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佳和田玉雕工VS粗大明

 参玉 2020-04-05

昨天,我们在公众号文章中介绍了和田玉雕刻领域最为著名的泰斗级大师陆子刚,其在玉雕行业中的诸多贡献除了那些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以外,更有实际价值的是在方寸之间的玉片上,一面雕刻文人画,一面雕琢诗文,并于上方加以装饰,开创了子刚牌这一形制,这一造型集诗、书、画印于玉雕一身,至今依然为收藏爱好者所追捧。

  

而如今业内同时认为陆子冈也是在玉器上落款的第一人,这也大大提高了玉雕工匠的社会地位。作为玉器行业的古今一人,他的玉雕工艺更为后世所交口称赞,但有意思的是经营古玉的商人中却以“粗大明”来概括明代古玉的鉴定特征。这显然与陆氏为代表的明代精工玉雕自相矛盾。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玉器爱好者,其答案要从几方面来综合分析。其一是时间轴问题,宋、辽、金以后的元代十分短暂,虽然也设立了管理玉雕行业的官方机构。但众所周知,元人对包括玉文化在内的汉族文化不但不感兴趣,甚至将国民分为四等,所以到了明代,唐宋的治玉技术很多都已经失传了。以至于许明代的玉雕作品确实有粗制滥造之嫌。也正因此,陆子刚精研玉器加工技术,并加以流传,这恰恰为清代玉雕工艺大放异彩提供了技术基础,也就是说对比后来的清三代玉器雕刻工艺,明朝玉雕似有所不足,但这实际上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产物。

  

其次,从疆域和源料角度分析,大明帝国并没有真正的将元人一举全歼,而是依靠长城与北方少数民族划地而治,以和田、于田为主的优质和田玉矿区常年不在明政府的管辖之下,所以上乘的和田籽玉很少进入到民间流通领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政府层面有属国进贡,但这一渠道与民间是隔绝的。民间玉雕匠人们因为所能拿到的原料都是质地松垮的劣货,所以也难以施展才艺,鲜有精品雕成,也就情有可原了。说到底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明代的玉器加工工艺真的那么不堪么?这一点还要放眼去看整个明代工商业技术发展水平和工艺品加工工艺水平。

  

明代的制瓷业异常发达,先后涌现了甜白釉、青花、斗彩、釉里红等开创性的品种。而明式家具也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苏绣,这一刺绣工艺的巅峰之作也是源起于明代;漆器工艺的果园场,三松竹雕,著名的宣德炉,景泰蓝。这都是明代工艺美术为华夏子孙留下的宝贵财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兴的《天工开物》也可从另一层面佐证明代的工农业发达程度。

  

如果说在这一系列相关行业都欣欣向荣的大背景下,其它工艺技术都突飞猛进,唯独玉器加工能够一如既往的破罐破摔,恐怕也很难有人相信吧!

  

其实所谓的“粗大明”是过去古董商人对明代玉器加工工艺不甚了解,只看到一些民间流传的普品,就妄下结论得出的错误印象。如果没有陆子刚及其带领的一批优秀玉器加工人才刻苦钻研,又何来清朝那些华美绝伦的玉器佳作呢?如果你真的对明朝玉器充满鄙夷,看看这些当时的和田玉雕作品,又怎能至今占据了各大博物馆的主要展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