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势是指单字的体貌、神态,它是书法的核心。除了传统的用笔轻与重、断与连,还有就是牵丝。 贤哲 尤其在草书中,如上图的“贤哲”中的“哲”字,对于“提手旁”的起笔,由于牵丝的影响,一改楷书中的从左往右上的体势,而是从左上到右下。 孙过庭说:“一点成一字之规矩....”你看,一个笔画的简单改动,势必影响整个字的体势。在不影响汉字可识性的情况下,通过牵丝的连与断,形成单字体势上的错位。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书家不可能做到每个字都尽善尽美,而通过牵丝,一定程度上则可以弥补措施。 苏轼为了塑造“稍”字的体势,他将该字左部“禾”旁放大且以重笔书写,这样体势靠左。而“晴”字体势则刚好相反。二字明显的不协调。 但通过牵丝的连接,形成了字组,使其重新达到了平衡,正好补救了其中的缺憾。这种情况很多,如下图王羲之的“奈何”: 奈何 此外,牵丝还有一定的“补白”作用,以达到平铺和谐的目的,如下图“有”字: 孙过庭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统一中变化,在变化中协调”。 例如,一个字中同时出现多个横,如“隹”。一般我们可以改变每一横的长短粗细,在行书中还可以用牵丝来达到。 如下图赵孟頫的“谁”字,先孤立第一横,以意连方式连接下一横,其余三横以牵丝相连。那为何四横都不以牵丝相连?就体现了牵丝的精髓。 所以,牵丝不是想牵就牵,多了则容易落入江湖体的漩涡 您看,通过本文,您是否又涨知识了呢?觉得有用,记得点个赞! 接上期:牵丝的三种形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