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 ——帕斯捷尔纳克 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 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01 1904年,林徽因出生。 作为林家长房长女,祖父林孝恂翻了遍《诗经》,“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就叫“徽音”吧。 “徽音”是个好名字,还是出自饱读诗书的翰林祖父之手。那为什么后来林徽音改叫林徽因了呢?原来,成年后的林徽音发现当时还有另外一个男作家“林徽音”。 名字被人抢注,傲气的“林徽音”于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林徽因”。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出身官宦家庭,可是同林徽因母亲何氏的婚姻却由家庭包办。林徽因母亲容貌端正,然而是一位没有受过教育的、不识字的旧式妇女,因为出自有钱的商人家庭,所以也不善女红和持家,因而既得不到丈夫,也得不到婆婆的欢心。
这个女儿虽然立即受到全家的珍爱,但林徽因母亲的处境却并未因此改善。林徽因父亲林长民不久又娶了一房夫人,林徽因母亲从此更受冷遇,实际上过著与丈夫分居的孤单的生活。林徽因母亲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矛盾之中,常常使她感到困惑和悲伤。 或许,童年的境遇对林徽因后来的性格影响很深。林徽因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林徽因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 林徽因打小长在祖父家的大院里,跟随大姑母同住,受她教导,六岁就能代祖父与父亲林长民通信。 林长民给她回信“知悉得汝两信,我心甚喜。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汝。” 字里行流露着对大女儿的赞赏。 父亲在北京做官,家中大事小事的重任都落在了林徽因身上,小到伺候两位母亲,照顾弟妹,大到搬家打点行李,她都得留心。和生母不同,林徽因对几位弟弟妹妹都亲昵,以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很有长姐风范,这也是母女二人吵架的导火索。 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林徽因。 可能是由于这一切,林徽因后来的一生中很少表现出三从四德式的温顺,却不断地在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 12岁那年,祖父病逝,林徽音从杭州的乐园回到天津家中,成长不过是一夜之间。 当然,如果一直在家长里短中过下去,也没有后来的林徽因,事情的转机在1920年。 02 1920年,林长民在北洋官场中受到排挤被迫"出国考察",决定携带十六岁的林徽因同行。 临行前,他说:“我此次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琐碎烦恼,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摆脱了家庭琐事的林徽因,在伦敦专心学英语、练钢琴,还进入了爱丁堡St.Mary College就读,英文大为精进。 林长民交友甚广,家中访客络绎不绝,林徽因自然承担起接待的“主妇角色”。 一日,家中来了个男青年,身形比她高大了一圈,戴了副老式眼镜,气质儒雅,林徽因差点张口喊“叔叔”。 当然,这位男青年就是徐志摩。 这个娇小的女孩,引起了徐志摩的注意,他登门拜访的次数与日俱增。 不过,当徐志摩以西方式诗人的热情突然对林徽因表示倾心的时候,林徽因无论在精神上、思想上、还是生活体验上都处在与徐志摩完全不能对等的地位上,因此也就不太可能产生相应的感情。 林徽因后来说,那时,像她这么一个在旧伦理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姑娘,竟会像有人传说地那样去同一个比自己大八、九岁的已婚男子谈恋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林徽因当然知道徐志摩在追求自己,而且也很喜欢和敬佩这位诗人,尊重他所表露的爱情,但是正像她自己后来分析的:"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像出来的林徽音,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林徽因是一个文科女生,却有着异乎寻常的理性。 不久,林徽因回国,他们便分手了。等到1922年徐志摩回到国内时,林徽因同梁思成的关系已经十分亲密,后来又双双出国留学,和徐志摩更没有了直接联系。 03 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完婚,婚礼日期是宋代建筑师李诫碑刻上的日期。后来他们的儿子,取名为梁从诫。 两人的新婚蜜月是去欧洲,时兴的旅行不过是去大都市购买衣物、拍照留念,而林徽因与梁思成则更像学术游历,他们每到一处就参观知名建筑,买工具书,了解城市历史,特别是建筑史,这为后来他们撰写《中国建筑史》打下了基础。 “我曾跟着父亲走遍了欧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筑理论。” 这话掷地有声,林徽因的后半生都在践行这句诺言。 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是怀有渴望和激情的人。 在西南联大期间,为了生活,他们在龙泉镇,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砖瓦结构的房屋。 此时物质匮乏,他们从家里带来的积蓄,因为养家和给林徽因治病,已经所剩无几。 战乱影响物价飞涨,为节约开支,梁思成不得不自己当泥瓦匠,让林徽因和孩子们运料打下手,来做小工,才完成了建造。 这是他们一生中唯一为自己设计的房子,完好无损的保存了下来,成为了他们过往鲜活的存在。 梁思成带领着年轻的学生,在大西南的35个县,展开了七百三十余处古建筑、崖墓、摩崖石刻和汉阙的调查。 同时他们也将自己的考察目光第一次,投射到了云南独特的民居上,为随后他要完成的《中国建筑史》,充实了实物资料。 而林徽因竭尽所能的让师生和飞行员们,在自己的家中,感受流离失所的家庭温暖。 亲自下厨做饭,为他们改善生活。 坚持到一切完成,林徽因已经高烧不起,梁思成也因为脊椎间软组织硬化症诱发腿疾,行走艰难。 三年后,梁思成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研究员,不得不继续西行,到了长江第一镇四川李庄。 在这里,肺病让林徽因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卧床休养。 然而这样的悲惨,似乎还不够,梁思成的弟弟病逝,后是林徽因的弟弟在抗战中牺牲,打击接踵而至。 不幸中,他们痛苦非常,却选择了擦干眼泪,将心血投入到了建筑史的学术研究中来。 梁思成一面照顾林徽因和家人,一面带领营造学社继续进行资料整理。 他们夜以继日的,开始整理战前的调查成果,并着手开始了两本重要学术著作的撰写。 一部为《中国建筑史》,一部是用英文撰写说明并绘制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将珍贵的中国建筑史料带给全人类保存。 病床上的林徽因,让梁思成从史语所给她借回来许多书籍,躺在床上帮忙翻阅典籍,查找资料。
曾经是书香门第的她,拥有好的家世,有才华,有美貌,却从未恃宠而骄,从未因为自己的美丽和女性这两个枷锁,捆绑自己。 反观今日,有多少女性能吃得下这份苦呢? 04 1953年5月,北市领导开始酝酿对北京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建造苏联式厂房。 梁思成与林徽因体力好时,就去现场阻挠,梁思成是君子,不会争吵,就在边上痛哭,林徽因与人争辩,“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那时她也嗓音嘶哑,有心无力,场面却显得异常壮烈。 一度,梁思成与市长吴晗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由于吴晗过激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 其后不久,因为市领导要拆除中华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这三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 林徽因哭着说:“如果拆了这三个门,我就去上吊。” 可是还没等到上吊,一夜之间,这三座门已经没有了。 林徽因生命最后一段时光,就在这种忧思中度过,“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用不了千年,历史就证明了林徽因、梁思成是对的,而今那些拆除了的真建筑,上面都盖起了粗制滥造的假建筑。 随后,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并拒绝吃药救治。只有51岁的林徽因,憔悴陨落,最终离世。 林徽因一生,为撰写建筑理论呕心沥血,为保护古建筑风餐露宿,却从未住过自己设计的房子。 这一次,梁思成为她设计了墓穴,墓碑底座临摹了她亲手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花圈。 回想起二人结婚那天,梁思成说:“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 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 现在看来,这个答案,漫长而丰富。 林徽因一生写过散文诗歌、出过小说剧本,会舞台设计,说一口纯正漂亮的英文,但都不曾投入太多精力,她坚守初心,将最大的热忱给了中国的建筑事业。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一生都在做自己,而这就是给梁思成最好的礼物和回答。 也给所有因为外貌看轻她、质疑她的人,给了最响亮的一击。 |
|
来自: 昵称18154423 >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