来,676年还将朝鲜半岛统一,完成了高句丽都未完成的事。

三国归宿——亲兄弟不能明算账,驱虎吞狼成祸患

新罗、百济和高句丽,三国共同生活在朝鲜半岛这片土地上近千年时间,可以说是同根同源的关系。三国可以说是兄弟之国关系,外来势力入侵时互帮互助过,可是在几次三番的中原巨变中,三国都没能获得真正的利益,因为彼此拖着彼此的后腿,最后还因为利益关系反目成仇,关系再也不能修复;有事不摆到台面说清楚,只会暗地里使绊子。新罗与唐朝结盟帮助其摧毁百济和高句丽,有着生存考虑,也有着利益考虑。

新罗在驱虎吞狼的同时,也让朝鲜半岛的本土势力彻底沦为唐王朝的附庸,但是情况是会转变的。高句丽和百济虽被唐朝灭亡,新罗虽然依附唐朝,唐朝虽然直接统治了朝鲜半岛大片土地,可是,这片土地上只剩下新罗一个最强的本土势力,老三翻身做老大了。唐朝不可能一直守着朝鲜半岛这一亩三分地,总有因其他事务放弃这地方的时候,新罗等到了,等到了统一朝鲜的时机。

然而事实哪有那么简单,新罗名义上是朝鲜半岛的主宰,可唐朝依旧是他们的太上皇,他们依旧被唐朝精神和物质双重控制住了:新罗离不开唐朝,这也是新罗想要的吗?新罗驱虎吞狼的目的达到,可也埋下了被变相控制的祸患。

参考文献:《旧唐书》《资治通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