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唐代末流诗人,却凭一首诗享誉千年,在日本更是家喻户晓

 文化点心铺 2020-04-07

关于传统文化,鲁迅先生曾在《民族的脊梁》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世界本身就是有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组成的,每个民族都应该尊重自己的文化,努力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一无二。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努力发扬光大自己的传统文化。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古典诗词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拥有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近些年来,古典诗词得到了越来越多国人的喜爱和重视,这真是一个让人高兴的现象。事实上,喜欢中国古典诗词的,不只有中国人,还有我们的邻国——日本。

今天,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唐诗绝唱,就风靡日本,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喜爱。其作者是唐代一位末流诗人,却凭此诗享誉千年,在日本更是家喻户晓。它是诗人因战乱流落南方时写下的,谁知竟成千古名作。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全诗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唐诗名作,流传千年,不仅在中国人尽皆知,还漂洋过海流传到了日本,得到了日本人的追捧,甚至被他们写进小学课本中。1929年,日本人还专门在青梅山修建了一座寺庙,寺名就叫寒山寺。寺中有一座石碑,石碑上就刻着张继的《枫桥夜泊》。

当时,安史之乱爆发,北方多地战火纷飞,而江南因为远离战乱,很多文人仕子便纷纷逃到这里,以躲避祸患,张继也在其中。一个秋夜,诗人将小舟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此时,夜色静谧,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一时间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清幽唯美的小诗。

整首诗笼罩在一股淡淡的愁绪中,以一个“愁”统领全文,令人读之,心中仿佛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惆怅。诗作前二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意韵浓郁,唯美动人。作者采用了大量带有孤寂落寞情感的意象,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漂泊天涯的客子形象。

诗人一夜未眠,所以才知道此时已经“月落”,天也将破晓。正惆怅叹息间,栖息在树上的飞鸟发出了啼鸣。而秋夜的“寒霜”此时早已悄无声息地侵入诗人夜泊的小船,一阵阵寒意袭来,他愈发感到寒冷。诗人感觉到,此时的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漫天的霜华。

这样的秋夜,这样的江舟,这样的寒意,怎能不让人感到孤独?不让人思念故乡呢?诗人躺在小舟中,江上漆黑一片,而月亮又落了,所以那一盏渔火就最为醒目,同时也让诗人更加感觉到霜寒漫天。在视觉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人的听觉总是最为敏锐的。

于是,就有了诗作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联,诗人只选取了四个意象:姑苏城、寒山寺、客船和钟声。前三个意象并非作者此时所见,而是点明了他所在的位置,重点在“夜半钟声”。这钟声划破夜空,让人感受特别强烈。

它不但衬托了夜的静谧,还给人一种深幽和寂寥之感。诗人静夜中卧听钟声,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尽在不言中了。据载,欧阳修对此颇为怀疑,认为是张继贪求好句,竟歪曲事实。后来经证实,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确实有打半夜钟的风俗。文学源于生活,真不是虚言。

整首诗意境空灵,清幽旷远,至始至终都笼罩在一种难言的忧愁之中。它前后疏密错落,明暗交织,以钟声写清幽,将诗人的客愁点染得朦胧而隽永。这股清愁,仿佛随着钟声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浸透了诗中的一桥一水,一城一寺,一舟一人,让人叹息,让人沉醉。

在日本人心中,这首唐诗是第一流的中国古典诗歌。而其作者张继虽然只有此一首诗流传下来,却足以凭此诗晋身为一流诗人行列。可是,在当时的文坛上,像王维、杜甫、白居易这样的名人大家辈出,张继不过是一个寂寂无名的落第文人,只能算是一位末流诗人。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