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文人书生向来都讲究淡泊名利,追求范仲淹笔下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可是,有一种东西是他们谁都抗拒不了的,那就是死后能够得到一个“文正”的谥号。可以这么说,“死后谥文正”是古代所有文人的毕生追求。不过,想要得到这个谥号却并不容易。 在古代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几乎都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例如范仲淹、方孝孺等人。而且,古代的皇帝在这方面显得特别吝啬,轻易是不会给出“文正”这个谥号的。自唐朝开始,每朝每代能够得到“文正”谥号的人,多则八九人,少则五六人。例如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前后只有8人得到了“文正”的谥号,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现在人们熟知的曾国藩。 曾国藩出身于普通的耕读家庭,6岁入私塾读书,8岁就能够诵读四书五经,14岁就熟读《周礼》、《史记》,成年之后更是有经天纬地之学。曾国藩在当时的文坛具有很高的地位,是天下士子崇拜的对象,对当时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一生所取得的成就确实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在他年少时也曾因屡试不中而饱受冷眼,甚至还因此遭遇悔婚。 在曾国藩十几岁的时候,父母就给他定了一门亲事,未婚妻王氏一族是当地的望族。古人结婚讲究门当户对,为何王氏这样的豪门大族会看中曾家这样的普通人家呢?原来,这是因为曾国藩小时候在当地素有才名,15岁就取得了长沙府童子试的第7名。王家非常看好曾国藩未来的前途,就托曾国藩的老师欧阳凝祉做媒,把王家小姐许配给了曾国藩。 王家原本以为找了一位好女婿,可是曾国藩后来几年的表现却让王家人大跌眼镜,于是产生了悔婚的念头。 1828年,17岁的曾国藩和父亲曾麟书一起去考秀才。这已经是曾国藩第三次参加科举了,之前的两次都没能考中。他父亲曾麟书就更悲催了,已经参加过十余次科举了,快40岁的人了却连个秀才身份都没能混上。有道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可是这一次曾家父子又一个都没能考上,爷俩一起名落孙山。就这样,曾家父子考了一年又一年,一直考到了1831年,两人还是没能考上秀才。当地人提起曾家父子都纷纷摇头,认为这俩人都是读书读傻了。 这一年,曾国藩已经20岁了,也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于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和王家小姐举行了婚礼。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婚礼当天新娘子却不见了。原来,王家看到曾国藩连续6次都没考中,就认为曾国藩肯定跟他父亲一样注定一辈子名落孙山,未来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于是悔婚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了。 在古代,悔婚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特别是对于男方的家族来说,更是一种羞辱。王家的悔婚,让媒人欧阳凝祉也十分的羞愧。他是曾国藩的老师,一直对这位弟子的前途十分看好,他认为曾国藩之所以接连数次没能考中秀才,不过是因为时运不济罢了。因此,欧阳凝祉做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他告诉曾国藩:“既然王家悔婚,那干脆娶我女儿!” 欧阳凝祉的女儿名叫欧阳氏,她比曾国藩小5岁,也是曾国藩的小师妹。对于老师的信任,曾国藩十分感动,他对欧阳凝祉说:“等学生考上秀才就娶师妹为妻,将来必给她争个诰命夫人回来,让她一辈子荣华富贵。”1832年,曾国藩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中秀才,虽然仅仅是倒数第二名,但是毕竟也算是有了功名在身。第二年年底,曾国藩和师妹欧阳氏举行了婚礼。 曾国藩前期确实是时运不济,参加科举屡试不中。但是他在进入官场之后,秉持修身律己,礼治为先的理念,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在他35岁那年,果然如愿以偿地给妻子博了一个“诰命夫人”的头衔。欧阳家族也因为有了曾国藩这个最强女婿,得以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 和古代的那些神童相比,曾国藩并不能算是天资聪慧之人,可是他却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顺带提一句,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前后参加了16次科举都没能考中,因此成为了乡人口中的笑谈。可是他却并没有气馁,每天仍然坚持读书,最终在43岁那年参加的第17次科举考试中高中秀才。所以说,只要肯努力的人,总会有一个好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