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遙古城之「縣衙博物館」②

 二氧化硅2012 2020-04-07

竹手銬

兩段竹筒合攏緊,

兩個圓孔鐵條貫,

著水愈堅難掙脫,

多見川湘陰濕地。

木杻

木杻,古代械手刑具。秦漢以後始稱「梏」為「杻」。南北朝以後多見,並立輕重大小之差,而為定制,唐沿用,亦有長短廣狹之制,量囚輕重用之。死罪枷,杻,婦人及流以下去杻,其杖罪散禁。明代亦有,杻長一尺八寸,厚一寸,以乾乾為之。男子犯死罪者用杻,犯流罪以下及婦人犯死罪者不用。

頸枷

傳說三皇五帝時,黃帝在一個稱為宋山的地方與蚩尤大戰並縛獲了蚩尤,處死前將蚩尤脖子上戴的枷板丟棄在這座山上,以後這座山都長滿了楓樹。這種楓樹被用來製作枷板,乾濕不裂、堅挺耐磨,以後歷代朝廷都用此地的楓木製作枷板。

頸枷是戴在犯人脖子上的刑具,起源於商、周之際的梏刑具的變種,從用圓木夾脖子形成的梏刑具,演變為由兩塊木板合成的枷刑具。受打穀農具的啓發而名為枷,始於晉代,一直沿用到清代,達1500年之久。其間規格、重量、樣式不斷變化,時重時輕,時大時小。除了以木制為主外,還出現過鐵葉枷、鑄鐵枷和皮革枷、紙枷等,配置也有用鐵鎖、鐵條和鐵釘的,也有用繩子、鐵鍊的。一般一枷一人,也有一枷兩人的,還有一枷三人的。宋代有一邊短一邊長的稱為長枷,上面寫明犯人的姓名及罪名;還有一種叫畢尾榆的大長枷,長八尺余。隋唐時有盤枷即四周無角,方便犯人的飲食,有的配有鐵葉,而大多數為方枷、長枷。

枷本是用來束縛囚犯自由的刑具,可歷代的昏官酷吏卻極盡折磨與虐待之能事,甚至用來剝奪人的性命。唐代酷吏來俊臣發明瞭「十號大枷」,一號枷為「定百脈」,二號為「喘不得」,三號為「突地吼」,四號為「著即承」,五號為「失魂膽」,六號為「實同反」,七號枷為「反是實」,八號為「死鍺愁」,九號為「求即死」,十號為「求破家」。

清朝後期,頸枷施用廣泛,押解、提審充軍、發配都要給犯人戴上木枷,在鬧市、路邊、驛站,就是在客棧里也經常可以看到戴枷的男女犯人。在一些西方人來中國用照相機拍照留下的老照片里,為我們留下了真實的記載。在西方先進司法影響下,幾千年傳統戴木枷的刑罰手段才改為交納罰金,頸枷退出了歷史舞台。

發配之前

這張採至宋代的壁畫像是宋朝戴長枷男女犯人被押赴刑場,行刑前情形的真實寫照,長枷一邊短一邊長,長的一邊專門寫明犯人的姓名和罪名。

第七展室:處死刑具

凌遲、斧頭、斬刀、射鬼箭、砍頭刀、刑釘。

死刑是剝奪生命的最重刑罰,執行死刑的時間,一般在秋後,取肅殺之意。

中國古代處死罪犯刑具演變表

金瓜

古代執行死刑的主要手段是從頭開始,首開先河的是商朝暴君紂王,謂之「金瓜擊頂」。金瓜為古代兵器,青銅鑄造亦稱銅錘,武士用金瓜擊中人的頭頂,登時斃命。到漢末唐初金瓜則主要做為儀仗用具。

鑿顛(鐵鑿、鐵斧)

鑿顛,秦死刑之一,即鑿腦袋致死。始於戰國初商鞅變法時期。《漢書·刑法志》載:「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顛、抽肋、鑊烹之星」,《說文解字》:「顛,頂也。」西安趙背戶村秦刑徒墓發現骨架頭部有二小洞,其他部分無受刑痕跡,可印證秦之鑿顛之刑。

鑿顛所用刑具為鐵鑿、鐵斧。

寸磔

磔,古代死刑之一,即張裂犯人肢體,歷代酷吏施磔先剽斷四肢,然後再刳其胸腹,極其殘忍,又稱「寸磔」,刑具為鋒磔刑利各型刀具。此為清代寸磔刑。

絞帶

用繩或帛勒死或吊死的刑罰始自周秦,逐漸演化為繩子和鐵索。此後除元代有斬無絞外,其它各朝均襲唐律,將絞刑列入正刑之內,直至清末。

絞帶

要說絲絹也是刑具,很多人會感到奇怪和懷疑,如果說絲絹是用於頸部的刑具,就會恍然大悟了,最早的絞殺就是用絲絹來完成的,逐漸演化為繩子和鐵索,刑名也為絞刑所替代。由於絞索勒緊人的頸部動脈,能在相當短暫的時間內死亡,因而痛苦程度較凌遲、斬首為輕,又能保持全屍,怪不得有些人選擇了上吊這種方式。

用繩或帛勒死吊死的刑罰始自周秦,絞刑之名,始於北齊。隋開皇律始定絞,斬為死罪之二等,唐律承之,絞遂列於正刑之內。此為除元代有斬無絞外,其它各朝均襲唐律,將絞刑列入正刑之內,直到清末。

宮刑

古代舊「五刑」之一,又稱「腐刑」、「陰刑」、「蠶室刑」。是破壞男女生殖器的刑罰,此為摹繪的男性受宮刑愈合後的陰部情形。

宮刑刀

宮刑始於夏朝苗民的椓刑,即用棍棒將男子生殖器打斷打廢,椎擊女性胸腹,使胃腸下垂壓抑子宮墜入陰道,以防交接。

周朝改用銅制刀具割除男性生殖器。

戰國以後出現小型宮刑刀,男性割除生殖器,女性根除欲源(陰蒂)。

宮刑刀小巧靈活又鋒利無比,清朝出現了以割勢為職業的「刀子匠」。

刑釘

手腳頭顱五顆釘,

刑車押解赴陰冥,

手起刀落人頭滾,

枯骨壘圓帝王夢。

凌遲

古代死刑之一,亦作「陵遲」,陵遲本義為「山之由漸而高」,引伸為「殺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漸次之義」。作為法外之刑,始於五代,遼代正式定為刑名,從人的非要害部位下手一刀一刀碎屍,讓人緩慢死去,或相傳有八刀之說,先頭面,次手足,次胸腹,次梟首,歷代行刑方法不一。

初期刑具表現為小型剔骨刀和魚鱗,逐漸演變為各類施刑刀具,此為清朝凌遲刑,俗稱「千刀萬剮」。

天國筆洗

鈇質

腰斬是古代死刑之一,即將罪犯攔腰斬斷致死的刑罰。先秦已有此刑,秦大量適用。凡斬,皆裸形伏鑽,解衣伏質。

最初,腰斬適用的刑具稱為鈇質,鈇是大斧,質是下面墊的砧板,斧與質是分離的兩件東西。後來,這刑具發展為用軸連在一起,鈇演變為鍘刀,質演變為鍘床,鈇質刑具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

砍頭刀

砍頭刀是砍掉頭顱,使犯人身首異處的行刑工具。但要把人頭一下子從脖子上砍下來,光憑利刃利斧和心狠是往往不夠的,歷代的劊子手們找到了各種方法,想出了許多竅門。

斬首時通常是由劍子手把囚犯反綁在木樁上,囚犯雙腿跪地,頭自然向前伸出,劊子手揮刀或利斧從因犯後向前下方猛砍。

射鬼箭

死刑之一,即用箭射殺罪犯,源於契丹人的祭祀禮。據《遼史·國語解》記載,契丹人每次出征前,祭祀祖先時將一個死囚置於出征方向,亂箭射死。叫去邪消災,班師回來再將俘虜射鬼箭。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了軍事封建的遼政權以後,統治著北方各族人民,「以國制待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儘管遼聖宗時採用漢族的封建刑名,但仍保留了部分原有的治罪處刑的方法,如投崖、生痤(活埋)、鞭烙、鐵骨朵擊打等,重點仍保留了射鬼箭這種傳統的處死刑罰。這種方法也間或被後代襲用。

神龜靈動

古城龜卦娛樂項目簡介

龜是漢民族禮俗中長壽、永固、吉祥的圖騰。平遙古城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級城市。現存規制擴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整座城池狀如烏龜,宛如一隻向南爬行的神龜。

平遙古城建造以龜取吉,是它悠久文化歷史的佐證。

龜背密文,成龜卦,變八八六十四卦。《周易》著成後,形成「易經」文化,可釋世間諸事。

今設此,以供來賓參與娛樂活動,請君積極參與,祝您時來運轉,萬事亨昌。

參與活動須知

為了豐富廣大遊客的旅遊生活內涵,讓廣大遊客在快樂中旅遊,在參與中體驗娛樂活動的樂趣,特設立此休閒娛樂活動項目。

參與活動者只需輕輕轉動神龜背上大圓轉盤,停止後標誌所指方向,就可以得到所對應的說明一份,該說明無實際所指,僅供珍藏參考而已。

從這兒可到大堂。

親民堂

大堂坐北朝南,為五楹廳堂,中間為三楹公堂。矗立在高於地面2尺有餘的台基地上,上懸匾額題寫 「親民堂」。而「民」字有意多寫了「一點」,這是中國文字含蓄的表現,意在「為民、給民多一點」。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這幅楹聯說的很實在,知縣吃的穿的用的都是老百姓的,在審案的時候不要以為老百姓好欺負,回頭想想,自己沒當官之前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得到一個官職不是件光宗耀族的事,失去一個官職也不是件恥辱的事,不要說這個官沒有用,地方的興盛衰弱,黎民百姓的存亡都靠這個七品芝麻官來打理。

知縣的為人及品質優劣直接關係百姓生存和一方安定。此聯體現了當時的民本思想,表現了官吏的自知之明。官生自百姓,來自百姓,百姓是官的衣食父母,當好自為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千萬別欺壓百姓,為民父母,要勤勞案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登聞鼓

大門廊下架設登聞鼓,立於洪武初年,百姓可擊鼓上聞,申訴冤屈。

在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地位不平等,原告和被告進入大堂必須下跪於堂前東西兩塊跪石上,原告在東,被告在西,由於東尊西卑的緣故,古代案件在審理之前,被告的地位是低於原告的,無形之中,部分肯定了被告有罪的事實。

大堂內陳列著七品正堂的部分儀仗,也稱「執事」。按照清代規定「知縣,青旗四,藍傘一,青扇一,桐棍、皮槊各二,肅靜牌二」。(《清史稿·輿服志四》)知縣儀仗沒有「回避」牌,因為封建社會的縣衙,就是最基層的政權機構,知縣的職責便是處理本邑各種事務,無回避百姓之理由,知縣應「與小民朝夕相處,勿使隔絕不通也」。(丁日昌《牧令輯要》第七卷)知府以上官吏,一般不直接受理民事,出巡時才有資格用「回避」牌。

明清兩代統治者十分重視縣官的任命選擇,官員的任用,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首先,是「別流品」,即官員必須出身清白,凡娼、優、隸、子孫均不准入仕;其次,是「觀聲音」,即品貌端正,言談流利,身體健康。此外,還有「核事故」「論資考」「定期限」「密回避」「驗文憑」等。每條都嚴之又嚴,從中不難看出封建統治者制法的嚴密性。

平遙縣衙 大堂

大堂位於縣署中軸線中心。它是整個縣衙中最高大宏偉的建築,莊嚴肅穆,體現著知縣在該縣的中心地位,至高無上的權威。

大堂乃聽證之所,布令之堂。古代衙署大堂匾額多為正堂、公堂、正廳、公廳等。也有以申明施政宗旨而稱,謂「忠義堂」「親民堂」「牧愛堂」「平政堂」等。大堂也是知縣恭迎聖旨、接待上憲、重大慶典的場所。

明清兩代,知縣多講求大堂辦事,為能「日與百姓相見」以加強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有時對一些「頑劣之徒」要「坐大堂對眾杖之」以懲一儆百。

大堂內設「暖閣」上懸「明鏡高懸」大匾。暖閣外東有原告跪石,西有被告跪石。東梢間為「錢糧庫」,西梢間為「武備庫」。兩房師爺專為知縣大堂理事服務。

縣衙景區旅遊導覽圖

大堂

縣衙中的主體建築,明代風格。是知縣審理重案、要案、命案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它坐北向南,東為贊政廳,西為鑾駕廳。東西廡房為「六部房」,與中央六部相對應,文東武西,是縣衙中的主要職能機構。

進入大堂,可看到正中屏風上繪有山水朝陽圖(又叫海水朝日圖),山正、水清、日明,即「清正廉明」,這與閣上方所懸匾額「明鏡高懸」可謂異曲同工,意即告訴百姓本知縣辦案公正、廉明。「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這正是身為一任知縣所應有的品格和氣度。當日知縣升堂端坐,正好是升起朝陽的位置,表示日麗中天,王法公允。觀者對古人之設計構思,不禁油然而生欽佩之情。

屏前高出地面約一尺的地方稱作「台」,台上四根柱子圍成的空間稱作「官閣」,也叫「暖閣」,「暖閣」是知縣審案時發號施令的法堂,由於官閣四面通風,冬天斷案時,通常在台上的案下放一火爐,以供知縣取暖,所以官閣又稱為「暖閣」。暖阁顶篷上绘有三十六仙鹤朝日图,据说三十六仙鹤代表秦灭六国分为三十六郡,太阳象征着皇权,后引申为:皇权一统,四海为一。

官台上設案,案上通常置文房四寶、令籤筒、驚堂木等升堂用品。公案上的令簽有兩種顏色,一種是黑色,一種是紅色,黑色用於較輕的刑罰,如打板子,而紅色一般不動用,只有在判處死刑的時候才使用,不過,知縣沒有判決權的,只有執行權,當時,只有皇帝一個人有判決死刑的權利。案的旁邊有一木架,上置官印及委任狀。

從東廂房穿過,就到了縣衙的花園。古代知縣不帶家屬,平時享受不到天倫之樂,所以留個娛樂的場所也是應該的。有一花廳,是知縣修身養性的地方。還有一個對弈亭,原名「清心亭」,是供知縣下棋的地方,並且劉伯溫曾在這裡下過棋,劉伯溫是浙江人,但他的老家是平遙朱坑村人,他在元末做官受挫回來祭祖時,與知縣達魯海都在這裡下棋,所以為紀念這段經歷,改「清心亭」為「對弈亭」。

花園以南是糧廳,是縣衙儲存糧食的地方。

錢糧庫

大堂內東西兩側分別是錢糧庫和武備庫。

明清時期服飾與俸祿

我國古代文武官員的冠帶服飾各有特色,不盡相同。宋以前和明代是漢人裝束,金、元、清是蒙古族和滿族打扮,朝服雖不同,但在職官的品級上都有一個共同的標記——補子。從補子可以辨別職官的品級。文官補子為鳥類,武官為獸類。

清代官吏的俸銀,七品縣官年俸45兩。順治初衙署有家人人口糧、署修繕銀、香紙銀等,後取消。知縣收入微少,不敷使用。這便形成利用權柄,在百姓身上打主意的陋習。從雍正皇帝開始了在全國的養廉銀制度,以養成知縣廉潔的操守。

清代 文九品 鵪鶉

清代 文八品 黃鸝 文六品 鷺鷥

清代 文四品 雲雀 文二品 錦雞

清代 皇帝服

清代 文一品 仙鶴

清代 文三品 孔雀 文五品 白鷳

清代 文七品 鸂鶒 文九品 練鵲

武備庫

清代品官歲俸章服表(雍正朝)

清代 武一、二品 獅子

清代 武三品 虎

清代 武四品 豹

清代 武五品 熊

清代 武六、七品 彪

清代 武八品 犀牛

清代 武九品 海馬

督軍兼省長閻示

貪官污吏劣紳土棍為人群之大害依法律的手續非除了他不可

中華民國十一年八月刊石

喫煙 纏足 賭博

民生三害 非改了不可

平遙縣知事吳潔己敬立

鑾駕廳

大堂外西側是「鑾駕庫」。鑾駕是皇帝儀仗的別稱,區區縣衙,何來鑾駕?查明洪武年間「迎接詔赦儀」規定:「凡遣使開讀詔赦,本處官具龍亭、儀仗、鼓樂出郭迎。」(《明史·卷五十六》)因此各府、州、縣都要準備迎接和導引「聖詔」的龍亭和儀仗。而這種儀仗即仿制皇宮之鑾駕。平時不用,存放於鑾駕庫。清代仍沿用這種禮制。「鑾駕庫」之設置,當源於此。

威武

贊政廳

大堂外東側是「贊政亭」。贊者參也,贊政亭也即參政之所。知縣常在這裡接待各里坊耆老、鄉紳等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和告老還鄉的官員等,以示「體恤民情」,實則為官吏同地方勢力結盟之所。但清代不准未仕之有功名者過問政事。清順治九年(1652)詔曰:「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如有一言建白,以違制論,黜革治罪。」

縣署模型

平遙縣衙

平遙,歷史悠久,帝堯始封地。古老的遺跡、建築,沈澱了邑地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平遙古城成為中國古代縣城的活標本、中國漢民族歷史文化的載體、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

平遙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聯合國確定的「世界文化遺產」。

古衙宏大 歷代修葺

有城就有衙。平遙衙署坐北向南。長一九〇米,寬一〇〇米,面積一.九萬平方米。是目前我國保存比較完整的少數古縣衙之一。

平遙古衙,現在保留建築,規制為明清。據《平遙縣誌》載,明萬曆十九年(一五九〇年)知縣何其智更建大門、譙樓、寅賓館後,又有知縣周之度、楊廷謨、汪麗日、恩端、錫良不斷修葺,擴建,歷經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不同歷史時期。

清 平遙縣城平面圖

城衙合璧

平遙古城保存完整。古城牆、古街巷、古商鋪、古衙署的修復、完善,更增添了平遙古城凝重的歷史內涵。古衙再現當年歷史的本來面貌,是向人們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形象場所,也是人們旅遊觀光勝地。

一枝獨秀

中國封建時代州縣衙署一千餘座,現今保存下來無幾。平遙縣衙署能同古城一樣保留至今,難能可貴。

今天,平遙衙署以其珍貴的歷史、藝術價值、氣勢雄偉的建築特點,詳實豐富的文物史料,獨特靈秀的引人魅力,展現在遊客面前,必將受到人們的青睞。

建築特點

平遙縣衙建築宏偉,且軸線對稱、前朝後寢、左文右武、主從有序的建築特點。中軸線上有大門、儀門、戒石坊、大堂、宅門、二堂、內宅與大仙樓。東側線為土地祠、酇侯祠、糧廳、花廳;西側線是牢獄公廨房、督捕廳、洪善驛。實為封建王朝皇宮在最基層的縮影。

清代行政機構職官品級一覽表

清光緒七年平遙縣人丁

田畝 錢糧賦稅簡表

清代房契

清代衙署戶房兼辦的各種房契。

請代地契

清代衙署戶房兼辦的各種地契。

古陶罐

平遙縣衙署發現的古代陶罐。

古瓷碎片

明清時期的古瓷器碎片,出土於平遙衙署內宅院的西北角。瓷質細膩,圖案造型美觀。多系官窯產品。

古瓷碎片

平遙衙署出土的明清古瓷器碎片。

清代立式醋罐

在平遙縣衙內宅西梢間知縣炕中發現。是知縣藏收機密信件或暗存珠寶的地方。

恩榮

壯班房

是壯班班頭辦公場所,相當於稅務局長的辦公室。

「壯班房」以及大堂月台下原有的「差役房」(東西對稱,現暫未復建),是縣衙里「三班衙役」之住所。所謂「三班」即皂班、快班、壯班。雖然都是衙署之差役,但其分工不同。皂班即皂隸,主司站堂、報事、行杖等內職。清代平遙縣衙皂隸編制為知縣用皂隸16名,縣丞用皂隸四名,典史屬下皂隸4名,洪善驛皂隸2名,接遞甲皂20名。每名皂隸年工食銀一律6兩。快班即捕快,也分步快和馬快,負責緝捕人犯。清代平遙縣署設捕快8名,年工食銀及草料銀共134.4兩。壯班即民壯,每年由當地百姓中輪派青壯年擔任,主要職責是維持地方治安及衙署內勞務。每人年工食銀6兩。除此之外,明清兩代平遙縣衙還有獄卒、轎夫、燈夫、禁卒、傘扇夫、庫子、鬥級、仵作(法醫)等雜役,工食銀也是每人每年6兩。

「三班衙役」和雜役,其地位比胥吏更低,除壯班為良民百姓派子弟輪流服役外,一律被社會視為*役,投充者多為當地市井無賴。清代規定差役不得與良民結婚,其子孫三代不得參加科舉考試,更不得做官。所以許多家族規定子孫不准充當差役,否則要削其族籍,不准入祠入譜。

差役們工薪低,待遇差,更無「養廉銀」之說。但他們憑著手中的「傳票」、「鐵鍊」為本錢,在緝捕人犯、堂上行杖、押解犯人、查贓、催科、驗屍等執行公務時,可以到處敲詐勒索百姓。真是「權之所至,不在大小」。清朝的紀曉嵐說:「在百姓眼裡,差役只比天子差一等而已。」清方大湜在《平平言》中列舉捕役八大害:「豢賊分肥,縱賊殃民,勒索事主,妄拿平民,私刑吊拷,私起贓物,侵剝盜賊。」捕役們常用「賊開花」的招數,即有盜案發生時,信口誣指些殷實人家為窩主,順便拘押,逼迫他們出錢「洗賊名」。也有借「起贓」為名去翻箱倒櫃,順手牽羊,甚於盜賊。更有甚者,收盜賊為徒,三七分成。

通過對平遙縣明清兩代舊縣衙的開發研究,可以看到封建社會里,縣級政權機構是直接接觸老百姓的,其統治得力與否,關係著整個天下的穩定。明清兩代在縣級行政統治方面已有了一整套完善的經驗了。首先是加強了正印官的權力,儘管下面設有佐貳官,如縣丞、教諭等,各有所司,但政權最後都要統歸於知縣。官、吏、役等的等級特別森嚴,不許混淆。其次是從千百年的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辦事機構,「三班六房」各司其職,還可聘用幕友,以保證知縣統治權的有效運用。對辦事機構中的官吏之職責、招聘、任期、役滿出路等都有明確的規定。第三是制訂了完整的基層政權的法規條令。除《會典》、《則例》中的有關條款外,清朝政府還特別編修了《州縣事宜》、《牧令書》等,是專門針對州官、縣官的政書,對州縣正印官進行約束規範,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清代縣級行政組織,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完備的階段。

大堂背後之二堂,自成四合院落,且同後面內宅相通,所以二堂院門也稱宅門。宅門是通往內宅的咽喉之地,旁邊設有「門子房」,相當於的保衛科。穿過宅門,還有一道屏門,由四扇轉門組成。跟儀門一樣,只有在有重大活動時才開,平時用於擋隔人們視線,屏門原先繪有秦瓊(秦叔寶)、尉遲恭,二尊門神像以鎮宅避邪。

門子房

大堂後有兩間門房,稱為「門子房」。門子房是衙門的咽喉之所,是看守宅門的門子值班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機關值班室。

在這裡值班的人稱為「門子」,他們必須是老誠壓眾之人方可勝任,甚至是知縣的親信在此當差。他們的職責是報告傳達,凡是進出宅門的人員和稿件,必須在這裡簽字登記之後方可通行。過去老百姓若要求官辦事,首先得通過門子,人們圖方便,有時就需要花錢買通這裡的門子,給門子好處,行賄賂,塞紅包,過去叫「走門子」,現在人們常說的「走後門」、「走門路」,就是由衙門裡演變而來。舊時有句諷刺官府黑暗的口語「天下衙門朝南開,有理沒錢別進來」,這無疑是對衙門陋規的諷刺。

宅門

通往內宅的院門,看門人稱「門子」來縣衙找知縣辦事者由門子通稟。有時還要賄賂門子求個方便。「走門子」一說由此而來。

漢槐

兩漢姊妹古槐 兩千餘年來 歷經更生

現存第五代漢槐 萌於元初 至今六百餘年

刑名師爺房

二堂外兩旁,分別是「錢谷師爺」房和「刑名師爺」房。

「師爺」既非官也非吏,是清代官僚制度產生的一種特殊名目,實為長官的「幕友」,類似春秋戰國時期的「門人」、「食客」。清代從督撫衙門到州縣官署,無處不有。他們有著比官吏更為顯赫的聲望和地位。他們沒有正式的行政職務,但實際上掌管著衙門中案件的審判。縣太爺稱他們為「西賓」,他們尊縣太爺為「東翁」、「東家」。吏役、百姓尊縣太爺為老爺,尊稱這些幕友為「師爺」。

從光緒八年(1882)《平遙縣誌》中收錄的《游超山記》、《再游超山記》等文中可以看出,邑人郭興讓,乾隆甲戌科進士,任直隸安平縣知縣時,曾於乾隆二十年(1755)及二十六年(1761),兩次遊覽故里超山,陪同之「門下士」(師爺)有安東之、郝大臨、胡程萬、李素書等。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平遙縣誌》主纂康乃心在《古柏圖詩跋》一文中載:「而吾友浙東陸子左臣自湖上來,方居公(平遙知縣王綬)幕中,亦放歌成篇,以記其勝。」說明早在康熙年間,平遙縣衙就有「紹興師爺」了。

平遙古縣衙中的主簿房中有堂聯:

獄貴得情寧結早;

判防多誤每刑輕。

這幅對聯,是由清朝袁枚的《沭陽雜興(八首)》中「獄豈得情寧結早,判防多誤每刑輕」一句轉化而來(見《隨園詩話·卷七》十五)。原詩如下:

學作蠅書小姓名,恥騎贏(疑為羸)馬說官清。

棉花雨後開成雪,麥卿春來綠進城。

獄豈得情寧結早,判防多誤毎刑輕。

公堂常作書堂坐,坐到無人一鳥鳴。

據說袁枚也曾把這兩句詩作為公堂的門聯。詩人為官每多浪漫情懷,袁枚亦如此。把公堂當作書堂,清靜無為固然是好,然而只怕難能也。我們現在有辦案時限的要求。明清時期在這方面好像沒有明確的規定,但這副對聯強調刑獄貴在「得情」和「結早」體現了慎刑、輕刑的思想。至於實踐中落實得好壞,在以「人治」為主的時代,就只能看為政者個人的人品與才學了。

刑名師爺

也是知縣主要幕友。同錢糧師爺一樣,也是非在官之人而理在官之事。刑名在清代中、後期權利很大。因其為知縣心腹,又精於律例,應歸六房管的事,他也去管。他可以說黑為白,指鹿為馬,老百姓畏之為虎。

刑名師爺職責

1.擬律

知縣升堂聽訟,刑名師爺在幕後負責安排審理決斷,引用律例條文、定罪量刑。

2.批牘

知縣在民刑案件公文上批寫的判詞、斷語,多用刑名師爺代筆,只稟知縣令即可。有的知縣諳熟律例,便不受其擺布。

古代縣官職能

在古代封建社會,行政同司法合一。縣官為一縣之長,王朝吏制的好壞直接從縣官身上反映出來。歷代王朝都極重視對縣官人選的任命,注重對縣官職能的完善、考核。

教化百姓 勸民農桑 聽訟斷獄

興學科考 賑濟災荒 徵稅納糧

魏允貞(1542年~1606年),字懋忠,號見泉。明朝南樂縣人。他天資穎慧,性忠厚剛直。萬曆五年(公元l577年)中進士,授荊州府推官。他為政清廉,剛正不阿。曾賦詩明志:「封妻蔭子渾不論,為政清廉是吾求。」他為官30年,兩袖清風,一管竹筆。在荊州任職期間,他廉潔奉公,不徇私情。其時,荊州是當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的故鄉,在此居官者,多畏張之權勢。允貞廉貞自矢。對張居正違犯條律的家奴,照章行事,依法懲處。「治行稱最,徵授御史」。

明萬曆三十一年(1593年),魏允貞出任山西巡撫。赴任路上,在一家客店與山西巡撫衙門前來迎接新任巡撫的官員們相遇。巡撫衙門的官員先到,店家以上賓之禮相待,住進上等客房。允貞主僕兩人在後,客房無多,住進一間普通客房。入夜,巡撫衙門的官員們宴開玳瑁,大事鋪張。席間有名妓作陪,載歌載舞,熱鬧非凡。對此,允貞不以為然,命僕人將紅燈一盞高高掛於門楣之上,上書「山西巡撫」四個大字。巡撫衙門官員見巡撫大人已到,羞得無地自容,紛紛跪伏於地,請求巡撫大人恕罪。允貞不動聲色,揮筆賦詩一首,命為首官員大聲朗讀,詩曰:「食祿乘軒著紫袍,不問民瘼半分毫。滿斟美酒千家血,細切肥肉萬姓膏;燭淚下滴冤淚降,歌聲嘹嚎怨聲高;群羊付與豺狼牧,辜負皇恩用爾曹。」巡撫衙門官員無言以對,只得俯首聽命。巡撫任上,一朝廷欽差赴晉公乾,允貞一視同仁,照定規接待。有人開導允貞說:何不厚待這位天使,好讓他在皇帝面前為大人美言。允貞正色道:「何需美食奉上官,八分銀子亦可三盤兩碟,頓頓肉食。難道非要羅列山珍海味,而後才覺得快活受用不成。」

魏允貞在山西九年,懲治貪官污吏,杜絕賄賂,關心農耕,重視教育,繁榮經濟,修築軍事設施等,「一時山西吏話,幾於兩漢。閭閻安樂,歌誦遍野。」在明末山西反礦稅鬥爭中,允貞因得罪主事宦官而遭撤職查辦,山西數千民眾湧入北京城為允貞鳴冤叫屈,以救赦免;部院九卿在給皇帝的奏疏中稱:「撫臣允貞清苦之節,天下莫不聞。」

平遙古城之「縣衙博物館」③

平遙古城之「縣衙博物館」④

資料來源:平遙古城縣署博物館 互聯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