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学校投档线的意义越来越小

 振王府图书馆 2020-04-06
大背景主要两个。

一、专业越来越被重视,这一点逐渐和国际接轨。
相对来说,外国人对名校不那么感兴趣,虽然也有常青藤、G5、八校联盟的说法,但总体来说没那么在乎大学的高低优劣,更不会有985211双一流等比较严格明确的分层,对名校概念远远不如中国强。总体来讲,国外更看重专业,中国更看重名校。
比如在国外某所名校,医学和法学可能分数非常高,农林可能非常低,举个例子比如一个600分一个400分,可是在中国的名校,计算机金融和农林也不过差30分。国内高考难易程度主要是以大学层次划分的,同一所大学各专业差别不大,名气为主,兼顾专业。国外则差不多相反,专业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分数更多是以专业划分的, 同时兼顾大学层次。比如都说自己考上了多伦多大学,但考入难度可以差别很大,因为学院和专业差别太大。
这种

二、新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专业越来越成为主导因素。
以前是以学校为主导因素,先选择学校,再在学校内选择n个专业。
现在是学校和专业可以自由组合(在本省招生的专业),学校+专业就是一个专业。这就让专业的主导因素越来越明确化。
比如浙江高考录取结果,可以看到一些令人奇怪的结果。
中国政法大学最好的专业,比华东五校人大的热门专业分数还高。

中国传媒大学最好的专业,比华东五校、上财的大部分专业分数还高。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充分说明专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大,虽然别的省份不一定有浙江这么激进,但这一定是个趋势。
旧高考中,这种特点也有,但是一是没有这么夸张,二是无法直接体现出来。

以上种种,说明学校投档线越来越失去意义,像浙江这种志愿填报方式,根本就不用考虑学校投档线了,直接看心仪专业的去年录取情况。

这种趋势,会导致断档的学校越来越多,但也让断档失去意义(本来也没多大意义)。断档,无法反应一个学校真实的热度,只是放大了极为细小的,和绝大多数没有关系的,比较极端的一面。
断档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断档学校,比如去年的华农,前年河北的北大医,前几年人大在江苏一本线以上不多,外经贸在浙江一本线以上不多,今年轮到华农了,每年都有个别学校这样。
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人遗憾。哎呀,我也被录取了,比投档线高几十分甚至近百分,太亏了。哎呀,早知道我就报了,岂不是占大便宜了。其实这种想法很可笑的,没理解断档的真正含义。
断档的真正含义,一般来说只有该校专业录取的最后一名爆冷了,以一己之力把投档线拉低了几万名。举个例子,像华南农业大学正常的录取位次可能在3万以上,该校2019年在广东招2000人,其中录取的1999人的分数的位次还在3万以上,只有最后一名的同学分数位次在6万,这位同学以一己之力把华农投档线拉低了3万名,成为学校的“罪人”,也成为唯一的幸运儿。这种情况,“哎呀,我也被录取了,比投档线高几十分,太亏了。哎呀,早知道我就报了,岂不是占大便宜了”这种说法是不是有点可笑了?这属于特例,大基数下的小概率事件,属于统计学里的异常数据,统计时需要剔除,强行把自己代入特例,没意义。但是也说明,因为复杂的原因今年这个学校特别报考的人数不够多,不然不会连分数这么低的考生都有机会进档。

对于大部分院校来说,投档线的实际意义不大。
理智的人不会只看学校投档线,只看热门专业、自己想去的专业的录取线,比如你看某两个学校,A校投档线比B低不少,但是你再看A校和B校的同类热门专业录取线却差不多,甚至还高一些,那是因为A校有一个特别冷门特别不受人待见的专业,严重拉低了投档线(比如浙大农学海洋不放提前批,投档线也会很难看),B校这方面则好的多,最差的专业比A校最差的专业好不少,因此投档线好看。
典型的比如中山大学,在中等985中投档线一直不高,还被一些无知的自媒体耻笑大而不强,但是如果看热门专业、强势专业,比如岭南学院、管理学院的金融、会计、工商管理、保险,以及临床医学、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录取线。你会发现和投档线比中山大学高的学校比,同类型专业,中山大学的这些专业录取线甚至还会高一些,中山大学之所以投档线低,最主要的原因是把农学放在了一批次,如果放在提前批,投档线会好看许多,而农学,无法真正代表中山大学的真正的实力,这就让投档线变得参考价值很小。同样,浙大、上交把农学放在一批次,投档线一样很难看。
对于高校来讲,并不特别看重投档线,因为高校招生原则不是木桶原理,最重要的首先是高分考生和优势专业,因为顶尖学生才决定一个学校的高度,然后看的是平均水平,看就业报告,只会留意顶尖学生的就业质量,而不是看最差的学生的就业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