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遙古城之「縣衙博物館」③

 二氧化硅2012 2020-04-07

主簿房

主簿也是朝廷命官,正九品,是縣衙「三尹」,別稱「書記」。出入儀衛與縣丞同,藍傘一,銅棍二,手下設攢典一人協助其辦公。主簿由貢監或吏員選取、除授。其職責是主管全縣戶籍、緝捕、文書等事物。

知縣、縣丞、主簿,均由吏部銓選,皇帝任命,故稱命官。

平遙名宦

平遙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代湧現出不少文臣武將,良牧賢守。

孫楚(220~293),字子荊,西晉文學家。平遙縣人,祖父孫賢,魏驃騎將軍,楚才藻卓絕,不畏權勢。嘗言「枕流欲清其耳,漱石欲礪其齒」。官至馮翔太守,明人輯有《孫馮翔集》。

孫綽(314~371),字興公,東晉玄言詩代表人物,孫楚孫,博學善作文,文藻甚高,時文士以綽為冠,王公大臣皆以得綽文為榮,明人輯有《孫廷尉集》傳世。

孫盛(308~379)字安國,孫楚孫,平遙人。從小嗜學,博學善言,東晉著名史學家。著有《魏氏春秋》二十卷、《晉陽秋》三十二卷。「詞直而理正」,不畏權勢、如實書史,拒不改稿媚寵。

杜豐(1190~1256),字唐臣,元初平遙風落人。少有大志,倜儻不群,酷愛讀書,尤好孫子兵法,以功授徵行元帥,後兼沁州長官。寬徭薄賦,勤事農桑,親率僚眷農紡自給。數年間,沁地糧足境安,沁人立祠祀之。

梁瑛(1191~1256),金末元初平遙梁官人。善騎射,有勇力隨元君掠沁霍,定關隴,以功授行都元帥,賜虎符。1247年告老不允,詔任五路萬戶侯。在任行簡令行,境內安寧。

劉基(1311~1375),字伯溫,祖籍平遙朱坑。元至順年間進士。輔朱元璋平友諒滅士誠,屢出奇計、不遜孔明。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誠意伯。著有《覆瓿集》、《梨眉公集》。

劉三元,字聚奎,明末清初平遙沿村堡人。明崇禎三年舉人,任直隸欒城縣令。劉從平遙引進蕎麥,使地盡其力。自制紡車,夫人親教當地婦女織造。又使人盡其用,開倉谷以救貧困。捐薪俸將善懲惡,備兵械警戒盜匪。欒人於南門建生祠以念之。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 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晉朝陳壽《三國志·蜀志》

聖旨

山西團練條款(同治八年)

漢槐

二堂

二堂是知縣的日常辦公場所,一般民事案件在此審理,堂內掛匾額「思補堂」。

與百姓有緣才來到此;

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

這是懸掛在二堂的楹聯。有趣的是,這聯中撰聯者故意將「愧」字少了點,「民」字也多了一點,意即給百姓多一點仁愛,自己就會少一點愧疚。巧妙含蓄為官一任就該多得點民心,少一點愧疚。提醒自己要常常反思自省、不能做損害百姓利益的事,這樣才對得起天理良心。這副楹聯也提醒今天的政府官員,要做到心中有民、為民謀利、「不負斯民」。

二堂

明代建築,是知縣日常辦公及調解民事糾紛的場所。東為「簡房」,禮房下設,設管知縣的信件、名片、帖子;西為「招房」,刑房下設,存放司法訴訟方面的各種文書檔素。二堂東側的「具丞房」是縣衙中正八品官的辦公場所;西側的「主薄房」是縣銜中正九品官的辦公場所。東西廂房是「錢谷師爺房」和「刑名師爺房」,分別是縣衙中「戶房」和「刑房」正頭的辦公場所。

平遙縣衙博物館

布赫 二〇〇二年四月五日

平遙縣衙博物館始建於北魏,定型於元明清,保存下來最早的建築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軸對稱佈局,南北軸線長二百餘米,東西寬一百餘米,佔地26000余平方米。

平遙縣衙博物館縣衙遵循封建禮制,左文右武,前朝後寢,中軸線上有六進院落,由外至內依次為:大門、大堂、宅門、二堂、內宅和大仙樓,大堂又叫「親民堂」,內宅又叫「勤慎堂」。

平遙縣衙

朱鎔基 二〇〇二年四月

二堂在明代為「退思堂」,後改為「思補堂」,清代亦稱「琴治堂」。鐫匾懸掛於中央坊檁上方。與對面屏門背懸的「天理、國法、人情」形成一個處理一般民事糾紛的氛圍。故二堂可謂清代重視「省刑愛民」統治思想集中體現的場所。

二堂注重寬恕仁政,只要糾紛平息便達到了目的。少數也施笞杖。

思補堂

案頭屏風為「松鶴延年圖」,上懸「思補堂」匾額(明萬曆十九年題),對面宅門又懸「天理、國法、人情」,時刻提醒著縣太爺斷案要權衡三者,融理、法、情於一體。這裡沒有大堂的森嚴氣氛,主要靠批評教育來達到退思補過、化解糾紛的目的,除非當事人執迷不悟,一般不用刑罰。

二堂是保存下來的明萬曆十九年的建築。這裡從解放後到九七年一直做為縣政府的辦公場所。正中屏風繪有「松鶴延年圖」,比大堂的「山水朝陽圖」 多了幾分生活氣息,公案上的令簽也只有黑色令簽,沒有紅色令簽,說明在這兒是不能判死刑的。屏風上方懸有匾額「思補堂」,原稱「退思堂」,均為退思補過之意。

除暴安良

引人注目的是二堂後牆東側的一塊「除暴安良」匾額,是清光緒八年(1882)邑人王希閔送給時任知縣錫良的。此匾為原物,一直藏在二堂頂棚內,近年翻修二堂屋頂時才發現。這裡有一段故事:錫良字清弼,蒙古鑲藍旗進士,光緒六年(1880)任平遙縣知縣,光緒八年(1882)調任陽曲縣知縣,同知銜。後因屢有政績,升遷京官,光緒二十六年(1900)閏八月由湖南布政使升任山西巡撫。光緒七年(1881)冬,平遙縣落邑村古董商人王希閔,在走村串戶收買古董時,收到一副「銅」象棋,實際是純黃金製作的,可謂一夜暴富。村中幾名無賴聽到風聲,夜入王宅蒙面搶劫,未能得手。留下匿名信一封,威脅其交出象棋,否則將招來滅門之禍。王希閔急奔縣衙告狀後,錫良派人微服私訪,反復查證分析,並派人蹲守,終於將這幫惡徒擒獲,並審出他們以往犯下的累累罪行,對他們課以重刑,百姓無不拍手稱快。王希閔更是感動不已,於光緒八年(1882)正月縣衙開印後恭送此匾。

張仲遺風

東側牆上懸掛的「張仲遺風」匾,也是原物。是民國初年百姓贈給縣知事(縣長)吳潔己的。

二堂內東西耳房分別為「簡房」、「招房」。

招房

二堂內西耳房為「招房」,舊時為典史的辦公場所。明清時代的典史無官品,即「未入流」。「掌稽檢獄囚。無丞、簿,兼領其事」。(《清史稿·職官三》)典史職品雖小,但一般都由地方上之「聞人」充任。俗稱衙門中的「四爺」(排在知縣、丞、主簿之後)。有時知縣外出或在封印期間,則由典史代行職權。清代已不設主簿,使典史的權力更加膨脹。有一首《十字令》,專門描寫典史之虎威:

一命之榮稱得,二片板子拖得。

三十俸銀領得,四鄉地保傳得。

五下嘴巴打得,六角文書發得。

七品堂官靠得,八字衙門開得。

九品補服借得,十分高興不得。

典史出身雜流,常易專權,清代科舉出身的知縣對其提防甚緊,寧可信任師爺、書吏,不敢倚重典史。

「招房」現今向人們展示、介紹了清代的「養廉銀」制度。清初官吏薪俸低微,難以維持生計。一品大員年俸銀180兩,正七品知縣年俸銀才45兩。以權謀私、挪借公款之弊難以根治。雍正二年(1724),雍正皇帝批准山西巡撫諾敏的奏請,把全國各地官府「火耗銀」,全部收歸國庫,按官品補貼發給,以資養廉,故稱「養廉銀」。不在任就沒有了,相當於當今的「職務補貼」。正七品知縣養廉銀每年為400兩~2000兩。根據縣邑大小、賦稅總額等拉開檔次。官居邊塞或不開化地區(少數民族居住區)者從優,也算一種激勵機制吧。

二堂西梢間為「招房」,是招書(即招房師爺,屬刑房管)辦公的地方,多陳列訴狀、供詞、筆墨、石硯。供知縣審案時使用。

清品類蘭廬懷契

橙襟浣雪健華凌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簡房

「簡房」為縣丞的辦公處所。縣丞為知縣之助手,正八品。室內現陳列清代縣衙作息制度,知縣丁憂、俸滿、封印制度。舊時父母亡故,子女需回家守孝三年(實為二十七個月),稱做「丁憂」。為官者若遇父母亡故之事,需申報吏部開缺,居喪期滿後,吏部將視情況而重新安排工作。漢民族之儒禮以孝為本(百善孝為先),所以丁憂期間連科考都不准參加,否則治罪。如子女身為武職,遇有緊急軍情,或國難當頭,或皇帝詔准,方得以「忠孝不能兩全」而遙拜致祭。這裡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中,漢民族儒教禮制對人們道德行為的規範。

「俸滿」即指明清時代官吏任職滿一定年限,則依例升調的制度。《清會典·吏部七·文選清吏司四》:「京官以歷俸二年為俸滿,外官以歷俸三年為俸滿,未俸滿者不入俸深班推升。」

「封印」即知縣每年春節前後有一個月的休假,屆時,需停辦公事而封印,封印日期由朝廷欽定。《清稗類鈔·十二月封印》:「京師大小官署,例於每年十二月之十九、二十、二十一,三日之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期吉時,照例封印,頒示天下,一體遵行。」

「簡房」在二堂東梢間,簡書(即簡房師爺,屬禮房管)在此主管知縣所需公文,紙筆,也是知縣辦公時臨時品茗、小憩或與師爺、幕僚商量辦法和對策的地方。

縣衙瑣規

清代衙署都有通行的公務制度,有的是法定而且不可違背的,有的則是因地制宜。

作息時間

縣衙公職人員作息時間有嚴格規定:黎明傳頭梆,內宅打點七下,外應梆一次,門子將門開鎖,名曰「為君難為臣不易」。三班六房人員聽候傳喚。辰刻知縣起床。打二梆,內宅擊點五下,曰:「臣事君以忠」。

下午,申刻傳頭梆,打點七下,日落打二梆,擊點五下,外傳晚梆匯送當日簽稿,一天公務結束。

放告

縣衙每月逢五、逢十為放告日。懸放告牌於大堂前,有冤屈的人可直接到縣衙面見知縣申述冤情,不受班頭衙役阻擾。

丁憂

縣官在任期間,遇到父、母亡故,例須停職回家守孝三年,謂之丁憂。吏員、生員在三年守制期,要停止婚嫁、宴飲、作樂以示哀想。

養廉銀

也稱養廉俸。清代規定:職官發放正俸外,規定按職務品級每年發給銀錢稱養廉银。

俸滿

知縣任期為三年,也即俸滿。可酌情升、遷、調、補。多數不得在原署留任。

宣講聖諭

宣講聖諭,清代已成定制。每月初一、十五早七時左右,知縣身著馬褂,鳴鑼開道,前往城隍廟拈香宣講。

封印開印

知縣在每年農歷臘月二十日,封上印盒,不辦公務。次年正月二十日,放印盒辦公用印。

內宅的東、西房為客房,有上峰蒞臨或同窗同科誼友來訪,可做留宿之所。但上級送公文的信使,則只能送至二堂,不得步入內宅,更不能留宿內宅,只能在「寅賓館」或「公館」食宿,這大概也是一種等級制度吧。

西華廳

東華廳

穿過二堂即為內宅,內宅是明清時期知縣的生活區,正房五楹,中間三楹為客廳,兩側套間各一楹,為書齋及臥室。客廳中正面懸掛匾額,上書「慎勉堂」,落款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知縣楊廷謨。其實這個堂名是布展者無視歷史的編造。清光緒八年(1882)《平遙縣誌》中,載有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楊廷謨為修縣誌所作的《重修平遙縣誌序》,文中結尾落款是「萬曆四十八年(1620)歲在庚申孟秋吉旦。敕授文林郎知平遙縣事上谷楊廷謨沐手謹書於忠愛堂中」。楊廷謨當時的書齋稱「忠愛堂」,即忠君愛民之意,符合封建社會為官者之銘。其實布展者當時若能稍微注意一下歷史考證,就不會出此笑話了。

勤慎堂

內宅是知縣日常生活的地方,堂上掛匾額「勤慎堂」。懸掛在內宅的楹聯:

治赋有常径,勿施小恩忘大体;

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

此聯猶如晨鐘暮鼓,發人深省。意思是說做官要講原則、守規矩,不能因為一時的私心雜念和小恩小惠就忘了公道和大體。古時知縣不允許家眷在縣衙居住,更不得干預政事。「八小時之外」也不忘提醒自己,要分清公與私、法與情,堅持原則,不徇私情。生活在當今這個「亂花漸欲迷人眼」的世界里,政府公務員「八小時之外」更應慎獨和自律,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

內宅

知縣日常生活起居之所,正房為知縣的臥室、客廳和書齋。院內東西廂房為客廳,供上級官員或知縣的同窗好友來訪時居位。平時只有知縣一人在此居住,清代規定:知縣不淮攜帶家眷。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東梢間是臥室,西梢間是書房。

內宅也叫「勤慎堂」,告訴知縣在這兒做官要做到勤快、謹慎。進入裡邊,可看到中間是客廳,當時的秘密案件、不公開的案件在這兒審,所以老百姓稱這兒也是「三堂」。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戌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

月殿影開聞夜漏,水晶簾卷近秋河。

團防局

「平遙地當要衝,實為川陝通衢,商賈雲屯,甲於晉省」。故平遙安危,歷代衙署不敢懈怠,

清道光年間,(一八二一年至一八五〇年)全境留二十二名兵卒守城池,二十九名分住城外。並對全縣一關、五堡、二寨加強戒備。咸豐三年秋,太平天國北徵軍攻入山西,晉中各縣震動,平遙知縣萬逢時,在城西武廟設立團防局,朝兵勇千人,歸兵房轄管。十年,知縣王佩鈺又徵招二百人。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西捻軍由陝入晉,知縣姚景元,在署後吉祥寺設團練總局,新招兵勇千人。商戶捐資。

護城河

城牆外繞城池有深寬各四米的護城河。河上設吊橋晝放供行走,夜收保城安。

馬面

七十二個。是建在馬面敦台上的小房。專為守城士兵休息瞭望,上有瞭望孔和射孔,戰時即可當防守掩體,又可貯兵器彈藥。

垛口

三千個。距離勻稱、式樣齊整。城垛可做掩體,垛口可向下射擊。

巡警營

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年),奉清廷命,撤平遙團防局,設巡警營。宣統三年改稱警務公所。人員基本乃城守營兵勇。任務巡防街道、維持治安。

推光漆器

工藝精湛的平遙推光漆器,在清代更富盛名。據載,早在唐代文成公主進藏時就帶有平遙漆器、雕塑工匠前去傳授技求。

從三堂往後進去,就是一個叫「大仙樓」的地方。大仙樓是縣衙中軸線上的最後一進院落,始建年代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縣衙中保存下來唯一的元代建築。樓下正房是典型的北方建築——窯洞,冬暖夏涼,是知縣的餐廳。

大仙樓

柴米油鹽醬醋茶,除卻神仙少不得;

孝悌忠信禮義廉,無有銅錢可做來。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除了神仙之外,每個凡夫俗子都離不了的。上聯說,當了官,不是神仙,也食人間煙火,要關心百姓疾苦冷暖,別整天淨講官話,不乾正事兒,搞「假大空」。

下聯前七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再加上「恥」字,為朱熹老先生推崇的為官做人「朱子八德」。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沒有銅錢也可以做到的。以現代的語言來講就是要做到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雙豐收、第一句是物質文明不可少,第二句是精神文明更為重要。

後來,有民間高人又撰一聯,送給無德之官。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孝悌忠信禮義廉。橫批:忘八無恥。

大仙樓

元代建築,樓上供奉保護官印的狐仙,為平逄縣衙獨有。樓下窯洞為知縣的餐廳,院內東房為廚房,西房是炊管人員的住所。

柴米油鹽醬醋茶,除卻神仙,人人都離它不得,這是宋代以來國人標準生活風尚。元人武漢臣雜劇《玉壺春》第一折說,「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另一雜劇中有首《當家詩》,也提到了這七件事:

想你當家不當家,

及至當家亂如麻。

早起開門七件事,

柴米油鹽醬醋茶。

明代唐伯虎有一首《除夕口佔》,亦言及柴

米油鹽醬醋茶:

柴米油鹽醬醋茶,

般般都在別人家。

歲暮天寒無一事,

竹時寺里看梅花。

將柴米油鹽醬醋茶並提,是宋代時的發明。吳自牧的《夢粱錄·鮝鋪》說:「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

柴米油鹽醬醋茶

作詞:徐若瑄

柴米油鹽醬醋茶

點一滴都是幸福在發芽

月兒彎彎愛的傻

有了你什麼都不差

月兒彎彎愛的傻

沒有一個理由

活得那麼複雜

有了你什麼都不差

勸民農桑深挖洞

施政正途廣積糧

進入裡邊感覺一下有「天然空調」美稱的窯洞,中間是宴請上司的地方,東梢間是供知縣喝茶的,西梢間是吃飯的地方,西梢間牆上是知縣的菜譜。

齋戒祭祀

逢齋戒日,祭祀日,依照平遙習俗,衙署廚師制好各種三性供菜。由衙役抬向各處神壇,知縣主祭,僚屬陪祭。

齋戒主要有:冬至祭天地、玉皇太廟、社稷。夏至祭土地,二八月丁日祭孔子提前齋戒,不過問刑事仍照舊辦公。

祭祀有:仲春仲秋祭社稷壇,已日風雨雷電山川之神,五月十三關帝,二八城隍,六月廿四馬王爺。

縣衙膳食

大仙樓院乃平遙縣衙的第五進院。

樓上供奉守印大仙,樓院東廂房由廚師伙友居住,西廂房為灶房。知縣及內眷用餐在院內正房。

知縣用膳,一日三餐不像當地豪商巨賈那樣排幸講究,但在素有「小北京」之稱的平遙縣居官,一日三餐,一年上四季的膳食絕非民間百姓可比,廚師、伙友飪烹技術超群、而且平日不得離衙署一步。署內宴請賓客、夜間用膳屢見不鮮。

廚師、伙友待遇低廉,每年俸銀僅只6兩白銀,收入微雄。與知縣年俸45兩、養廉銀近千兩相比,差別甚大。

陌上柔條初破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錄宋辛棄疾詞鷓鴣天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

——曹端(明)

守印大仙

大仙樓院正北堂房上端有大仙樓,內奉守印大仙。

大仙即狐狸仙,中國民間世代相傳,狐狸能修煉成精,化為人形,神通廣大。如果觸犯,必受其害。

若心誠敬奉,則蒙其護佑。民間尊為大仙。清代各官署多供守印大仙之位。一護印信,二佑前程。

官與印

官之與印,猶如肉體之與靈魂。在古代,有官無印誰也不承認他是官。做官人丟了印,就等於丟了官甚至性命。朝廷得知後是要殺頭的。

知縣敬奉守印大仙,上任第一天便進香叩拜以求保佑印信,不會失盜。也祈告大仙保佑自己官運亨通。敬香時敬獻…信士弟子平遙縣正堂·彀旦

四合院

大仙樓院同縣衙儀門院、大堂院、二堂院、內宅院均為「四合院」。系中國傳統的院落式住宅的一種。體現封建時代皇權大統——四方合一的思想。「四合院」左右對稱。尊卑互見,表現儒家禮俗的建築風格。

山冥雲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錄宋王炎南柯子詞一首

大仙樓的東廂房原為廚房,西廂房為炊管人員居住的地方。

名場似弈無同局;

吏道如詩有別裁。

作者強調為政應因時、因人、因地制宜,有創造性,表達了官員為政的體會和感慨,這是一般因循守舊的官僚所不能企及的。

大仙楼是平遥县衙中仅存的原建筑物,故而地势偏低。原名观云楼,即知县每日茶余饭后观察四乡天气云晴之所,反映了古代平遥农业在封建经济中的地位。清代改称大仙楼。

二樓遠眺

守印大仙

守印大仙木主為紅底金字加雲飾牌,帶須彌座,外置神龕。有聯雲:

仙佑紫印仕途廣

樓集靈氣境界寬

狐仙雖然不屬於正道,但它生性好大喜功,喜歡被人奉承,並且他的道行比妖摩魔鬼怪高一籌,歷任知縣為求得仕途平安,就將它供奉起來,請它保護官印了。俗話說「官憑印,虎憑山」,保住了官印,也就等於保住了官。

被尊為「守印大仙」的狐仙,也是有名有姓的,叫做柳成。

柳成出生在清貧家庭,好不容易高中狀元,縣衙的大印,卻在開府祭印前,不翼而飛。在古代,有官有印方有實權。做官丟了印信是要被殺頭的。就在開印前的一天晚上,一隻狐仙出現,將官印完壁送來。原來,這只狐仙曾在度劫落難時,受過柳成父親的救助。得知柳成丟失官印有難,就化作靈狐將此印找回。

後來,柳成為了確保官印的安全,就敬奉狐仙為「守印大仙」。說來也奇怪,自從有了「守印大仙」後,官印安然無恙,再也沒有出現過丟失的情況。隨後,敬奉「守印大仙」這一習慣,成為明清時期的一個不成文的民間習俗,流傳下來。再到後來,幾乎每個縣官,都會在辦公場地或家中,單獨設個房間,敬奉狐仙來守護印章。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就有一個錢縣令不信這個民間習俗。相傳,衙門裡有人勸他也要敬「守印大仙」時,他卻口出狂言:狐狸不過一畜類,我身為朝廷命官,天子之臣,豈能向這一畜類行禮,快將香案撤去,莫玷污了這公堂森嚴之地。

故事中,錢縣令還真就找不到了印信。後來,他聽人建議後,特地備辦了酒席,請出守印大仙牌位,誠心悔罪:我雖為人,卻魯莽無知,彼雖為狐,勝我遠矣,當日說出的話,實在是汗顏。正當錢縣令要下跪時,衙門一角的陰暗處又傳來了幽幽的聲音:「錢老爺心存光明,為官正直,不拜亦可,只希望你能為民父母,體恤民生,我自當助之!

從上面的故事傳說中,我們可以得知,縣官之所以虔誠敬奉「守印大仙」,主要目的:一是為了防火防盜,守護好官印;二是能懲惡揚善,保得一衙內外平安無事;三是趨吉避吉,能給他們帶來好運,求得仕途平安。

天理國法人情

常平倉

平遙古城申遺成功二十週年回顧展

糧廳外,還有一個地道「萬吉洞」,修建於清朝咸豐三年(1853年),當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平遙知縣萬逢時聽說太平軍攻打北京城,路過平遙,急忙派人修了這個地道,專供他逃跑,起名「萬吉洞」,意思是姓萬的鑽進去之後,可以大吉大利,逢凶化吉。但是太平軍沒有打進平遙城,也就說在當時這個地道就沒用上,誰也沒想到是,在閒置59年之後,到了1912年,卻救了平遙的最後一任知縣光熙的命,革命軍攻進了平遙城,光熙聽說已經過了風水樓,便急忙開啓萬吉洞,鑽了進去,逃出去了。

第三展廳 鑒古知今

萬事莫苛求,只要大家共守此法;

一心惟清白,期與斯民相見以天。

百姓盼望官員們親民清政,萬事不要苛求。只有百姓遵紀守法,官員清正廉潔,社會發展才能呈現繁榮之景。

糧廳

是錢糧師爺和六房中的戶房經承書吏的辦公場所,經營全縣的戶籍、田糧、財稅。

管錢糧者,或有疏失,出點差錯兒,改了就好,人非聖賢,難以苛求。

推而廣之,百人百性,都有優點,也有缺點,諸事兒有順有不順。守住底線,守住清白,無愧於心,那就很好啦。

世人世事,從無十全十美。從帝王將相到庶民百姓概莫能外。為什麼咱們總在苛求、總在因此而鬧心受累呢?

滄桑——塵封久遠的記憶

前言

一座有著厚重歷史的文化名城,一座享譽國內外的晉商故里,其輝煌源自平遙「申遺」的歷史機遇,其功德是一批有識之士共同鑄就的里程碑:世界文化遺產。

留住歷史記憶,承接未來希望,記住那些為改變平遙而嘔心瀝血的人們,回顧和銘記那段逝去不遠的歷史,為古城的明天獻上最真誠的祝福!

平遙城牆西牆外景

平遙,史稱「古陶」,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置平陶,西漢設中都京陵,北魏始稱「平遙」,縣境面積1260平方公里,總人口49萬,古城區225平方公里,歷史悠久,文物薈萃。1986年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雙林寺彩塑韋馱

清光緒八年平遙縣城圖

平遙,一座恪守漢民族禮制特色的縣級城市,其城池平面略呈方形,周長6.4公里,城內以市樓為中心,左文(文廟),右(武廟),東觀(清虛觀),西寺(集福寺),左城隍,右衙署對稱佈局,街巷縱橫,商鋪林立,隨處可見的是一座座清磚灰瓦,外雄內秀的深宅大院⋯⋯

步履——百轉千迴的記憶

1994年~1997年,是一段不容淡忘的歷史,平遙「申遺」的工作正是從這個時候艱難地開始的,一大批有識之士傾注了很大的心血,並得到了諸多上級領導和專家的熱情關懷,眾志成城促成了平遙發展的有利契機。

歲月茬苒,十年彈指一揮間,銘記歷史,留住那些記憶的瞬間,許多對古城心懷熱愛和歷史責任感的事跡,必將昭示來者!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次會議通過決議:中國山西平遙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苦心經營

1995年,平遙縣政府確立了「保護與開發並重,建設與管理並舉」的申報工作思路,並提出:增加新城吸引力,疏散古城人口,重拳整治環境以及苦戰三年,力爭申報一次成功的具體方針。

平遙古城之「縣衙博物館」④

資料來源:平遙古城縣署博物館 互聯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