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付清远:从文物建筑保护维修工程真实性问题看三山五园的保护与传承

 anywherexxx 2020-04-07

付清远

原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

三山五园研究中心核心专家

付清远,曾任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现任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与规划评审专家,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传统村落保护首席专家。1968年开始从事建筑设计及文秘工作,1977年至今从事古建筑保护的设计与规划工作。两次获建设部华夏建筑设计一等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当前国内文物建筑保护维修工程往往存在维修不到位、失去真实历史信息、改变原状、明显越制等一系列问题。三山五园内存在众多文物建筑,保存状况一般及较差以下的占比近一半,如六郎庄真武庙,尤其是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建筑,保存情况普遍较差。大多数文物建筑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维修,多处于闲置或其他不合理利用状态问题明显存在。面临这些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开展必要的保护维修工程,而其中真实性的问题是保护与传承的根本。目前从文物保护工程出现的问题来看真实性缺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六郎庄真武庙现状

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存在的问题

理论研究差距


以往我国参与文物保护工程人员粗略可划分为二类:从事建筑史研究的研究人员、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由于保护工程的综合性、复杂性,以及从事保护工程的技术人员在专业方面的局限性,造成了我国保护工程理念和技术理论研究滞后。中国的古代建筑规范性的理论研究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是目前就我们文物建筑保护队伍而言,对宋代《营造法式》和清代《营造则例》的研究,仅局限于建筑院校和科研、文物保护单位少数建筑史研究人员,而更多的一线保护设计人员在理论研究方面则存在着严重不足。理论的研究与保护工程结合更为欠缺。如果没有对文物建筑的历史格局、建筑价值、建筑材料、工艺、地方特点的史料及现状的分析研究,在保护工程的前期就己失去了真实性保护的基本要求。有时为了单纯追求牢固而舍弃更多的原有材料和传统做法,在规划和设计方案阶段就使工程目的偏离了真实性基本原则

定额问题


文化事业纳入企业和产业管理,管理单位的职责难以到位,低层次的管理和某些地方政府的压力,使管理工作与法规管理存在较大的差距。专业技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存在着制约问题。文物保护工程真实的维修定额至今没有形成,绝大部分文物维修工程采用更换构件的新作定额。人工定额根本无法体现维修所需要的工时,所体现的是更换文物构件替代了维修文物构件,造成了文物构件变成了非文物构建,从本质上失去了文物建筑本体价值的真实性。

维修设计问题


设计人员自身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文物建筑维修设计人员,由于种种原因,不深入施工现场、勘察评估不到位、动态设计不到位,有的甚至把文物建筑维修保护的设计按照新建设计的管理方式处理。维修设计需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是现在的年轻设计人员有多少人能较全面的了解传统工艺结构和维修技术,造成了更换残坏构件而不是维修构件成为常用的设计手段和方法。

工程实施问题


维修人员的构成是维修工程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古建筑维修队伍技术工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队伍私有化衍生出层层剥皮的腐败、市场商业运作下的招投标、材料使用的差距,造成传统天然材料的匮乏、工艺技术的失传、不正确的工艺技术传承(如普遍存在的布瓦歇山建筑博脊改变形制问题、工程竣工验收不到位的问题等)以及材料价格的昂贵。在现实保护工程中,越来越多的传统材料被现代材料所替代,使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极大影响。另外,对”原材料”的不准确理解(原材料不等于传统材料,原材料是指文物建筑自身的材料)等,都是文物维修工程中不能体现真实性、完整性的问题。

工艺做法的差距问题


在我国古代,古建筑属于工匠的范畴,虽然历史上官方和民间保留了较多的营造法式、各种工匠的匠作则例,而现在的施工人员几乎没有人去认真学习和研究。古代匠人的技艺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的,其传承特点是意会大于言传,技术靠模仿后反复操作熟练出来的。因此,匠人是保存传统技术的关键。随着时代发展,古代建筑形式渐渐被新建筑所取代,传统工艺和做法失去了直接用武之地,只有在保护修缮时,人们才会去想原有做法,而现实已很少有真正的“传人”。这就使现在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传统工艺与历史的传统工艺存在很大差距,许多传统工艺已经失传、误传或面临失传的境地。另外目前年轻人的浮躁心态和对工匠的认知,使得城市的年轻人几乎很少有人愿意学木、瓦、石、油画工。相对稳定的工匠和后继无人成为当前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实施的重要问题,没有很好技艺的匠人也就不可能有文物建筑的真实性保护。

检查和工程验收问题


近些年来文物主管部门对文物建筑保护维修工程真正的检查、验收工作几乎没有力度,只局限在少数国家重点项目。特别是省文物部门代行国家文物局验收工作不到位的问题更为突出,致使一些工程不符合设计方案或有明显问题也无法追究。

对策和措施

建立文物保护工程科学体系


文物保护工程区别其他工程的特别方面,就在于它所可能涉及的学科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宏观把握到微观处理,无不需要广泛的技术支持。作为文物建筑维修保护工程技术,实际可分传统做法和现代做法两大部分,其中现代做法是为保留传统做法服务的。建立文物保护工程科学体系,就是要将这两部分合理的结合与应用。

首先要加强文物保护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加强保护工程理念的研究和理解,加强古建筑发展史的研究和对维修工程的指导,使工程对象(包括环境)得到真实、完整的保护,缩小文物保护工程的负面影响。三山五园内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如此,首先要摸清楚这些文物建筑的发展史,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解读文物建筑的特征。

其次是加强传统材料、做法和工艺的研究,建立科学的文物保护工程研究体系。进一步发掘整理匠作则例等传统建筑史料,包括各个时期、不同地区传统建筑工艺、做法和材料的有关规定及民间工艺史料。这些历史档案对于我们最接近文物建筑的真实状态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对传统材料江西金溪县拯救老屋工程中的科学定量分析和研发;研究整理分区域、分类表的传统建筑工艺技术实录;编制文物建筑维修材料标准;编制传统建筑维修质量评定标准;研究编制文物建筑维修工程维修工、料定额;建立文物保护工程验收和周期评定制度;提高检测的科技含量和评估水准;建立传统材料基地,确保古建筑的维修材料的真实和质量是一个有益的实践。(这是极其重要的真实性保护的基础工作)。

保障措施与实施对策


一方面是组织保障,三山五园研究中心集合跨学科权威专家与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一众智平台提供科学保护。发挥专业团体作用开展针对工匠技术培训相关工作,尤其是保护理念的培训。另一方面是人员保证,可以通过建立知识产权设立制度和特殊技术和人才奖励制度(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鼓励和支持工匠人才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