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情

 360摘手卢 2020-04-06

《甜》

廉抗美
《甜/三坊七巷》这应该属于环境人像吧,作者用题名向读者介绍了制作糖人的地点。民间制作糖人技术分吹糖人(立体造型)和画糖人(平面造型)两种,作者拍的是正在工作状态的画糖人师傅。由于拍摄时间是中午时分,光线较强,制作者又处在阴凉地,光比较大,所以摄影老师适当减了曝光补偿。
1、一般除特写外,拍人物最好能把重点部位拍全,图中师傅表情一般,而且被切头;
2、人物面部较暗,拍摄时可考虑补光或后期调亮;
3、题名可商榷,因为不是制作明信片,可不用介绍拍摄地点,况且图片中没有“三坊七巷”的标志性地貌。按原图内容,题名可考虑“甜蜜的事业”或直接写“制作糖人或糖画艺人”也许更贴切些;
(我从网上下载了2张照片,可供借鉴 )
A:体现“甜”可拍摄顾客品糖的瞬间表情,如下图:

B:如若想表现制作工艺,可考虑二次构图,突出制作糖人的操作过程即可;

周燕地老师:作品《甜》画面清晰锐利。曝光参数设置运用合理。亮部和暗部细节明显可见。
龚淑荣老师:《甜/三坊七巷》作品名字个见有些白,照片是传统工艺,做糖人的,是不是围绕传统工艺方面想,个见起名一传承。是否?脸部有些暗。


艾静老师:
《甜/三坊七巷》
我们看下拍摄的内容是画糖人,制作糖人有很多步骤,但最精彩的步骤,个人感觉在于他用糖勺在铁板上画画的瞬间,有时我们在拍摄有反复性持续性的画面时,应该耐下心,多观察,在观察中仔细体会每一步何时最优雅,何时最美丽,何时才是最佳按下快门的时机。
这幅作品,作者缺乏的是耐心观察。


张长勇老师:
闻名诗人陈衍的名句:“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经历晋朝至唐朝成起。现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福州老城区。它经历建国后的拆迁,仅存下来的一部分。
此片可以做成特写,只拍手的部分和人物的作品。可以试试!另将沾糖的锅适当多拍点,可将镜头再举高一点。再有就是将人物提亮一点,脸部去点红减点饱和度。


闫立平老师:
这幅甜的作品:
1.主体人物占满底片,画幅比例是原片比例,基本上不用裁剪,这项满分。
2.主体人物位置合理,对焦在手指的工作台面上,眼神和手指跟的制作东西一致,能看的出糖人匠,认真工作的感觉,这项满分。
3.关于拍摄数据,这张照片拍摄难度比较大,因为,左侧比较亮,右侧人物衣服和人位置比较暗,作者采用了,曝光补偿-1,来压住左侧的亮光,f9的光圈也保证对焦点清楚的同时,人的面部也特别清晰,1/320的速度也合理,为了保证这一切,ISO设定成400也特别合理,这项也满分。
4.如果非要调一点毛病,那就是这张片子,人脸的颜色应该在亮一点,但是调不好,就会使左侧,过暴了,比较难调,需要提高PS水平,向更高标准看齐,可以扣0.5分,以便于以后更好的提高。


韦建恒
1、《甜》是味觉,作品的主题。在构图上,把制作‘糖画’的糖作为主体,放在突出位置,因为它是产生甜味
的唯一元素,而制作‘糖画’的作者放在阴暗的角落里,达到了表现主题的效果。
2、画面左侧悬挂的两份糖(不完整的‘糖画’),虽然被背景的绿色植物干扰,但灰白色桌面把主要的三块金黄色糖(‘糖画’)衬托出来了。利用色彩对比基本上做到突出主体(主题)的目的。
3、鏡头聚焦于桌面上的糖老鼠,在焦距30mm、光圈9的条件下,做到了使桌面上另两块糖画的基本清晰。
作者使用了负曝光补偿(EV-1),避免了左侧(高光区)悬挂的两份糖(‘糖画’)过曝,同时压暗了制作‘糖画’的人物;突出了灰白色桌面和三块金黄色糖(‘糖画’),虽然它们只佔画面的1/4,由于它有比较好的色彩和明亮度,成为了读者视觉关注的热点。
4、画面主要元素是糖画和制作糖画的人,很富有生活气息和趣味性(老鼠和鸡),而作者却把制作糖画的原材料--糖的味道(甜)作为主题,很遗憾地使作品意境浅表化了。
5、若要保留原作的主题--《甜》,可以PS,突出桌面上的三块金黄色糖(‘糖画’)。PS图如下。

但建议:将作品名称改为《甜蜜的艺术》。仅供参考。

6、若以制作糖画的人为作为主体,作品的名称(主题)建议改为《甜蜜的人生》。参考PS图如下:

建议作者再去仔细地从不同角度观察人物(精气神)和光线,一定能拍摄出较好的作品來。


崔伟立老师:
从作品数据上延伸分析,作者在相机拍摄设置上没问题,取景环境有些逆光,使作品中的主体人物出现了曝光失误。
纠正这种失误至少有三种方法:
1.以人物为主要测光点(区域),力图在拍摄时先行保证人物曝光准确(毕竟我们是在拍人像,而不是室内的物件)。作者使用的是佳能相机,配合评价测光模式,只需将对焦点放在人物身上即可,至于-1.0的曝光补偿,可以不用。
2.室内使用闪光灯进行拍摄,在如此近的距离上,必须事先将“闪光灯曝光补偿”调整为-2.0-3.0,在现场进行一定的闪光不光。(我会这么拍)
3.向左移动拍摄位置,采用竖画幅进行拍摄,多拍人,少拍物。(这可能是我的第一选择),让主体人物和《甜》的主题更加突出。
另外此片不适合进行二次构图上的剪裁,除非您喜欢1:1的方片。
这里边可能还存在着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拍摄时摄影师自己特不好意思。人家模特都没不好意思,您说您做一个摄影人,有啥不好意思的呢?
大胆地拍,就是了。




《专注》

廉抗美
《专注》是一幅人像摄影,作者利用了玻璃的自然反光给孩子脸上补了光,不错。由于是用中长焦拍摄,孩子没受到拍摄者的干扰,主体清晰,表情自然。
1、题名虽然贴切,但没交代清楚女孩专注的在干什么?
2、拍摄时不是最佳时间段,光线较强,女孩的手和衣服迎光部分有些过曝;
3、右边背对镜头的红衣孩子没照全,二次构图时考虑裁掉不要;

4、作为人像摄影,感觉主体占的比例略小,重新按女孩特写来构图更能突出主题;
5、作者可从正面拍主体人物,一是避开了红衣孩子,二是能让读者看清女孩在做什么?




闫立平老师:
采用横画幅,主体人物和次要人物 在图片里的位置合理;主体人物眼神有光,和手要干的动作一致,图片清晰;
表达出了小女孩可爱专注的感觉。


纪瑞玲老师:
《专注》在我看来是一张特写的照片,拍的不错,画面干净,主体突出!
我认为既然是特写,特写画面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那就将画面多余的部分,加以舍弃。还有最好再离拍摄主题近一些。
二次构图把照片进行裁剪(不知正确),以便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印象。

艾静老师:
崔老师教学语录:拍一个人——拍表情;
非常不错的一幅人像摄影作品,景深、曝光把控的都非常好。
侧逆光拍摄,小孩脸部曝光准确,手背稍微有一丝过曝,暂且忽略不计,发丝清晰,最精彩的就是拍出了小姑娘的眼神光,炯炯有神。给作者点赞


龚淑荣 安妮娜
专注一名字贴题,光线好,小朋友眼神抓的好,写字认真,旁边的小朋友,也聚精会神,头发絲照的也非常清楚。背景虚化,画面干净。




崔伟立老师:
好片子!
但还是要建议作者,一定要对尼康的“平均测光”模式加强了解,彻底克服画面局部曝光过度的问题。
尼康的“平均测光”模式,就是测算进入镜头所有光线的平均值,在这种模式上,测光结果不受对焦点位置的影响,切记切记。
建议:在使用尼康相机的“平均测光”模式时,将-1.0的曝光补偿作为常设。
后期构图上的裁与不裁,是两种不同的视觉心态,剪裁后单一主体和两个孩子之间的玩耍,这本身并没有对与错。




《春之舞》

廉抗美老师:
《春之舞》以天为背景,花枝拍的清晰,不同形态的玉兰花似在春天里舞动。设置尚可。
1、花枝重叠,画面显得有些乱,美感稍差,要学会用减法来构图,花枝少一些,主题的效果也许会更强;
2、拍摄时看似是阴天,画面显得不明快。我考虑这种片子后期如果调为高调作品,效果可能会好些。

闫立平老师:
构图构图合理;色彩和谐;用光应该是顺光,意境也特别好,花瓣有舞动的感觉。光圈、感光度等数据都比较合理,比较满意。


龚淑荣老师:
《春之舞》画面干净,角度找的好,如果有小蜜蜂或蝴蝶,会显得画面更加活跃。


张长勇老师:
作者可能要表现高调,如果作为高调,我认为就应将白的部分(高光)提高到极限,只要不过曝,颜色还原好就可以,还要突出主体的简洁线条和背景留白的极简。


艾静老师:
阴天逆光拍摄,巧用闪光灯辅助曝光,或在评价测光模式下,或尼康点测光模式下,追加正值的曝光补偿。
如果上述方案您均不擅长,建议不拍。
因为这样拍出来的花卉灰暗,色彩不鲜亮,除非后期调整为黑白模式,尚有一丝挽救余地,但也需要前期拍摄时依据花鸟写意绘画构图来对现场玉兰进行合理的取势布局。如下图:

邹萍老师:

廉老师和艾静老师的后期降低了原作的凌乱感,舞的感觉突出了。




崔伟立老师:
初学摄影时,我也做过这样的拍摄,也曾经将它作为得意作品向朋友们展示过,得到了很多好友的认可和赞赏。
摄影人早早晚晚都要经历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从最初喜欢拍多慢慢转向喜欢拍少拍简洁,从追求“大而全”逐渐提高到拍“少而精”,然后用最精准的镜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那个念想儿。
作品除取景杂乱外,可能还有一个知识点,需要作者加强理解,那就是在M档上,您的这台索尼7RM3的“偏中心平均”测光有什么特点?它是怎么影响取景器里“测光游标”的位置的?
建议作者加我做QQ好友,我的2496039072空间里有大量论述手动曝光的实用短文。
此外,相机的白平衡正处于手动状态,希望您看到这儿,赶紧将相机白平衡调整为自动状态。






《林萃桥之夜》

闫立平老师:

震撼了!我的大片。
最大的优点就是采用了小光圈、广角端、低感光度,使得画面场面大,从近到远都特别清晰,视觉特别震撼,特别喜欢!


张长勇老师:
夜景拍的很好,技术参数控制的很好。如果鸡蛋挑骨头,仔细看车的光带有断点,如果相机有22以上的小光圈,可以再适当延长曝光,这样拉出的光带就完整了。


廉抗美老师:
《林萃桥之夜》数据设置不错,夜景拍的很大气,选择的拍摄角度很棒,拍出了交叉盘绕的高架桥,立体感很浅强,路灯的星芒也很漂亮。
1、由于夜空中没什么可欣赏的景物,可适当裁剪。用16:9构图,使画面显得愈加宽广,并能使主体-立交桥更突出。
2、后期适当调亮桥周边死黑一片的树影,使图片有更丰富的层次感。

龚淑荣老师:

《林翠桥之夜》,慢门拍摄,体现大桥建筑宏伟,灯的星茫出来不明显,下面有汽车拉出的汽车尾灯的灯茫,看着很吸引人。


艾静老师:
《林萃桥之夜》
非常漂亮的一幅城市风光夜景摄影作品。
我偷个懒,分享崔老师曾提过的关于夜景拍摄应注意的几个技巧:
1.三脚架必不可少,使用延时10秒或延时2秒代替快门线。
三脚架最大的好处:不让画面出现因机身抖动带来的虚化。
最好使用快门线进行拍摄,如果没有快门线,必须在相机的“驱动模式”中选用“10秒延时拍摄”功能,以保证自己在按动快门键时不引发机身和三脚架的抖动。
2.感光度尽可能调到最低
因为有了三脚架和快门线的帮助,我们就可以将感光度调到最低,以保证优异的画质了。
3.光圈值尽量选用最佳成像光圈
虽然在短焦端上,最大光圈一样可以保证景深,但最大光圈会产生色散引发的诸多问题,所以尽量不要用最大光圈。
最小光圈可以保证最大景深,但镜头最小光圈会产生衍射现象(这一点我们曾在高级班课上探讨过),导致画面成像并不是很清晰,也不能用。
每一款镜头都有最佳成像光圈,一般都在光圈值中间部分,如果您推算起来觉得比较麻烦的话,全画幅相机尽量选用F8或F11,半画幅相机尽量使用F11或F16。
4.巧用机内测光系统,多拍尝试
调整好光圈优先,光圈选择最佳成像光圈,感光度设定为最低,用相机的“点测光测光模式”,用测光点对准场景中最亮的景物进行测光,然后将快门速度记住,再将三个数据“移植”到M档曝光,在M档上完成前后五档不同快门速度的拍摄(例如测定为1/200,那就在1/50、1/100、1/200、1/400、1/800上各拍一张)。
5.巧用屏幕放大完成手动对焦
将镜头调整为手动对焦模式(镜头上的M档,而不是机身上的M曝光),选用屏幕取景,按动机身的“放大键”,按一次画面会放大五倍,再按一次画面会放大10倍,再按一次画面回归取景画面。将取景画面放大后,调整对焦环完成手动对焦后,就可以按动快门键完成拍摄了。


王国岳 老师:
《林翠桥之夜》主题明确,标题贴切, 选景构图都很不错。这是一幅由立交桥和交叉路段的车辆光轨线条及路灯的点光源构成的画面。
在构图中,画面左右的贯通线似有些生硬,而右面弧线光轨巧妙的装饰了环境,化解了贯通线带来的刻版与画面分割。
我们看一下拍摄参数和画面效果。
B 门儿,F16,ISO 100,这都没有问题。快门28秒!这个曝光时间在这里似乎有些问题了。
这样的慢速度拍车轨,会使车轨失去细节和层次。而作品的光影效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我想,可能摄影师考虑的是,既要守住通常的拍车轨的ISO100 的常态,又要保住F16带来的星茫效果。现在,我们看到了既使是28秒的快门儿下,画面仍然显得曝光不足。其实,在这个拍摄现场,远处拍这样的大场景,我想,可以不必担心调高感光度带来的汽车影子的影响。而在我们远拍时,主体光线不足的条件下,开大感光度是我们的选择之一(一般机器 ISO 320以下画质应该没有问题吧?)。那么,之二呢?之二就是如果不想加大感光度,那您就开大光圈。比如,若达到作品现在的曝光程度,我们把光圈开到F8(24mm的短焦段在这个光圈下根本不用担心景深问题),那么快门儿7秒钟就够了。在这个画面里,我认为保证清晰的光轨要比追求星茫更重要。

就现在的这幅作品来说,我认为参数设置上加上0.7级的曝光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从作品看,似乎拍摄时间有点儿晚了,但是后期提亮后,天空有了蓝色。




崔伟立老师:
拍摄都市夜景(暗光环境下拍摄)是必须使用三脚架的,这一点,没商量。作者做的很到位。
感光度100,极力追求作品画质,给赞!
光圈值选择F16,加大画面景深,同时还可以拍到路灯闪烁出来的星芒,在给赞!
B门?虽然作品呈现的光影效果不错,但我有点晕,为什么要使用B门的28秒呢?这28秒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次尝试拍摄夜景灯光时,不建议一上手就选用B门,要在光圈模式上,利用“点测光”模式,先对路灯环境进行测光,如果相机提示的30秒快门速度出现闪烁了,再选用B门,延长30秒以上的快门时间进行拍摄。
如果相机测算出来的快门速度在30秒以下,不妨就直接用光圈优先拍摄就行了。此时回放,如果作品偏暗,再选用B门。
总言之,作品确实拍的很棒,技术上也很过关,值得大家学习。
建议:不求全,但求精。在构图上加强领会,学会利用简单的线条来完成构图。






《春》

陈瑾老师:
作品《春》,画面干净,黑色背景,白色花儿,让人把注意力一下集中到了花儿上,形成了明显的明暗对比关系。但花儿有点虚,对焦不实,可能是作者“故意”所为,要的就是这种朦胧的“效果”吧?


史克津老师:
这是一幅花卉作品。
1.崔老师讲过:拍花就是拍背景,在这一点上,作者做的很好。画面处理为黑底白花,干净醒目。
2.在春天万紫千红的大花园里,作者精心选出了这朵“千瓣白桃”,并努力表现出它的洁白端庄,欣然怒放的姿态。还是很用心的了。感觉数据设置上300焦距,6.3光圈,景深小了。
3.标题“春”为一朵花命名,似乎不够精准。“春”的范畴太大了。
4.意境感不够,建议看看卓边光老师的花卉美篇,那里的郁金香,二月兰都被表现地仙活,灵动,更富有生命力,也就更有感染力。


廉抗美老师:
《春》用长焦拍了一朵绽放的花朵,谕示着春天的到来。
1、拍白色的花很容易过曝,虽然作者适当减了曝光补偿(曝光补偿误写为+1,实为-1),但顺光拍花还是有些过曝,可后期压高光和白色,把花瓣的细节调出来;
2、构图时根据花的走势,右及上方可多留一些空间;
3、作者可能是手持拍摄,如果是用了三角架,那就有可能是焦点没对在花蕊上 ,而对在了下面的花瓣上了,感觉花朵整体不实,成了废片。即使做后期,也很补救。

龚淑荣老师:
《春》这幅照片全都体现出来了,花芯摄的非常清楚,背景,构图很好。




艾静老师:
崔老师语录:“拍花卉,其实是在拍背景。”背景越简单越好。
花成千上万,但适合拍摄的花儿,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干净而又愉悦的背景。
这一点作者做的还不错。
画面布局来说,画面构图略满,依据花卉枝条走势,可以给右上再多留一些空间。
从电脑上看这幅作品,第一个感觉就是景深明显不足,除了白色花瓣最边缘纹路有一些清晰,整个花心花蕊都是虚的,再看下拍摄数据:300mm,F6.3,1/500 iso400 +1.0
300mm的长焦端上F6.3,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距,景深非常小。对焦点又没有在花蕊上,造成景深不足,应该是这幅作品最大的问题。
景深问题是每个摄影人都绕不过去的大问题,我偷个懒,分享给大家崔老师关于景深的日志,大家可以在今后练习过程中慢慢体会这三兄弟之间的微妙关系,不动手是体会不到的噢。
这幅作品中花卉的光线分布很均衡,我猜测可能是阴天情况下拍摄的,于是查了一下这幅作品的拍摄时间,今年3月24日,又查了一下天气,当天是多云。
在光圈优先模式下,作者使用尼康点测光模式,刚才我们说过尼康点测光的特点是点测联动,对焦点即是测光点,如果对焦点测光点是在白色花朵上,相机通过自动计算,白色花朵将得到一个正确曝光,背景画面会被压暗,作者追加+1的曝光补偿,应该是想把暗部细节再提亮一些,就该幅作品来说,没问题。说明作者清楚了解自己相机测光模式的特点,非常好。
点测光在所有测光模式,在佳能和尼康的机身上,它的特点有着天壤之别。建议佳能影友读一下崔老师的网文《我是佳能点测光》,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将佳能点测光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解剖,文章中的观点够狠够辣。




崔伟立老师:
景深,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我在课堂上一次次强调:长焦端慎用大光圈。
尼康相机,300mm镜头,如果是尼康70-300mm f/4.5-5.6G IF-ED VR这款镜头,那画面失焦的问题就很好解释了。
作者在300mm端时,使用了这款镜头的近似最大的光圈F6.3,很难保证对焦点前后的清晰范围。
在如此短小的景深范围内,拍好画面中的这朵小花儿,只能:
1.三角架必不可少,保证相机在拍摄时必须处于稳定状态;
2.以花蕊进行对焦,这一点是必须的,因为花蕊是花朵的眼睛;
3.感光度可以选用100或200,但快门速度不能低于1/200秒,以防止花朵在微风中晃动;
4.使用快门线完成拍摄;(没有快门线,可以选用相机的10秒延时自拍)
5.选无风或微风的那一瞬间,按动快门键。
如果您不想这么累,那就选用F11或f16吧,将感光度控制好,保证手持相机的快门速度不低于1/500秒。




《逶迤》

廉抗美老师:
《逶迤》主体蜿蜒的长城呈对角线构图,设置尚可。
1、不知是否像素的问题,清晰度不够,细看整个图像发虚;
2、由于角度的问题,感觉画面平淡,缺乏视觉冲击力,没有拍出长城恢弘磅礴的气势;
3、意境稍差,可能是季节的关系,感觉整体色彩不丰富,长城与山岭的色调太过靠近了,不够突显和吸引人;
4、拍风光照片,天上要是有云或飞鸟相衬就好了。
网上有许多拍长城的片子,可以学习借鉴。


张长勇老师:
这张拍摄的时间段不太好,没有表现出长城的光影效果。另用“逶迤”作为题名不太妥。”逶迤”形容的是山脉或道路弯弯曲折。

陈瑾老师:
作品《逶迤》,作者本意想表达的是长城雄伟壮观、蜿蜒起伏的状态,但采用平拍的方式没有表现出作者的真正意图,应采用仰拍(突出长城的雄伟)或俯拍(突出长城的蜿蜒)更能表现长城逶迤的雄伟气势。


王国岳老师:
《逶迤》,主题明确,片名与画面主体互鉴。无论是见景生情,还是怀情赏景,摄影师都在力求着情与景、神与形的完美统一。
在作品里,摄影师为了最大化的表达主题的意境,在尽可能的把更多的长城段落收入画面。
我们赏读这幅作品。从右下方到左上角,长城为S 形的对角线状游走在画面里。这本身实现了有章法的构图原则。
而在这幅作品里,我们是否也看到了几个相关的影响构图和主体表现的元素?
一,在拍摄位置看来,这里的城墙走势不像如金山岭城段那样,从一个烽火台到另一个烽火台间的城墙连线呈壮观的飞舞状。而是自下而上的爬坡分布。或摄影师的标题就是《逶迤》,这个是对的。但,这个状态下变小了的城段,在和没有匹配到的光影装饰下,表现的不是很突出。
二,画面里,我们看到的上方的天空部分没有云等元素,却因高光而抢眼。如果我们把天空裁去一部分,那么,左上段的城墙就会进一步被边缘化了。而图里左面中、下部分出现了大面积的远离主体的空白天山体。
三,作品左下角因为透视关系,而那个烽火台变得很大,和那个开花树的前景一起都在努力的挽留人们是的视线 ,争夺主体的地位。而在我看来,画面最精彩的部分在中间的那两个烽火台上下。
那么,我们不能改变景物,是否可以试着改变一下构图,以营造出更好一点儿的意境?
我试着做了一下以下的剪裁。居然裁出了两幅画面。

图一,改为竖构图。上面留一点儿天空透气儿。下面的大烽火台裁掉。有松树做为了前景。如此,我认为这样简化构图突出了主体,亦不失标题中“逶迤”的意境。

图二,这么好的烽火台和盛开的鲜花,不可放弃,就给它们另安一个家!在这个新的画面里,依然留下上面的天空透气儿。鲜花依然做为前景。在画面左方的竖裁剪时,很好玩儿的是,长城左上方走向的切断处,恰有一个线条似峰回路转向右上方延续而上!而再向那个延长线看,似有继续的感觉。画面里形成了曲线。而这个构图,可以重新命名,若依然用《逶迤》,也不算谦强吧!



另外,在长城的作品里,我后期的白平衡稍微左移了一点儿。长城,作为冷兵器时代古战场,留下着刀光剑影的遗韵,色调偏冷一点,以让她散发出历史的回声。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邹萍老师:
作品题目是“逶迤”,照片体现出主题。
将照片下部裁去右下角的桃花,更加突出长城的雄伟蜿蜒。
看到打动我们的美景,想尽可能摄入镜头。做减法能突出我们聚焦和表达的主体。
黑白照效果也许会好。


纪瑞玲老师:大景观拍出气势,作者没有把长城的雄伟壮观的景象拍出来!




艾静老师: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蜿蜒曲折。
标题意在长城蜿蜒曲折之势,那我们来看下,这个势是否很好的表达出来了呢,
我们不妨把长城的线条通过红色的画笔标识出来,这个线条让您有蜿蜒之感吗?
长城之势,你见或不见,本身的气势摆在那里;
取势,你想或不想,都会有选择地截取现实的景色;
造势,你念或不念,均从您所选择的镜头特性,截取之景与光影、色彩、线条组合出的画面,营造出您心中之势。
还是那句话。摄影必先立意以定其位,尤其是风光摄影,你来或不来,它都在那里,
如何表达长城逶迤,不妨多看看一些优秀的长城摄影作品,或多看一些大气磅礴的山水画。崔老师曾多次提到过中国艺术中蕴含的起承转合,不妨从这个点再多思考思考。

龚淑荣老师:
《逶迤》,名字起得有含义,非常贴主片,体现出长城弯曲而长,城墙堡垒又体现了古人的智慧。画面很有层次感。


崔伟立老师:

这是一幅风光习作,习作,就是一次学习过程中的练习。
取景没毛病、拍摄数据没毛病,初级班学习期间的阶段性成绩可以给优。
但进入到中级班,首先要非常明确地知道,这种“万里无云”的天气是最不适合外出摄影的,如果赶上了这种惨白惨白的天,我是洗洗睡了,绝不去尝试拍摄风光的。
第二要明确我们的拍摄目的,上周我在群里讲了“拍摄目的和被摄对象”的分析,虽然讲的是人像,举一反三的话,拍风光一样也存在着拍摄目的:纪念?挣钱?艺术交流?
纪念留念:那就随便拍,自己高兴就好,没有人有权利对“纪念留念”类的作品进行品头论足。
商业挣钱:那不是一般的难,是难上难,您必须保证客户满意,要是赶上一个“刁钻”客户,累死了算。
艺术交流:那您的作品一定要带有明确的创作思想,这是艺术作品的前提。
坦诚的说,学摄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玩摄影,则是很苦很累很得意。






《别有洞天》

廉抗美老师:
《别有洞天》乘法构图,透视和光影效果都不错。
1、光圈大了些,景深不够,焦点对在第一层墙面上,中间及以后的景物都虚了;
2、视觉中心的镂空部分过曝了,有些抢眼,拍摄时可适当减曝光补偿。
3、在构图上如果适当裁剪,可能视觉效果会更好些。

陈瑾老师:
作品《别有洞天》,我本人很喜欢这幅作品,看到画面,让人有种神秘感,有想走近“洞口”一看究竟的冲动。

画面采用了多种构图方法(对称式构图、框架式构图、透视牵引线式构图),勾起了我看似小景实则大景的遐想。


王国岳老师:
《别有洞天》,摄影师好眼力!发现了这个景儿!我感觉这个标题有两个含义:
一,是这个全景与众不同。
二,是最远端的那个小窗口里面有着另一个世界。
我想,世俗审美,就是这个全景美。如果 我们在这个景物里深入观察,随着画面里的引导线,我们发现了视线到达的极限处,那是没有堵死,而且是亮出了一个窗口!我们的视野和心情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其实,也正是因为有了那个远端的窗口,这幅作品才被称为了作品!我想作者的心里应该是后者的感受。
如是,我想,我们可以把相机竖起来,屏去过多的分散视线的前景,全开光圈(35mm 的短焦,F 5.6太小了!)焦点对准的最远端窗口的上缘。对了,对于这个光线条件,如免得后期,可在机器里预设降低对比度(佳能机器叫作“反差”?)。可以使得既有明暗过渡柔和,又不失暗部细节。
我的个人感觉,拍摄后的理想画面应该自近处到远端的焦点处、前景到远端的兴趣点处由虚变实的渐次过渡。这样的画面效果会比全景清晰更有艺术审美的效果。

张长勇老师:
作者用中心构图,很有创意。只是最前方的观口处-有明显的局部过曝,已经无法挽回。很可惜!我试着调了一下,请参考!

艾静老师:
我们先回顾下线条在摄影中的作用。
⑴视觉的引导性
⑵空间的延展性
⑶结构的情感性
在建筑摄影中,如果进行中心构图一定要做到对称构图。

作者以窗口为视觉中心,放射性构图,巧妙的利用建筑内部造型与光影层次的明暗变化所形成的几何色块为画面的主基调,别有洞天,别出心意通过窗口还可以看到对面同样的一个窗口,只是这个窗口有点歪。
通过剪裁工具,我们可以看到构图并不是严格的对称构图,我们对此进行校正。

再将窗外窗口放置中心,如下图,这仅仅是后期示意图,用来指导我们今后再拍这样题材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需要我们现场按照上述需要注意的事情进行现场拍摄,严谨构图,而不是回来后,通过后期进行作图弥补。
我们再说下拍摄数据,24mm F5.6 1/50 iso500 尼康点测光模式。
尼康相机在自动对焦模式下的点测光模式特点是“点测联动”,也就是说对焦点和测光点是同一个点,那么在构图时,这个点的位置,不仅决定着画面的对焦,也决定着画面的测光。
我们可以看到外侧窗口明显过曝,作者很有可能对焦点对焦在暗部的窗口位置,由于没有追加负值的曝光补偿,造成外侧窗口过曝的现象。




崔伟立老师:
好想法!好构图!
但这个取景环境非常麻烦,麻烦在了:
①现场存在着严重的高光比,在准确曝光上取舍两难;
解决方案:要很明确的告诫自己,千万不要曝光过度。
②作者选用了尼康相机的点测光模式,对焦点选在哪儿,才能减轻高光比对成像的影响?
解决方案:尼康,将对焦点对在最亮的地方,先保证高光细节不丢失。
③偏偏作者还选用了手动曝光模式,那“点对焦--点测光--测光游标”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呀?
解决方案:回看《数码相机的测光体系》课件,通过对自己相机的测试,将这个问题彻底整明白。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会在拍摄时先保证最亮的局部曝光准确,然后回来做PS后期,利用软件来调整画面的暗部细节。初次之外,别无他法。


















微信群每周作品点评活动·征稿启事
参与方法:群友每人每周限定投稿二幅,投稿指定邮箱:2496039072@qq.com
作品要求:近期拍摄的得意作品,内容题材不限,长边像素调整为1600,加白 色边框,边框内注明拍摄数据:作品名称、焦距、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 曝光补偿、曝光模式等信息,边框内不得标明作者姓名。
敬请通过邮箱署名投稿。
活动时间:每周六20:00-21:00之间群主主持活动,组织群友对5-6幅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