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为 | 领袖没有“小任性”

 不沉俾斯麦 2020-04-06

破除“概念魔障”。
一)
天下之事,无非名实。
有些人糊涂,同样的“实”,换了个“名”,他就蒙了,不认识了;
有些人秀逗,对一些“实”被人粗暴“污名化”,信以为真,困在迷雾之中无从穿透;
“名”固然重要,但你绝对不能只纠结于“名”;否则,你就上当了。
任何时候,在政治历史里,“名”,“语词”,“概念”的背后,无他——
永远是沉甸甸的利益,是硬邦邦的权力,是赤裸裸的斗争。
二)
好了,正德皇帝的“豹房”、“镇国公”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告诉你,它们首先都是“名”,且是被人故意严重污化的“名”。
你不去探究它们的“实”,只单纯用这两个“被严重污化”的“名”,指责正德荒淫无道——
也许,这就是典型的“走火入障”。
须知,朝堂之上,哪怕是一张小桌子摆放位置的改变,都不是随随便便、无关紧要的小事。
作为一个国家元首,正德设立“豹房”,亲任“镇国公”,你真以为他疯了?
他不是任性,而破解当时政治困局、快速集权的权术手腕。
三)
看过本号“明帝系列”的读者会知道,明朝文官、宦官势力强大。
当时啥情况?正德刚继位,自然而然地很快发现——
自己这个皇帝还是“虚”的,没有什么实权的,啥大事干不了。
当时体制,内阁有“票拟权”,皇帝授权司礼监代行“批红”,两者应该互相牵制、彼此监督。 
但是,天长日久,因循守旧,理想的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变形了——
内阁和司礼监,文官和宦官,他们搞在了一起。
例如,他们联手玩了一次大的,嗯,诛杀“八虎”,严重破坏权力平衡。
内外勾结,底下人一条心,分分钟把领袖架空,玩弄于股掌之中。

怎么办?嗯,正德又不是笨蛋,史书说他“性聪颖”——

他另辟蹊径,另搭班子,设立以自己为绝对中心的全新的办事机构。

咳咳,这个机构,被命名为“豹房公廨”,简称“豹房”。
豹房”设立后,效果立竿见影,大内朝廷立马被边缘化了。
正德十四年,太监张永敦促内阁大学士杨廷和到“豹房”向皇帝汇报工作,杨廷和乘机大发牢骚。

你们好好品品,正德皇帝这一手绝不绝?——
“我辈止知圣驾在乾清宫,不知豹房何在。闻公等朝夕奏事豹房,不知所奏何事。我辈名为大臣,凡事不得与知,每日票本送上,辄从中改,不知何人执笔。看来我辈只当六部中一都吏,誊稿而已。”
—— 杨廷和 《 杨文忠三录 》
我们只知道皇帝应该在乾清宫治国理政,不知道“豹房”是个什么东东。你们天天说在“豹房”加班加点干工作,不知道都干了啥。我们身为朝廷大臣,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沦为了六部里的一个打字员了。
四)
“豹房”解决的是政权问题,“镇国公”,解决的就是军权。
正德继位之初,京畿重地的武装力量,指挥权分散——:
御林军“侍卫上直军”,包括“锦衣卫”,受“锦衣卫”长官指挥;
四镇边军组成的“外四家军”,由边军将领许泰、江彬掌管;
“内操军”由宫内太监掌握。
宦官和边将,互为牵制,原本也是为了在皇帝身边保持权力平衡。
但是,再好的牵制,再完美的平衡,都不如自己亲自掌军为好——
“镇国公府”应运而生!

“镇国公府”里的“镇国公”又是谁?——

“总督军务武威大将军总兵官朱寿。”
这个“朱寿”,是正德皇帝本人。
“上驻跸阳和,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所至以钧帖行之”。
——《明通鉴》
正德给自己加“大将军”封号和规定用“钧帖”发布命令,越过了多个文官部门,实现了对军队直接指挥。
亲,这才是“镇国公府”背后的“实”——

一个由皇帝本人垂直领导、一竿子插到底的军事指挥机构。

一人身兼“皇帝”和“总督军务武威大将军总兵官”两套牌子兵权牢牢抓在手。
正有此军事新体制的保障,他才能和小王子打得了仗,为自己在历史里争到“武宗”人设。
五)
直接帮你们破除“豹房”、“镇国公”这两个“名障”吧——
“豹房”,是大明帝国改革发展委员会;
“镇国公”,是大明帝国军委主席,或者和金将军一样,叫“最高司令官”。
这样来命“名”,你是不是好理解多了?是不是恍然大悟了?

不过,正德皇帝死后,这两个机构立刻被撤销,当时的公文都说——
“豹房”是为了吃喝玩乐,“镇国公”是荒唐任性,等等。
当然,这背后,也可以用另一套逻辑来解读——
文官反扑,绞杀明武宗朱厚照的改革事业。
帝国最高权力中心再次回到紫禁城里,回到旧有运行轨道,虎视眈眈等待着嘉靖皇帝的到来。
2019年12月1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