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附睾方治疗慢性附睾炎——郭军教授治疗慢性附睾炎经验

 事事平心 2020-04-06


第 1412 期

作者 / 1于文晓 2韩强 3张修举 3晏斌 3邱俊峰 3刘煜 1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泌尿男科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男科 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赵馨

慢性附睾炎是男科及泌尿外科门诊常见病,最常见于18~50岁人群,多由急性附睾炎未彻底治愈转化而成,或由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精囊炎蔓延所致,表现为阴囊部位持续或反复性疼痛,附睾肿胀、体积增大、质地变硬,可伴有发热等症状,并可导致输精管完全或部分阻塞,形成继发性不育。目前,慢性附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解释清楚,西医以抗生素为主,效果欠佳,且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附睾或睾丸切除术效果较满意,但不适用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能较好地改善慢性附睾炎患者临床症状,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优于西药。

中医学并无慢性附睾炎这一病名,但有大量关于其临床表现的描述,根据这些描述,可将其归为“颓疝”“子痈”范畴。《灵枢·经脉》载:“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颓疝……足厥阴之别……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此段经文中“颓疝”系指以睾丸肿胀坚硬、重坠作痛或麻木不知痛痒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与慢性附睾炎症状相似。《灵枢·经筋》载“足太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其病……阴股引髀而痛,阴器扭痛”“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指出了足太阴之筋、足厥阴之筋病(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可导致阴器“扭痛”“不用”。《华佗神医秘传》载:“子痈者谓肾子作痛,溃烂成脓,不急治愈,有妨生命。”《外科全生集》云:“子痈,肾子作痛而不升上,外观红色者是也。迟则成患,溃烂致命;其未成脓者,用枸橘汤一服即愈。”

郭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指导老师,2006年北京市百名优秀青年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郭教授从事男科临床工作近30年,学验俱丰,治疗慢性附睾炎临床疗效颇佳,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现代临床中,慢性附睾炎多由急性附睾炎发展而来。郭教授认为,急性期附睾炎以湿热下注、络脉失和为基本病机,但慢性期病机性质转为由实到虚,虚实夹杂,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痰湿为标,瘀阻贯穿始终。

肝经循会阴,络阴器,肾子为肝经循行之处,与肝关系密切。《外科真诠》有载:“阴囊属肝,肾子属肾,子之系属肝。”郭教授认为,情志不畅,肝失疏泄为慢性附睾炎的重要(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病机之一。精神紧张,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常,气机郁滞,则肾子胀痛,痛处不定,伴胁肋胀痛、善太息;疏泄失常,则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输布障碍,瘀血内停,痰湿内生,循肝经下犯肾子,血络受损,加重病情;肝气犯脾,双脏受损,则病情缠绵难愈。

1.2 痰湿为标:慢性附睾炎多由急性发展而来,湿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初期多由饮食不节、外感湿邪,或房事不洁所致。如嗜食肥甘辛辣,痰湿内生,下注于厥阴、少阴之络,阻滞经络,不通则痛,见肾子肿胀疼痛,口中黏苦,渴不欲饮,郁久致热,热胜肉腐;或久居湿地,湿郁化热,见肾子重坠、疼痛、色红,痛得热剧、得冷缓。

1.3 瘀血贯穿始终:郭教授认为,瘀血既是慢性附睾炎的病理产物,又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在慢性附睾炎的发病过程中,寒湿之邪阻遏经络气血,血行不畅,瘀血停滞;或外感湿热,热邪内灼,迫血妄行,血溢脉外,形成瘀血;或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或脾虚失健,气血不运,瘀血阻滞;或肾阳不足,气血凝滞,经络受阻。瘀血阻滞,则肾子刺痛,拒按,痛处固定,局部青紫,甚可触及肿块,舌有瘀斑,舌下络脉迂曲,脉弦涩。

2 诊治思路—阴阳为本,整体观念

阴阳学说对中医临床极其重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郭教授认为,阴阳、气血、脏腑、六经辨证为中医学的灵魂所在,其中阴阳尤先于气血、脏腑等辨证。阴阳失衡乃一切疾病的根本。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郭教授在临床中将人体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认为“精”“气”“神”对疾病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景岳全书》载“人之初生,必从精始”,精为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生殖之精。肾子属肾,肾精亏虚,肾子失养则发子痈。《类经·摄生类》有云“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景岳全书》云“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

3 证治特色

3.1 身心同治:慢性附睾炎病程漫长,不适症状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后期肿块缩小速度缓慢,非一时即能速愈,患者往往十分焦急,从而出现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会影响治疗效果,加之过长的治疗周期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郭教授认为,医者在施治过程中不宜操之过急,需与患者充分沟通,做好解释工作,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方中熟地黄、山茱萸、茯苓滋补肝肾,健脾渗湿;橘核、荔枝核、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散结止痛,并防止诸补药壅滞太过有碍邪去;虎杖、丹参化湿散瘀,活血止痛,《千金方》载虎杖善“治丈夫病”,《本草述》曰“虎杖……足厥阴之风脏,其治如鼓应桴也……虚人服之有损者,与补剂并行,其庶几乎”,虎杖善于治疗足厥阴肝经疾病,虚实同见时,与补药同用可化湿、活血而不伤正;海藻、昆布、浙贝母利水消肿,软坚散结;牛膝活血通经,引药下行,直达病所,《本草纲目》载“牛膝乃足厥阴、少阴经之药”,肾子位于“下”,又属足厥阴肝经,用此药极其恰当;炙甘草调和诸药。硬结压痛明显者,加木香、柴胡以增强行气止痛之力;硬结久不散者,加全蝎、地龙、蜈蚣等虫类搜剔之品,以增强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硬结较大者,加鸡血藤以增强消瘀散结之力;病久烦躁者,加香附、白芍、合欢皮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功,突出身心同治;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党参以增补气之力;血虚明显者,加熟地黄、当归以增强滋阴养血之功。

4 典型病例

李某,男,26岁。2017-02-05初诊。右侧附睾硬结4个月。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附睾红肿热痛,伴发热、畏寒,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附睾炎,予抗生素静脉滴注2周后疼痛消失,停止治疗。近4个月发现右侧附睾可触及枣核样硬结,间断坠胀疼痛,活动后加重。刻诊:神疲,右侧附睾硬结,坠胀疼痛,活动后加重,伴腰痠,乏力,下肢尤甚,足冷,易疲劳,大便不成形,每日1~2次,小便色淡黄。无发热、畏寒,舌淡有齿痕,苔白,脉沉。查体:右侧附睾尾触及肿大,可触及结节,大小约4.0 cm×2.5 cm,边缘清楚,轻压痛,阴囊皮肤无红肿,睾丸略大。西医诊断:慢性附睾炎;中医诊断:子痈。辨证:脾肾两虚证。治则:补益脾肾,益气散结。方以慢性附睾方加减。

小结

慢性附睾炎多见于处在性活跃期的中青年男性,除疼痛外,也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目前,中医学对其发病、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郭教授认为,慢性附睾炎发病以肝、脾、肾受损为本,痰湿为标,瘀血贯穿始终。阴阳失衡乃为一切疾病的根本,在慢性附睾炎的诊治中应首辨阴阳,同时全面考量患者精、气、神;不只关注疾病本身,更要重视患者(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的身心健康,洞察患者的“难言之隐”,与患者深入交流,协助患者解开心结,以达到身心同治、事半功倍的效果。郭教授总结多年经验,以“疏肝、健脾、补肾”为治疗原则,总结出“慢性附睾方”这一专方治疗慢性附睾炎,在应用中强调抓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审证求因,加减用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郭教授在治疗慢性附睾炎的过程中提出的“身心同治、重视整体、专方加减、攻补兼施”的治疗理念,为探索中医药治疗慢性附睾炎提供了新方法、新模式、新思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