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中之战输了上庸之战输了,襄樊之战差点输了,为何曹操晚年总输

 简明n4cefj9chs 2020-04-05

公元219年3月,曹操进入汉中支援被刘备杀了主帅夏侯渊的关中军团,仅仅两个月之后,曹操因为面临粮食运输不畅以及刘备避而不战的问题,选择放弃汉中,退出汉中战场 ,将整个汉中郡拱手让给一辈子被他追得到处跑的刘备,头一次以绝对的大败,输给他一生的对手刘备。

以为曹操的失败仅仅是因为夏侯渊的大意,没想到之后的失败却是接二连三的,219年6年,孟达与刘封率军两路逼降了魏国上庸三郡,一个月后,关羽从荆州率军水陆并进,沿着汉水(沔水)一路打到襄樊,没过多久,就传来关羽围襄阳、困樊城、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一系列的军事失败,让还在长安的曹操坐立不安,甚至动了迁都的念头,一世枭雄曹操从来就不是一个冲动的人,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考虑,在自己远离中原的时刻,中原的核心许昌、洛阳等地,快要处于关羽的威胁之下了。

更为重要的是,刘备挟汉中之战的胜利,全面向北方的曹魏过境推进,而曹魏的边境都无法抵挡这种推进,无论是西部的汉中战场,还是中部的上庸战场,还是东部的襄樊战场,曹魏集团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而志在意得的刘备仿佛一下子摇身一变,就成了三国之中的最强者,打得曹操步步退缩的最强者。

当时的曹魏政权可是位于中国之地,雄踞天下九州,带甲百万,国富民强,怎么就被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打得节节败退了呢?

一、曹操晚年的政治意图

曹操直到去世也没有称帝,但并不代表他不想改朝换代建立一个全新的魏朝,事实上,曹操不是不想称帝,而是一直在称帝的路上进行各种政治准备,这种准备从赤壁之战之后就开始了,只不过在最初的几年,并不明显,直到曹操逼死了荀彧,才走出篡位的实质性步伐。

荀彧这个东汉帝国最后的忠臣,因为发现了曹操愈来愈强的篡位野心,而被与他共事二十多年的曹操逼死,曹操在清除了荀彧这个明面上最后的大汉忠臣后,就迫不及待地称起了魏公,魏公是一种爵位,是除王之外的最高爵位,公爵可以独立建立公国,在大汉王朝之下建立一个具有实权和绝对权力的魏公国,意昧着什么?不言而喻,这就是篡位最具实际意义的第一步。

公元216年,曹操称魏王,从公到王,曹操又离最高权力近了一步,只有一步了,再往上就是皇帝了,虽然这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曹操早已经是穷途末路的东汉王朝实际掌控人,和新建立的魏国政权的创始人,曹操一手掌控了大半个华夏,如果再给曹操几年时间,称帝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曹操并非不想称帝,他得走完称帝这一套完整的流程,先称魏公,再称魏王,再找个合适的时机逼刘协这个傀儡天子禅让帝位,然后再三次推辞,最后再接受禅让,这么一个完整的流程走下来至少也得好几年,这个称帝的步骤急不得,即使如此,曹操还是让整个天下人明里或暗里的咒骂。

两汉已经延续了四百余年,汉朝无论是名声还是影响力已经深入人心,曹操在进行篡位准备的这个时间里,并不是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明面上荀彧就是反对的,暗地里的人则更多了,有邺城的魏讽等人,有许昌的吉本、韦晃、耿纪、金祎等人,还有数不清的拥护汉朝的老百姓们,越是到了这个时刻,越能体现黎明前的黑暗,所以让曹操感到内忧外患。

二、曹操晚年的内忧外患

曹操内部的忧患一部分是在政治上反对他称帝的官员百姓,另一部分是因为苛捐杂税引发反抗行为的地方官员与百姓,曹操能够感受到这些人的不满与日俱增,只是暂时屈从于曹操手中军队和兵权的威慑力而选择沉默,但并不代表这些不是威胁,事实上,在曹操对外征战的时刻,这些威胁就变成了曹操眼中的定时炸弹。

比如曹操在公元215年轻易地拿下了汉中的张鲁,原本司马懿和刘晔劝说曹操乘胜进军,攻打益州,趁 刘备在荆州与孙权湘水对峙,益州民心不稳之际拿下整个益州,可是雄才大略的曹操居然退缩了,还对司马懿说了一句毫无进取心的话:

人苦于不知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曹操居然也知足了,既然得到了陇右,就不想再图蜀地了,这在曹操多年的军事生涯可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想当年,曹操北征乌桓是何其地冒险,何其地意志坚定,就连更早之前的官渡之战,也是一幅信心满满的状态,可是如今刚得到汉中年龄才61岁的曹操却畏惧了,原因何在?

原因就在于曹操的内部,自古以为就是攘外必先安内的说法,内部不稳,永远都是城堡被攻破的优先理由,曹操内部不稳定的原因就是有不少人反对曹操称帝的野心,身在许昌的朝廷虽然被曹操所控制,但是人心永远不是能控制的,况且还隔着肚皮呢!

曹操内部的忧患,就连法正这样的局外人都能看出来了,正是曹操得陇没有图蜀,让法正看到了曹操的内部存在忧患,并在217年建议刘备应该向北攻打汉中,刘备同意了,于是历经2年之久的汉中之战以刘备的挑衅开打了。

对于曹操来说,刘备只是外患中的一个,以刘备的实力,在曹操的眼中显然还不算一个强大的敌人,至少东吴的孙权都比刘备强大,在汉之战发生后的一年多时间中,曹操并没有亲临汉中,而是将汉中交给了白地将军夏侯渊和张郃,一方面是曹操认为刘备实力不强,另一方面曹操认为汉中有地利之险,夏侯渊和张郃只要守,总能守得住,而第三个重要原因就是:曹操不止刘备一个敌人,在刘备攻打汉中的期间,曹操的其他敌人也起来了。

1、首先是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金祎、司直韦晃在许昌发动兵变,攻打忠于曹操的丞相长史王必,不久被王必和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联合平定,这是内部叛乱。

2、接着陆浑县发生了因为反抗曹魏税赋过重的叛乱,由农民起义军孙狼率领杀县吏,攻破县城,并向南投降关羽,这同样是内部叛乱。

3、再接着西北边疆战事再起,西北的乌桓人无臣氐联合鲜卑人轲比能背叛了曹魏,侵犯曹魏在西北的领土,曹操派出他的儿子曹彰、田豫前往平叛,这是外部叛乱。

4、再接着是宛城守将侯音、卫开因为服徭役的事反抗朝廷,击杀官吏,占据宛城,被征南将军曹仁率领大军从樊城北上平定,这是内部叛乱。

5、再接着是孙权,孙权在219年年初发动了一次对合肥的攻打,这是外部叛乱。

6、再着就是发生于邺城的魏讽谋反案,准备勾结长乐卫尉陈祎进行谋反攻打邺城,结果败露,当时身在魏王国都城邺城的曹丕利用此事件进行政治清洗,杀害了数千拥汉派官吏与百姓,一时邺城人心惶惶。

7、最后就是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一直在向北边的襄樊推进,到219年7月才推进到襄樊地区,开始了襄樊之战,威震华夏。

这便是汉中之战发生之前和正在进行之中所发生的事情,所以哪怕有力支援汉中的曹操,也只是赶到了长安坐镇,他一方面要监督整个国家各处所发生的各种叛乱,同时又要关心汉中战场的局势,最后还要担心朝廷中反对他的各种势力,这便是曹操一生晚年时期所面临的内忧外患,形势是相当地严峻,曹操甚至没有停下来思考的时间,如同救火队长一样,到处补救着这个他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这一年,曹操已经65岁了。

三、曹操政治生涯中的晚年,为何内忧外患、一败涂地?

原因就是曹操一直进行篡位流程所带来的副作用,以及面临各种势力垂死反扑的挣扎,无论是汉献帝,还是曹操,都明白这是最后的决战,对于汉献帝来说,一旦输了,就再也没有机会能够阻止曹操夺走四百年的汉室江山,对于曹操来说,只要扑灭了反扑,改朝换代就是必然的了。

曹操虽然势力强大,雄踞九州,实力强劲,但在一系列内忧外患的打击之下,显然也无法取胜,太多的叛乱分散了曹操的实力与精力,所以让曹操无法在汉中安心与刘备耗下去,这个时候65岁的曹操已经没有时间耗了,他只想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然后把权力延续下去。

所以汉中之战,曹操败了,与其说败了,还不如说主动放弃,接着上庸之战,曹魏势力败了,与其说败了,还不如说曹操已经顾不上救援,最后,襄樊之战,征南将军曹仁、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全都败了,曹操才感到真正的威胁,前所未有的,就连官渡之战都没有感受到的威胁扑面而来,要知道襄樊的背后就是一马平川的中原腹地了,曹操不能再败了。

襄樊之战,曹操几乎投入了所有能够投入的兵力,于禁的现役军队打没了,就让徐晃带着屯田兵上,还让张辽从合肥前线支援襄樊,只要能调动的部队,曹操都调动了,同时曹操率领本部主力驻扎在洛阳与许昌之间的摩陂,静静地等待前方襄樊战场的消息,终于孙权偷袭荆州,徐晃击败关羽,襄樊之胜取胜,威胁消失,曹操才安心下来,仅仅两个月之后,曹操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时间继续篡位的流程,只能让给自己的继承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