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还在僵化中?不妨玩一局游戏来和解

 长沙7喜 2020-04-05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频,小叶子姐姐也就看了十来遍吧~

视频里的爸爸是个健硕的花臂大叔,女儿则是呆萌小萝莉一枚,光从气质上看,大家很难想象两人在一起相处是怎样的画风。

然而花臂大叔却用实力演绎了如何“欢乐坑娃”

两个人玩的游戏很简单,就是我们最熟悉的石头剪刀布,但是增加了一个趣味小环节,就是谁输了谁就要用脸去沾面粉。一开始爸爸很轻松地占了上风,还毫不收敛地得意大笑。

孩子本来有点不高兴,但是看到爸爸狂放的笑容,也忍不住大笑起来。

父女二人的欢乐时光,让人看了心生羡慕,反观普遍的中国家庭,有多少家长跟孩子中间隔了深深的鸿沟?遇到事情想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却不知如何开口?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都过于严肃,尤其是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少了那种娱乐精神和游戏态度。

试想一下,作为家长,您常常跟孩子说的话是什么?

“你怎么还不去写作业!又在打游戏!”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少玩会游戏不行吗?”

“有时间玩游戏,你怎么不去多看看书?”

相信各位父母对于孩子玩游戏这件事,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苦恼:

但是现实中的孩子们,彷佛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和永不消退的热情,投入到一轮又一轮的游戏当中、不知疲倦。

?00后请作答

作为家长

总觉得孩子玩游戏就是浪费时间

孩子一提起玩游戏就来气

可是,有没有家长真正地了解过游戏?

今天我们邀请到教育专家小溪老师

来为我们详细讲解一下

好游戏是什么样的?

游戏对于孩子的意义是什么?

父母如何用游戏的方式与孩子相处?

特邀专栏作者

小溪老师

小溪老师,教育创新者。

一家国际儿童教育科技公司合伙人、中美儿童脑发育联盟中方专家、自由撰稿人,致力于为国内家庭减压赋能。

作者公众号:会唱歌的小溪(ID:xiaoxi_familyplay)

01.

游戏是什么?

00后网游,90后“小霸王”

80后拍洋画,70后玩泥巴

也许在很多父母眼里,提起“游戏”二字,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电脑游戏、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等。

其实,游戏的定义远远比这个要广泛的多。

请先回想一下,在各位小的时候,手机和电脑还没普及,那都玩什么样的游戏呢?

70后的父母大概是丢沙包、躲猫猫、玩泥巴、拍烟盒吧;80后呢,大概是弹玻璃弹珠、跳皮筋、跳房子、拍洋画吧;

到了90后的选择就更加丰富了,除了传统的跳格子、躲猫猫,还多了好多玩具:积木、拼图、洋娃娃,而且还有小霸王游戏机等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到了00后这一代,我们现在把很多原来需要在户外玩的游戏搬到电脑屏幕上,并且创造出了更多的场景、特效,于是孩子们的游戏战场从户外转到了室内,从现实变成了虚拟。

其实,这么多年来,游戏的形式变了,但是游戏的本质没有变,一直是带给孩子快乐、激发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游戏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注意力领域专家爱德华·哈洛韦尔博士,在他独创的儿童幸福人生“优势循环五步法”中,专门提到了游戏。并称:

“玩耍是指任何让孩子的想象力驰骋的活动。只要有想象力,任何事情都可以变成游戏。”

由此可见,游戏的范围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生活中处处可游戏,游戏就是创造力的产物。

02.

游戏之美带来的生活智慧

生活中的游戏,往往能开发孩子的脑洞,引导孩子对感兴趣事物的持续探索。

小时候的爱因斯坦因为生病,从父亲那得到了一个罗盘,躺在病床上的小爱因斯坦每天都玩罗盘解闷。

         

他发现罗盘针永远都指着向北的方向,当时爱因斯坦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无限的想象力,幼小的他不断在思考和探索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

而这件事,也开启了爱因斯坦在科学领域的探索之门。

其实真正的游戏需要孩子主动和积极的参与,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不断探索、学习、成长,慢慢发现了世界,发现自己喜欢什么以及以后还想做什么。

而收获的这一切,包括知识、技能和经验,都只是游戏的副产品。

最关键的是,孩子完全沉浸、积极投入在任务当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产生“心流”状态(心流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

这就是游戏之美。

杰出的游戏心理学家布莱恩·萨顿史密斯(Brain Sutton-Smith) 就说过:“玩的对立面不是工作,而是抑郁。”

根据临床定义,当我们情绪低落时,缺乏信心的悲观感和缺乏活力的沮丧感都在折磨着我们。

要扭转这两种情绪,我们必须拥有对自身能力的乐观态度以及充沛的活动力。

目前还没有描述这种积极状态的临床心理学术语,但它完美地描述了玩游戏时的情绪状态。

说白了,其实游戏能带给人们直接的快乐,但是这种游戏不单单指电子游戏,还有生活中的一切游戏。

对于孩子来说,这个过程需要自行发掘,同时更需要父母的引导和陪伴。

父母陪伴和引导的过程,不仅仅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而且还能拉近亲子间的亲密关系。

03.

用“游戏的方式”与孩子相处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个从游戏中获益的案例,在很多男孩家庭中,父母会面临的问题:

由于男孩子普遍能量值很高,父母说的话又根本听不进去,父母最后只能用吼叫或者打骂的方式来解决。

但其实很多父母也会发现,这种方式往往只是当下有了点作用,但是长期来看,孩子身上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我的好朋友娜娜有一个6岁可爱顽皮的儿子彼得,彼得从3岁开始、只要是在家里,一秒钟都不歇着,不停地蹦来跳去、或者把家里的东西弄得满地都是,屋里搞得乌烟瘴气。

娜娜一看见儿子这样又气又恼,冲彼得大喊,让彼得马上安静下来。彼得要还是不听话,彼得的爸爸就会直接上手,或者把彼得抱起来扔回他自己的屋里,不给彼得任何玩具,作为惩罚。

彼得父母的想法是:

这个时候就必须冲彼得大吼,实在不行就得打一顿,让他长记性,知道不听话会有什么样严重的后果!

要不,总是把我们两说的话当耳旁风。在学校也总是给我们惹事,不听老师的指令。

彼得父母的愿望是好的,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孩子是不可能一下子从极度兴奋恢复到安静的,这个跨度也太大了!尤其是对于一个正值调皮、好奇期的男孩。

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父母借助游戏的手段,帮助彼得更好地过度一下,先降低一些兴奋指数,再慢慢恢复到完全的平静。

“枕头大战”是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喜欢的互动游戏,既可以鼓励父母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还可以帮助孩子释放一些多余的能量,尽快恢复平静的状态。

枕头大战小视频

彼得的爸爸试过几次之后,很高兴地和我分享这个办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当彼得表现出极度兴奋而听不进父母要求的时候,爸爸就邀请彼得一起来玩“枕头大战”,并且和彼得很投入地一起疯玩。

玩一会爸爸就会假装和彼得求饶,还装出一副累的气喘吁吁的样子,于是彼得一副很有成就感的样子,得意地回自己房间去了,也不在厅里继续折腾了。

其实,孩子有时候要求的并不多,父母回家坐在地板上陪孩子玩一会,对于孩子就足够了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乎他的,是关心他的,愿意了解他现在玩什么、喜欢什么等等。而不是每次等孩子玩的正高兴的时候,被父母打断、甚至呵斥。长此以往,孩子怎么可能不叛逆不反抗呢?!

父母可以尝试以游戏的方式,或更幽默有趣的方式来和孩子互动,不管是做家务、运动、做作业、看电视,还是制订规则,哪怕就只是傻乐一会。

如果您已经厌恶了每天不停地提醒孩子要按时起床、早早睡觉、收拾房间,那么下一次可以尝试用唱歌剧的方式来发出提醒,至少我相信这次孩子会注意到您的声音,说不定还会被您的唱歌走调儿或者好玩的方式逗的忍不住笑出来。

如果您的孩子总是喜欢窝在沙发里或者坐在电脑前,根本不想起来活动。为了激发孩子对于运动的热情,您可以尝试让孩子充当教练的角色。

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来制定今天的活动内容,并且来手把手地教您应该怎么更好地做这些动作。为了有趣,您可以扮演一个调皮、不听指令的学生,这样孩子就需要更加认真地上课,并且给您亲自示范动作了。

再比如去超市的时候,总有家长抱怨,孩子想买一些不健康的零食,不给买就会哭闹不停,让家长不知所措。

这时候何不与您的孩子一起做一个游戏呢?

和孩子约定好,孩子先偷偷把父母不同意买的东西放进购物车里,而父母需要在到达收银台前一一把它们找出来,如果漏掉了一两件,就作为孩子的胜利品吧。

游戏的方式可以把原本一件严肃的事情或者“老大难”问题,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向孩子表达出来,而不是一上来就制止或者责备孩子:

“别磨磨唧唧的,快去写作业!”、“怎么还不起床啊,都几点了?一会又要迟到了!”、“你的东西扔的满屋都是,怎么还不收拾一下,到底要我说多少遍啊?”

其实这样的做法,只能让孩子觉得:什么事情我都做的不对,我干脆就放弃得了,反正我做啥也做不好!

或者产生抵抗情绪:什么事情都要管我,我又不是小孩子,能不能让我自己做一回主啊!或者直接进入冷战模式: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我们鼓励父母陪伴孩子一起玩游戏,这是重建亲子感情联结的桥梁:游戏当中所激发的活力、所产生的亲密感,可以缓解父母的压力,也能帮助父母进入孩子的世界,让父母以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自信和亲情。

如果说让孩子自己玩游戏,最大的收获是快乐;那么父母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欢的游戏,或者是共同创造一个游戏,最大的收获是爱和快乐。

如果孩子心中是充满爱和快乐的,又怎么会无休止地沉浸在网络中、电子产品里呢?又怎么会一味地和父母对着干呢?又怎么会故意在家里或者学校捣蛋呢?

其实,孩子身上的种种问题表现,都不只是简单地反映了某种行为,而是反映了孩子深层次的心理诉求。

最后

我简单整理了一下

几个常见的对于游戏的误区

希望各位家长和孩子

能真正从游戏中获益、收获快乐和爱

· 关于游戏的几个误区 ·

·  多数人对于游戏的理解,仅限于传统意义上或现代社会中常见的游戏。

游戏无处不在、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我们生活中处处是游戏,关键看你会不会玩!

·  游戏和学习是分离的,甚至很多家长认为玩游戏纯粹是浪费时间。

其实对于孩子,游戏时间即学习时间,即使是最平常的游戏,也蕴藏着许多深意。但是,好的游戏是需要孩子主动、积极参与的,而父母和老师需要起到引导和鼓励的作用,并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

·  游戏过程中的激励手段:很多家长认为奖励越多越好。

奖励需要适当和多变,并且要配合清晰的目标和及时的反馈机制。

·  游戏只是孩子玩的,孩子和同伴一起玩就好了,家长没有时间、就不用参与。

家长和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不仅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和帮助的作用,还可以重建和孩子的联结、培养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亲密感,用“孩子的语言”和孩子沟通很重要,而游戏就是“孩子的语言”


最后希望各位家长和孩子

都能利用游戏精神

找到适合与彼此相处的模式

让彼此更懂彼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