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园显超绝 情远见匠思——况公祠改造管窥

 苏迷 2020-04-07

《姑苏晚报》
2020-03-30 

  王友良

  20世纪50年代,中国戏剧舞台上推出了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昆剧《十五贯》,随着电影改编公映,为民请命、执法严明、德威并重的况钟的故事开始广为人知。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的况公祠近年来却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因为租作他用,常年处于失修状态。2019年春天,苏州市纪委监委考虑到况钟“风声义烈,坚姿劲格,辉映中吴,千秋有赫”,决定改造况公祠,把况公祠打造成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如今,况公祠如出水芙蓉,以一座崭新的园林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笔者作为该园改造的见证者、参与者,试图用粗陋笔触从园林艺术的角度略作解析。

  政德主题

  况钟(1383—1443),字伯律,江西靖安县人。初为小吏,明永乐间荐授礼部郎中。宣德五年(1430)出任苏州知府,在巡抚周忱支持下,况钟大力改革弊政,削减重赋,减免苛徭,设仓济农,兴修水利。在任13载,积劳成疾,正统七年十二月(1443)病故于任所。纵观况钟治苏,“政德”犹如一条红线。他的大德,体现在为社稷安康稳定;他的公德,体现在为民情怀;他的私德体现在心底无私。艺术地表现况钟身上的这些品德,是园林布局者首先要考虑的。在这方面,况公祠的布展可谓独具匠心,整个况公祠设置六大展厅,并配以四大功能过渡区。

  第一展厅,壮阔生平厅,这是况钟德政的逻辑起点。这个展厅设在享堂,从况钟生平谈起,简要的生平,既与享堂功能匹配,又激发参观者进一步深度了解况钟的兴趣。

  第二展厅,卓越功勋厅,设在延秋舫。这个展厅是况钟13年治苏政绩的浓缩。按照况钟“三离三留”分为三个阶段。一留苏州(1430-1432):况钟继母去世,朝廷奏准,况钟回原籍丁忧,后奸猾胥吏卷土重来,百姓联名请求况钟夺情起复,吏部奉旨准奏,况钟复任苏州知府。这阶段的政绩展陈围绕核减重赋、废除苛捐、整顿军籍、抑制豪强展开。二留苏州(1432-1436):宣德十年十一月(1435),况钟六年考满,照例要进京述职,百姓担心况钟升迁而去,纷纷簇拥街头,八万民众联名上书,列举况钟政绩,请求留任,后明英宗宣赐敕书一道,命复任苏州知府。这阶段政绩围绕招抚逃民、兴修水利、设仓济农展开。三留苏州(1436-1443):正统五年(1440)况钟任满九载,按惯例赴吏部候升,苏州百姓前来饯行,相送者络绎不绝,达百里之远,况钟感动不已,赋诗四首相赠,其中有“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片绵”之句,后张翰等万人联名,朝廷下旨加升况钟按察使,仍做苏州知府。这阶段政绩围绕二次减租、督查水利、任上离逝等展开。

  三个阶段图文展示外,还配以“况钟与苏州”查询屏,详细介绍况钟在苏州铺路筑桥、重修府学、延续文脉、修祠立德等具体故事。三段多媒体成像,还原了苏州百姓挽留况钟和护送况钟灵柩回归故里的场景,感人至深。

  第三展厅,政德润苏厅,这是况钟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的展示。既有况钟律己正人、崇尚俭朴、力戒奢靡,又有善事父母、严管子女、君子之交、举荐贤才,也有息讼止争、劝善惩恶、淳风化俗等。

  第四展厅,德言誉赞厅,展示的是况钟政德的社会影响。该厅以况钟书房“退思斋”的面貌出现,书桌前设置一块电解玻璃以作屏风。五百多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和史学家对况钟也有极高的评价,播放时,形成身临其境之感。

  第五展厅,政德传承厅,这是展示政德文化的源远流长。按时间顺序陈列了12位与苏州有关的古代贤官廉吏的画像,陆绩、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范仲淹、王鏊、海瑞、冯梦龙、张国维、汤斌、林则徐、李超琼。

  第六展厅,政德绵长厅,这是展示政德文化的传播弘扬以及文创产品。

  四个过渡区,一是内廊道的4块苏式砖雕,讲述况钟来苏的背景。二是戏台,用于播放与况钟有关的视频或真人演出。三是后院天井,依托粉墙绘制况钟诗意《仙鹤绕堂图》。四是外廊道,以书条石刊刻诗文。

  相地构筑

  园林于古于今,其性质是不同的,过去,江南的园林都为私人生活场所,而当代改造,往往是私享性质场所要变迁为公共文化空间。

  况公祠所在早为五显庙,原本就符合艺术园林的特征。也正因为这一点,为况公祠的艺术构建准备了先决条件。“相地”是构建园林首要考虑的因素。地形是否恰当,环境是否合适,树木花卉、地理条件,都是“相地”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况公祠的改造,一方面是呈现出与况钟有关的史料展陈,另一方面要呈现出园林的特性,这种构思在改造后的况公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布局。况公祠总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小巧玲珑,建筑紧凑,能做文章的空间很小,仅有享堂西侧的游园和西院天井有布局空间。改建正是从小游园入手。以延秋舫为中轴,一是理水。“水令人性淡,石令人近古”,改建者在游园里开掘了一片水面,“中亘积水,浚治成池,弥漫处望若湖泊”,南北走向的人工湖占据游园西侧,院落围墙长廊循水而建。二是山石。围绕水面,选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太湖石,或叠、或掩、或隔,达到一角度一景的境界。三是植物。小游园利用植物起到绿化、装点空间的作用。四是建筑。循水建廊,水面筑桥,利用贯通之门构建半亭,使石、水、桥、廊、亭、井、舫、树等有机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优美的风景画卷。

  框景。如果说游园改造是造景,那么,况公祠改造巧妙借鉴古典园林中框景的手法,就是把原本游人不经意的画意诗情放大,让游览者视线聚焦,从而形成或大或小、或方或圆的载体,就像一张尺幅巨大的宣纸,映衬湖石、树木、竹丛、花卉、藤蔓等。走在园中,穿过门窗,视线所及之处均被定格,构成一幅具有层次感的画面。

  借景。借景是把墙外或远处的景观借入或引入园中,为我所用。况公祠的改造大胆地采用了此法。通过洞门、漏窗、曲廊、楼阁、屏风等相互借景,使不同空间的景致相互渗透、相互呼应,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况公祠借用了苏州会议中心的空间层次,色彩材料的互为映衬,巧妙而得体,互为风景,使景致获得了充分的绵延性。

  留白。走在况公祠的曲廊,静态的空间充满了自由的活力,密集布置的黑色书条石与整片的白墙构成对比,虚景与实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气韵生动。

  文化情怀

  况公祠在改造中,充分运用了文学、历史对构筑况钟精神家园的点缀作用。

  一是巧用况钟的书房。书房悬挂况钟手书《退思斋自记》。文章是况钟心迹的流露,表现况钟才情。书房的电解玻璃构成一个自然的屏风,古典音乐中,况钟、周忱、杨士奇等人诗作交替呈现,与墙面况钟的《龙岗八景》诗遥相呼应,把况钟高古的文化意蕴、优雅细腻的一面表现出来了。二是选用古人的像赞。在祭祀况钟的享堂里,展示杨士奇、杨溥等四人对况钟的称赞。杨士奇是江西吉安人,明初重臣,先后历经五朝,与杨荣、杨溥一同辅政,并称“三杨”。杨士奇当时是内阁首辅,力荐况钟出任苏州知府,并叮嘱治苏要害问题,给了况钟最大的帮助和支持。杨溥是湖广石首人,在杨士奇去世后接任首辅,也曾全力举荐况钟出任苏州知府。四人的赞誉或诗或词或曲赋,为况公祠增加了文学色彩。三是借用现实记载。邀请秋水翁先生撰写《况公祠记》,增加况公祠的历史厚度。

  另外,内廊道的四块苏式砖雕和况钟来苏前的苏州历任知府一览表,也为况公祠加深了历史厚度。天下“九府难治”,通过地图交代明

  宣德初期,苏州、杭州、西安、武昌、建昌、吉安、常州、温州、松江等九府人众事繁,问题丛生,称“天下九府难治”。选官“三途并用”,交代了明初选官的三种方式,可以让游人看到,况钟之前的知府任职时间都不长,既可以了解况钟来苏的历史背景,又反衬况钟治苏13年的不易。

  书画点缀

  况公祠改建中,把书法绘画元素用到极致,散发出浓浓书卷气。

  况公祠里,绘画共有四处。一在享堂里,况钟雕像的背景《太湖烟水图》。这幅手绘,寓意况钟曾治理苏州山山水水;二在传承厅,为屏风背面的《盘门三景图》。这幅手绘,展示况钟治苏的历史遗存吴门桥;三是天井里的《仙鹤绕堂图》,这幅手绘,借用了一个初夏中午况钟与友人小酌,一群白鹤堂前旋绕,面对祥瑞之兆,况钟诗兴大发,作白鹤绕堂诗的故事。四是绵长厅前的《靖安山水图》,这幅手绘希望观览者能把况钟的政德长留心间。

  况公祠内共有匾额五块,楹联四副,砖额两块,书法涵盖真草篆隶行。

  外廊道安排八块书条石,录有《赠况钟唱和诗卷》中周忱、吴讷、胡俨等同僚赠给况钟的诗文,直接表达对况钟的赞许与崇敬。半亭的题额为“允心厅”,行书线条飘逸,“允心”二字出自皇帝朱瞻基赠况钟的《御制上林春色诗》“物意皆含春意,天心允合吾心”之句。

  享堂比较肃穆,匾额“福泽一方”,采用行书,字体温润蕴藉。抱柱楹联选用清代江苏巡抚梁章钜所撰内容:“姓氏播弦歌,韦白以来成别调;功名起刀笔,萧曹自古是奇才”,采用隶书写成,敦厚实在,古意盎然。

  戏台的匾额“共乐升平”和楹联“情节新奇出人意料,笙歌婉转娱我视听”,以及“延秋舫”匾额和门前对联“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采用行书写成,看上去轻快灵动。书房的匾额“退思斋”为隶书,古雅中透出秀气,与抱柱楹联“金钟大镛在东序,冰壶玉衡悬清秋”的隶书厚实庄重相映成趣。而书房中的八尺整张横幅《退思斋自记》采用行楷写就,工整有序,谨严有度,让人联想到况钟的一丝不苟。

  砖额两块,一块为大门门楣“況公祠”,为清道光年间原物,拙中见巧,厚而不滞。另一块为“辟疆馆”,由三块砖雕拼成,字体为况钟喜爱的颜体,森严、庄重、大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