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身养性、立德明志的国学经典语录

 nangongcunfu 2020-04-06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现将25条修身养性、立德明志的国学经典语录整理如下:

1.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李世民《帝范》 释义:以上等标准要求只能收到中等的效果;以中等标准要求,只能收到下等的效果。要求我们立身、治学之时一定要放宽视野,高定标准,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李世民(598-649年),即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帝范》是唐太宗李世民自撰的一部论述为君之道的政治文献,成书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书中阐述了关于个人修养、人才选任和统御下属的学问和经济、民生、教育、军事等事务。

2.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诸葛亮《兵要》 释义:人有忠诚的品德,就好比鱼儿有了水。鱼离开水就会死,人失去忠诚的品德就很危险。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散文家、发明家。

《兵要》是诸葛亮从军事实践中,总结出的“以法治军”所必须遵循的要领,共十则。这十则《兵要》,从军事纪律、良将品德、用人选贤、将领作风、捕捉战机、打击歪风、杜绝朋党、战术教练、驻防移防、军规军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是研究诸葛亮军事思想的重要资料。

3.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huǒ,而耻智之不博。——张衡《应间》 释义:不担心地位不够尊崇,而担心自身道德不够完善。不以收入不够高为耻,而以学识不够渊博为耻。

张衡(78-139年),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应间》是张衡重返太史令任职时写的一篇议论文章,全文共两部分,即“间者”的诘难和作者的应答。所谓间者,是提出劝诫与责难的人。

4.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惰,反其路者也。——墨子《墨子·修身》 释义:具有大智慧的人,内心清楚却不多说,努力做事却不自夸,以此就可以名扬天下。话不图繁多而讲究富有智慧,不图文采而讲究清楚明白。没有智慧就不能明察,再加上自身的懈怠,想成功却只会背道而驰。

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名翟,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与先秦儒家一样,修身也是墨家思想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墨家不但认识到修身是立身行事之本,而且重视实践、反省等修养方法以及环境对于修身的影响。墨家的修身观对中国传统修身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5.知止而后有定静,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礼记·大学》 释义:知道目标所在,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心安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又有所收获。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北宋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后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6.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释义: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自己要严格约束。

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去世后,右相伊尹扶立其嫡长孙太甲为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教导商朝新国君太甲。

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道德经》 释义: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严重的了。灾难,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深重的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传说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历史上伟大名著之一。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丘明《国语·周语》 释义:学好难如登山,学坏易似山崩。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他还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是关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杂记。

9.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王桀《仿连珠》 释义:经常对照镜子检查自己,就会及时克服缺点;能听取直率的批评,就可以及时改正错误。

王桀(177-217年),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政治思想基本上属儒家,间杂有法家刑名之学。在《仿连珠》一文中,王桀隐然以管仲自比。

连珠是一种特殊文体,最早出现在汉代。连珠形式短小,多骈偶而用韵,不直接说事情,只以华丽的文辞,借譬喻委婉地表达意志。汉代扬雄所作《连珠》为最早,继作者有演连珠、拟连珠、畅连珠、广连珠等。王桀的《仿连珠》亦属此类。

10.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欧阳修《朋党论》 释义:君子之交在于同心同德,和衷共济,众志成城,始终如一。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时,欧阳修和范仲淹等人因反对宰相吕夷简废郭皇后之议,被宰相诬为朋党而遭贬谪。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重用范仲淹,政敌再次以“朋党”的罪名进行攻击,于是欧阳修作《朋党论》一文呈献仁宗皇帝,文章层层对比论证以理服人,告诉宋仁宗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天下可久安。

11.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释义: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子思,南宋朱熹该篇抽出,与《论语》《孟子》《大学》一起并称为“四书”。

12.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王通《中说·礼乐篇》 释义:以权势交友的,权势失去了,交情也随之断绝;以利益交友的,利益穷尽了,交情也随之结束。

《中说》是隋代思想家王通(584-617年)的哲学著作,为王通和门人的问答笔记。因门下弟子私谥其为“文中子”,故又名《文中子说》。该书体例仿《论语》语录式,文中的“子曰”为文中子王通所说。

13.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 释义:要取得伟大的事业,在于志向远大;要完成伟大的事业,在于工作勤奋。

《尚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学文献。其中《周书》是《尚书》组成部分之一,相传为记载周代史事之书。

14.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钱德苍《解人颐·勤懒歌》 释义:只要勤奋,天下就没有难做的事,即使百尺竿头也能昂然挺立。“百尺竿头”,佛教比喻道行修养的极高境界。

钱德苍,字沛思,号慎斋。曾应科举不第,为人豪放不羁,常流连于酒旗歌扇之场。他爱好和熟悉戏曲艺术,所编选本具有演出脚本的特点。著有《解人颐》一书。

《解人颐》二十四集,根据书前作者写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序可知,他是根据坊间流传的《解人颐》初集、二集及《新订解人颐》三部书,“复为去陈集新,又从而广益之”重新整理而成。

15.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释义:大厦的建成,不能只靠一棵树的木材;大海的润泽,也不是仅凭一条河流的归聚。启示我们,做人做事之学均不可造次而成,须点滴积累。学会积累,方能成功。

冯梦龙(1574-1646年),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三言两拍”为其重要代表作品。

《东周列国志》 是冯梦龙所著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

16.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韩非子《韩非子·喻老》 谨慎地对待容易做的事以避免困难,郑重地对待细小的漏洞以远离大的灾祸。

韩非子(约前275年—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今存作品《韩非子》五十五篇。

《韩非子》是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其中,《喻老》篇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相结合的形式阐发了老子思想。

17.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说苑·政理》 释义: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可靠,眼睛看到的不如用脚踏勘可靠。

刘向(约前77年—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整理编辑的《战国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另著有《别录》《新序》《列女传》《说苑》等。

《说苑》原为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散佚,后经北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政理”为其第七卷,主要阐述了古代贤人为政的道理。

18.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荀悦《申鉴·俗嫌》 释义:不接受虚妄的言论,不信从虚浮的技艺,不采用华而不实的名称,不去做伪诈的事情。

荀悦(148年~209年),字仲豫,中国东汉末期政论家,史学家。

《申鉴》旨在重申历史经验教训,以供皇帝借鉴。全书包括《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五篇。

19.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释义: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传世名句,一个“自”字,强调了高雅不凡的气质源于书香熏染。“气”不仅指读书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是指在面对人生失意和窘迫时所表现出的豁达态度。读书不仅可以长知识,还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气质高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和董传留别》是苏轼离开凤翔时写给新科进士董传的一首留别诗。苏轼在凤翔府任判官时,与董传私交甚笃。董传虽家境贫寒,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再朴素的衣着也掩不住他积极进取的精神风骨,故苏轼以“腹有诗书气自华”赞之。

20.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释义:年轻时勤奋努力必将终身受益。岁月匆匆,切莫懒惰懈怠,虚度光阴。

杜荀鹤(846~904年),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此诗既表达了对弟侄的勉励之辞,也传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1.学如弓弩,才如箭镞zú。识以领之,方能中鹄ɡǔ。——袁枚《续诗品·尚识》 释义:学问就像弓箭,才能就像箭头,学识引导箭头射出,才会命中靶心。而学识的高低与深浅都会直接影响欣赏水平和自己的实践效果。所以,增加学识,提高眼界,方可使用好学问之弩,从而促使才能之镞一箭中鹄。

袁枚(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续诗品》是袁枚对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续。主要论述创作过程,分“崇意”“精思”“选材”等三十二则。

22.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释义:一千个人说恭维话,不如一个人说真话有价值,这就好比一千张羊皮抵不上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珍贵一样。

司马迁(前145年—前87年)字子长,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商君列传》篇主要记述了商鞅事秦变法革新、功过得失以及卒受恶名于秦的史实,倾注了太史公对其刻薄少恩所持的批评态度。

23.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不韦《吕氏春秋·诚廉》 释义:石头可被打碎,但无法改变它坚硬的质地;丹砂可被研磨,但不能改变它朱红的颜色。硬度和颜色分别是石头、丹砂的本性所具有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可以任意择取变更的。洁身自好的豪杰义士,其名节也像“石坚”“丹赤”一样无法玷污。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杂家代表人物之一。

《吕氏春秋》是在秦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的黄老道家名著,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吕氏春秋》用伯夷、叔齐的故事来阐述这一观点。伯夷和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父亲去世后,他们因不愿互相伤害均放弃王位。二人听说周文王仁德,便前去投奔。等他们到了周地,文王已死,而武王崇尚计谋,借助贿赔,倚仗武力,维持威势。他们认为周德已经衰微,誓死不做周的子民,去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在那里。

24.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程颐《二程集》 释义:君子学习一定要做到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

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二程集》程颢、程颐全部著作的汇集。内容包括遗书、外书、文集、易传、经说、粹言六种,其中程颐的著作居多。

25.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周易·益卦》 释义:要懂得变通趋时,把握时机,做出适于时代需要的判断和选择。

《周易》是重要传统经典之一,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