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1753年草书 御临王帖 册页

 百了无恨 2020-04-08

此作为乾隆临《淳化阁帖》中“王(羲之)书”九种。《淳化阁帖》,亦称《阁帖》,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翰林侍书王着奉敕摹刻,被后世奉为法帖之祖,收入苍颉至唐百名书家四百一十九帖,其中“二王”书法最多,成为宋以后历代学习晋人书法的重要范本,在元明时期,学书卓然有成者,都在不同程度上钻研学习过,如董其昌、王铎等,至清代这种崇尚二王、取法晋唐崇尚法帖的“帖学”风气,在中期以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康有为称“国朝之帖学,荟萃于得天、石庵”,张照与刘墉二人均出自乾隆朝,此时可谓“帖学”之盛,这种书风的形成也源自帝王的个人所好。

清高宗弘历(1711-1799),号长春居士、十全老人、古稀天子等,在位六十年(1736-1795),年号乾隆,为雍正第四子,幼年时很受其祖父玄烨的喜爱,并受其影响,对于诗文书画涉猎广博,颇富造诣。弘历于万机之暇,留心翰墨,刻意搜求历代法书名帖,他名书房为“三希堂”,以“深心托豪素”;特建“淳化轩”以藏《淳化阁帖》;在收藏鉴赏之余,又汇集书法作品摹勒上石组织刻帖,先后刻成《三希堂法帖》、《墨妙轩法帖》,《重刻淳化阁帖》、《兰亭八柱帖》等著名丛帖。他本人也喜好挥毫弄翰,大学士梁诗正曾赞乾隆“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又复品鉴精严,研究周悉”,溢美之言外,我们也能看到乾隆对于“二王” 书法的心追力模,其中尤其对《快雪时晴帖》用功至深,在对此帖的多次题跋中,乾隆也曾书:“己巳腊日雪后,乘兴缩临此帖一过,命朱采刻于姚宗仁所制玩鹅玉器,亦一佳话也。”己巳为1749年。

此册页署款“癸酉秋月御临”,钤朱文“乾”字、白文“隆”字和“天地为师”朱文印章。癸酉为乾隆十八年,即1753年。封底左下钤有“臣孙毓汶敬藏” 白文收藏印,与其《御临倪瓒画谱》上所钤印同,据考孙毓汶(1833-1899)字莱山,号迟庵,山东济宁人。咸丰六年(1856)榜眼,精鉴别书画,工书法,钱选《浮玉山居图卷》曾为其收藏。

《淳化阁帖》共收王羲之书迹一百六十一帖。“帖”,在古代是指信札、便笺和书稿一类的墨迹。此册所临九帖,为王羲之信札九通,其依次为:《虞休帖》、《临川帖》、《袁生帖》、《知宾贴》、《适太常帖》、《司州帖》、《里人帖》、《想弟帖》和《仆可帖》。其中《袁生帖》在清内府藏有墨迹本(唐摹本),《三希堂法帖》曾收录摹刻。此册书法为草书字体,圆转流畅,又以中锋行笔,落笔沉着果断,连带自如,墨色匀净淡雅,布局上以界格分行,每行四字,行气疏朗有致。整册作品运笔精熟,笔墨酣畅而古法内存,虽为临帖之作,但无涩滞之感,可见书家对摹写对象极为熟悉。

将此册页与《淳化阁帖》刻本相较,原刻笔势起伏跌宕,形态舒卷多状,点画的映带连绵尤为突出,很能代表王羲之后期今草的艺术特点。乾隆此帖书写在体势上摹写地惟妙惟肖,与王书气合,这源于乾隆早年对“王书”的临摹功底,从摹刻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敬胜斋法帖》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历代书法作品的临摹下过很深的功力。由于草书的临写,往往是师其意而不在迹象间,这件作品也体现了乾隆的本色书风,即笔法圆劲,结体平稳匀称,呈内敛之势和圆熟之态,这受到当时崇董之风的影响,尤其是他对赵孟俯的推崇,赵书遒媚的体态也融入其笔下。所以此件作品在右军洒脱超逸之外又见端庄稳重,于逸少笔力遒劲之内又见妍丽之态。而且对比一下他在己巳(1749)年所临《阁帖》中的《旃罽帖》及《宰相安和帖》(现藏北京故宫)和壬申(1752)年《缂丝乾隆御临王羲之袁生帖卷》(现藏北京故宫)两件作品,可以发现,之前的这两件作品与此册页有更多的相承之处,如笔法的遒劲圆润,墨色的饱满,体势的秀逸,都明显地渗透着赵孟頫书体的韵味,但字迹结体较为拘谨,笔力稍嫌稚弱。此件册页则是对赵书风格很大的超越,用笔于细劲之中见沉着,体势稍见开合之态,应是乾隆临习王羲之书法的精进之作。

乾隆1753年草书 御临王帖 册页

1. 卿与虞休意书有所问,足下旨为致诚。答令旨意,致来勿忘,此意自决。今以资严,知小大疾连,念劳心!

2. 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

3. 得袁、二谢书,具为慰。袁生暂至都,已还未?此生至到之怀,吾所□也。

4. 想大小皆佳,知宾犹尔,耿耿。想得夏节佳也,念君劳心。贤姊大都转差,然以扶故有时呕食不已,至足言是老年衰,疾久,亦非可仓卒。大都转差,为慰。以大近不复服散,当将陟厘也。此药为益,如君告。

5. 适太常、司州、领军诸人廿五、六书,皆佳。司州以为平复,此庆庆可言。余亲亲皆佳。大奴以还吴也,冀或见之。

6. 司州供给寥落,去无期也。不果者,公私之望无理;或复是福。得大等书,慰心,今因书也。野数言疏平安定。太宰中郎。

7. 近因乡里人书,想至。知故面肿,耿耿。今差不? 吾比日食意如差,而髀中故不差,以此为至患。至不可劳。力数字,令弟知问耳。

8. 想弟必有过理,得暂写怀。若此不果,复期欲难冀。临书多叹。吾不复堪事,比成此书,便大顿。

题识:癸酉秋月御临

钤印:钤朱文“乾”字、白文“隆”字和“天地为师”朱文印章

逐页放大图片

乾隆1753年草书 御临王帖 册页
乾隆1753年草书 御临王帖 册页
乾隆1753年草书 御临王帖 册页
乾隆1753年草书 御临王帖 册页
乾隆1753年草书 御临王帖 册页
乾隆1753年草书 御临王帖 册页
乾隆1753年草书 御临王帖 册页
乾隆1753年草书 御临王帖 册页
乾隆1753年草书 御临王帖 册页
乾隆1753年草书 御临王帖 册页
乾隆1753年草书 御临王帖 册页
乾隆1753年草书 御临王帖 册页
乾隆1753年草书 御临王帖 册页
乾隆1753年草书 御临王帖 册页
乾隆1753年草书 御临王帖 册页
乾隆1753年草书 御临王帖 册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