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者与王昌龄是同榜进士,这首绝句耐人涵咏,极具天然韵致

 DavidCCH 2020-04-07

古代很多书生少年时发奋苦读,梦想一朝金榜题名,不仅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且可以实现青云之志。可是由于科考实在太难,可谓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有人仕途幸运,可以高中状元;有人命运多舛,总是名落孙山。

例如晚唐的罗隐就十次不中,而另一位唐代诗人也曾多次失意,有一次还因为落第而感觉无颜面对父母,就写了一首《落第长安》,其中两句这样说,“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下面介绍的作者与王昌龄是同榜进士,这首绝句耐人涵咏,极具天然韵致。

作者与王昌龄是同榜进士,这首绝句耐人涵咏,极具天然韵致

三日寻李九庄

唐代: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作者与王昌龄是同榜进士,这首绝句耐人涵咏,极具天然韵致

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期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常建的诗歌意境清迥,语言洗练自然,大家非常熟悉的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其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表达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作者与王昌龄是同榜进士,这首绝句耐人涵咏,极具天然韵致

大书法家王羲之曾有一篇《兰亭集序》,开篇就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当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嘉宾们开怀畅饮、吟诗作赋,欢乐开怀。常建写此诗时一定受了王羲之的影响,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这种恬淡的感受。

作者与王昌龄是同榜进士,这首绝句耐人涵咏,极具天然韵致

诗人要去见一位朋友,或许是很久没有音信,或许是对方又换了居所。题目中的“寻”字,是理解全诗的关键点。首句交代了地点,“雨歇杨林东渡头”。作者从杨林东渡头出发,此时恰好潇潇春雨已经停歇,杨柳经过春雨的洗涤,更显青翠。如此修禊良辰,杨枝过雨,风日晴美,思寻访故人。

作者与王昌龄是同榜进士,这首绝句耐人涵咏,极具天然韵致

于是诗人由渡头自荡小舟,沿溪而往,“永和三日荡轻舟”。永和三日,令人联想到兰亭之会,也自然会感受到诗人出发时应该天朗气清,沿路也该有“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清丽画图。诗人也会身心放松,宠辱偕忘,完全融入那蓝天白云和碧溪清流之中。

作者与王昌龄是同榜进士,这首绝句耐人涵咏,极具天然韵致

诗人并不知朋友的确切地址,只听说“故人家在桃花岸”。这“桃花”二字,也是作者刻意添加,目的是让读者立刻想起陶渊明的诗文。

《桃花源记》中曾生动地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省略了很多笔墨,却依然让诗的意境很丰满充实,使人如临其境。

作者与王昌龄是同榜进士,这首绝句耐人涵咏,极具天然韵致

诗人一边赏景,一边悠悠前行,任凭小舟顺水而下,不知不觉就航行了很久。“直到门前溪水流”,溪流清碧、直到故人的门前,如此家居,俨若仙境。后两句是作者的想象,却描绘逼真,如同自己身在其中。

熟悉唐诗的朋友,一定会想到与之意境相似的另一首诗,张旭的《桃花溪》中有两句,“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也是暗用桃源之典,我们可以将其与常建的诗进行对比。张旭的作品以设问作结,留有余韵;常建的诗作以写景收束,更显兴会淋漓。

作者与王昌龄是同榜进士,这首绝句耐人涵咏,极具天然韵致

纵览全篇,常建不愧也是盛唐才子,虽然他的作品不如李白、王昌龄等人著名,但唐人的风采即使跨越千年,也依然不衰。

这首诗利用了桃花源记的典故,又借用了王羲之的描写,令人不仅感受到一种春意盎然的气氛,而且还能体会到诗人对故友隐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尤其是“直到门前溪水流”,毫无雕饰,极具天然韵致,多么美丽的场景,又是多么浪漫的遐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