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探寻古风诗词中的清明节习俗

 饮膳道人 2020-04-07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在古时候,国人评价一个人的文学水准高低,最重其人在诗词方面的造诣,就连替朝廷选拔人才的科考,也要考察诗词的写作水平。

在我国诗词最为鼎盛的唐朝跟宋朝,各路诗人、词人百花齐放,在诗词的浩瀚星河之中留下了数以万计的明珠。而近代国人,也有不少古风诗词的佳篇。在这些诗词中也不乏对民俗与节日的描写,其中就有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

一、诗歌中的“扫祭”风俗

清明节活动,最重要的一个项目是扫墓,祭祀祖先,这一风俗最初来源于上古的“巫祭”活动。在国家公祭的时候,大家要先沐浴焚香,准备好香花果烛,把它们摆到人文始祖的墓前,先点上三支香,再取来一只火盆,把白色的冥币在坟头焚烧,祈祷神灵庇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家祭的时候则要准备好铁锹,上坟去除掉杂草,补好坟头被社鼠、城狐打穿的洞穴,让祖先在“地府”得享安宁。关于扫祭,各个地方的风俗大同小异。

撒纸钱。唐代白居易有诗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说的是当地的人民上坟要撒纸钱的习俗,而在另一些地方,扫祭时则要烧纸钱。

放鞭炮。在一首清明诗中写道:“清明祭祖雨绵绵,爆竹声声唤祖先。”也就是说,上坟的时候,大家是要放鞭炮的。关于这个习俗的来历,有的人认为,这是想通过放炮仗驱走别的鬼怪,好让祖先可以独享“血食”(祭品)。如果公祭的话,除了放鞭炮,还会请来鼓乐吹吹打打,这样会显出“丧礼”的隆重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并不是每一个时期,都认为上坟放鞭炮和鼓吹是恰当的行径。比如在唐玄宗时期,国家就曾经明文禁止在上坟的时候作乐。首先,放鞭炮其实就是违了“寒食”不生火的禁令;其次,上坟之后踏青,在附近野餐娱乐,显得对逝者有些不尊重。因此,在开元二十四年,玄宗下旨提示子民,上坟的时候,应该泣拜,不许作乐,否则是要挨杖刑的。不过,这个禁令后来并没有得到执行。

二、古诗中的“插柳”与“推燕”

宋代大家陆游有《春日绝句》云:吏来屡败哦诗兴,春作常妨载酒行。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陆游是浙江绍兴人,他写这首诗说明在宋朝的时候,他的家乡一到清明,家家户户都有“插柳”的风俗。关于“插柳”的起源,历来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为著名的,还要数介子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介子推对重耳有“割股疗肌”之恩。重耳后来当上了国君,却在封赏群臣的时候,遗忘了介子推。后来,介子推发现在重耳的国家里,奸佞当道,纲常败坏,不值得再留下。于是,他就辞官走人了。重耳想让介子推回朝当官,介子推带着母亲躲进了深山。

于是,重耳叫人放火烧山,想要逼介子推出来,没想到一把火将介子推和他母亲都烧死了。介子推和母亲死的时候,抱住了一株柳树。所以,百姓们都被介子推高洁的品行感动了,每年到寒食节的时候,都会用“插柳”的方式来纪念他。

宋朝的《岁时杂记》中记载,当时江淮一带“插柳”习俗最盛,家家户户都插柳。《东京梦华录》中介绍了“插柳”的方式,提到有人用面粉和枣泥来做成燕子的形状,将它串上柳条上,起名叫“推燕”或者“子推燕”,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古人“插柳”又有许多方式,有的是插到门前,有的是折柳赠送到处玩。其中折柳太狠,差不多把柳条折绝了,于是又有人写诗劝大家留手说:“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你一个人都拆完了,明天我还有朋友要出城,我拿什么赠送给他呢?

少女们则是最爱美的,她们喜欢把细细嫩嫩的柳枝,佩戴在鬓边,正如元稹在《寒食日》中写的那样:“美人寒食事春风,折尽青青赏尽红。”而儿童们就用柳条来编成环状,戴在头顶上。

三、古诗中的“踏青”

陆游在《一百五日行》中写道:“一百五日东郊时,陂塘水满雨如丝。人家青烟不禁火,俚俗岂复思子推……风吹云破日下照,小滩碎砾光陆离。停车暂憩道傍舍,解囊且补残春诗。”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到了南宋后期,当时的人们已经不过“寒食”、不禁烟火了,并且大家也很少想起介子推的故事。寒食、清明合一之后,除了扫墓的风俗还保留着,更多的时候,人们只是想去“踏青”、“赏春”。扫墓之后闲来无事,坐马车四处乱逛。看风吹云,暖阳照到草地上,碎石子反射出各种光芒,赶紧停车下来,把它写进诗里,好不惬意!

在陆游的另一首诗中则写道:“镜湖春游甲吴越……十里笙歌声不绝。”这是说在寒食、清明快要来的时候,吴越的儿女们早就等不及开展春游活动了,笙歌不绝于耳。清明原本合并了“上祀”节,后者在先秦时期,包含了男女唱合的项目。后来这一传统被抛弃了,却在越南被保存下来。至今越南人过清明,还会有男女互唱活动。

另外,陆游还有一首《西湖春游》,其中写道:“清明后,上巳前,千红百紫争妖妍。冬冬鼓声鞠场边,千秋一蹴如登仙。”到了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或者在那之前,吴越的人民已经等不及节日的来到,就开始荡秋千、蹴鞠和唱歌了。所以元稹又有诗云:“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碧水青山无限思,莫将心道是涪州。”

结语

古诗词中的那些精品,真正地做到了“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其中涉及了清明节许多有趣的习俗,比如插柳、吃“子推燕”、踏青与扫墓的讲究等等。古人自发地把庄严的祭祀,与轻松的娱乐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民俗风景画册。不过,唐玄宗不明白,清明的节俗,是从上古流传下来的,自带其独特的天然性。因此,他想要让人在坟头“哭泣”,而不许过后赏春、游玩,这一愿望是无法实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