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期目睹对联创作之“怪现状”

 昵称29604659 2020-06-25

网络信息的发达让现在联友之间的交流便捷程度与十五年前相比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十五年前,只有论坛、BBS、QQ,想要交流只能守在电脑前;今天,有微信、公众号,一部手机让大家随时都可以交流。十五年前,寻找对联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很难;今天,各种电子版资料应有尽有。十五年前,对联创作是一个相对自我和频率较低的状态;今天,对联创作者被各种活动、比赛牵着鼻子走,没有时间去寻找“自我”。

通过对比可知,网络信息的发达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而对于对联创作来说,它使那些爱好者们更易于接触到这个圈子,更容易上手,从而使对联创作队伍扩大,平均水平也提高。但是,这种表面很热闹的气氛也使人们更加浮躁而忽略了文学创作应该有的“沉潜”,对联创作进入同质化,真正有个性、高质量的作品反而没有增加太多。

这一段时间,通过组织、参加、点评对联比赛活动,我总结了目前对联创作普遍存在的几个现状,与大家分享。

一、误。

误,主要是指误用,字、词、典故、历史事实等的误用。

说实话,很大一部分对联爱好者,尤其是接触对联时间不久的人,可能并不是专业出身,古文、历史功底等都比较欠缺。在创作对联的时候,难免出现一些误用的情况。另外,对于这些误用,看到的人也不一定会看出来。这就造成,大家都在“无意识”之中忽略了这些问题,从而影响对联的质量。

前几天组织写“秋风楼”联,因为要用汉武帝的故事来写,很多人不自觉就用了“帝子”一词来指汉武帝。殊不知,“帝子”一词是在位皇帝的儿子的意思。而汉武帝写《秋风辞》的时候已经是皇帝了,用“帝子”称呼他显然不合适。

还经常见到的就是古文句法的误用、滥用。联文中动不动就乱用虚词,不管顺不顺,就安排“以……”“……其……”“而……”的各种使用,其实略微懂点古文句法就知道用的对不对。

之所以出现一些误用,还是因为我们对很多知识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要想避免这些误用,别无他法,还是要多多地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

二、堆。

堆,主要是指堆砌,写联的时候把了解的素材不加剪裁堆砌一通,以为这就是创作。

现在各个平台比赛、活动很多,在创作的时候不可能每个题目都去实地走访或者切身了解。大部分情况下,创作者都是通过搜索引擎去查一些所写题目的相关资料,然后就去写联。这无可厚非。但是不少人对于看到的素材缺少取舍,常常是写了这点又怕漏了那点,因此只好用一些自对、排比等形式统统堆砌在联里,显得啰啰嗦嗦,毫无重点。切记,你不是素材的搬运工,你应该做素材的提炼工。堆一堆素材在一起,那不叫充实饱满,只能叫大杂烩。

这一点我很早也说过,名胜联不是景点导览,人物联不是人物传记,咏物联不是物品使用说明书。文学创作讲求剪裁、提炼、升华,讲求立意。如果不能做到有寄托、有情感表达、有中心思想,那就失去了对联创作的意义。不然,与其看你的作品,还真不如去看景点导览来的收获大呢。

三、扯。

扯,主要是指扯太远,对题目做过多、过远、过度的生发,过犹不及。

上面说过,写对联要针对题目做合理的生发,这样才能有价值,才能感染人。但是,生发不是漫无边际地“扯淡”、联想。写对联,我们讲求“若即若离”,太拘于题目,不高级;相反,生发得离题目太远,更加不高级。如果脱离了人们审美和惯常的认同范围的“生发”,必定得不到读者的共鸣,只会让人觉得你写的“不知所云”。

扯太远或许有时候不是完全的坏事,这从某一方面表明你思维的发散。但现在很多人对联创作,扯太远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扯得远还只会扯到那几点,这就只能表明你纯为了扯而扯了。比如,写黄鹤楼,他扯到乡愁,这无可厚非,因为崔颢的诗里归结到类似的情感表达。写向日葵,他又扯到乡愁,这就有点扯了。写白居易,他还扯到乡愁,这就往往是莫名其妙了。

还有些人,不管什么题目,它都能扯到对“生命”的感悟,什么生死啦、兴亡啦、轮回啦、逆旅啦、转蓬啦等等。据我分析,只要是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东西,肯定都离不开“生命”这个主题,因此能扯上来也是说得通。但是你什么题目都扯到这上面来,就有点过了,就失去了立意的针对性和独特性了。

四、绕。

绕,主要是指联作逻辑不清晰,看着玄里玄乎挺唬人,实则经不起推敲。

跟诗词相比,对联可能更加讲求逻辑性,前后呼应、自圆其说,这很关键。我们去看古代的名联,即使是大观楼长联这种很长的联作,整个逻辑性也是非常清楚。这就是我们应该非常注重的。然而,在一些人那里,通常句式、架构比较易学,搭架子很简单,但是内在的逻辑处理却不好学。于是,联作写出来以后,表面看起来有模有样,是那么回事,但细推敲一下,就有些莫名所以了。逻辑不通。如果再犯一点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的话,那基本上这个联就没法看了。

逻辑不清,主要原因确实跟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有关。如果能够尽量做到剪裁合理、表达准确、生发自然,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解决了逻辑性的问题。再通过把自己的立意方向和角度梳理一遍,要做到有逻辑也就差不多可以了。

五、结。

通过分析上述几个问题,我们可能大概理清了目前很多人对联创作存在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那么在对联欣赏和评论时也会遇到这些问题,就无法做到用正常的审美去评价一副对联。创作和欣赏相辅相成。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别无他法,多读多看多积累,做到厚积薄发才行。所以,在一般性技巧都掌握了的情况下,疲于奔命似的去到处写联也许不是一个提高自己的最好办法。多拿出一些时间看书、充实自己,让自己沉潜下来,也许才是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办法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