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你的时间更值钱:开会如何做好功课?

 妖城主 2020-04-08

来源:耕叔说钱(RichuncleGeng)
作者:耕叔

我之前在《有哪些早年的好习惯,被慢慢忽视遗忘掉了》(点击查看)一文中,提到的第一个好习惯是“做功课”,简单说了开会、拜访、信息检索都要舍得做功课。

今天先聊聊开会如何做功课,后续我还会写求职面试、加薪、演讲、写作等如何做功课系列。你可能想象不到,很少演讲的我,也曾经在某一年的年会上有过上佳的表现,达到过心流的状态,秘诀还是做功课。

前几天,80后创业者的旗帜性人物李想,在微博上发了一段话,提及:

过去至少40%的会议都是在浪费时间,为内部低效的信息流通方式和不过脑子的猪队友在埋单。

赞成者有之,认为:80%的会议是为了准备下一次会议,一大堆陪会的,一堆堆没有意义的会。

反对者也有之,认为:开不开会都不影响决策!问题在于组织内如何达成共识?纯从工作效率来讲是对的,但有时工作也得讲讲人情。

被浪费了的那40%的会议,就属于没有好好开会,没有做好开会功课的那种。

我之前在《靠近体制的那些年,我学到了什么?》(点击查看)一文中,介绍过当年的领导是办会高手,对我影响很大,论会议的严谨和细致,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确不在一个水准,但因为功能和作用有差异,我们学习其精华,所以这篇文章算是集大成,我会介绍一些我用过的开会的方法论和工具。。

01

我先说一下我理解的会议作用和功能,因为不同意义的会议,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对应要做不同的准备工作,你要选择的工具也不一样。

会议一般具有:传达布置、研究决策、信息反馈、权利履行、氛围营造等作用,体制内的会议会多一层“宣示”的意义。

从流程上来说有三个环节:会前准备、会议召开、会后执行。

先说会前准备,除了临时性的传达布置类会议,以单方接收信息为主,参会者相对可以少做准备,其他会议都需要花时间做准备,必须提前下发会议通知。这点,在企业比较随性。

会议通知中除了时间、地点以外,最核心的是两点:“会议主题“”与“会前准备要求”。很多会议没有开出成效,问题就出在这两点。

明明是研究决策类的会议,但没有提前宣布议题给到时间准备,讨论会变成了组织者一个人的讲述会,一部分人从开会者变成了听会者。信息反馈会,大家面面相觑或者一团和气,没有意见反馈。会议开完后,并没有获得更有质量的信息。没有参与感,会议的执行效果也会打折。

会议主题如果没有提前公布,大家没有时间思考,进入会场时,才开始打开思路;有的对会前的准备要求比较笼统,只要求大家思考,但没有给到具体的交付标准,需要尽量给到交付的时间和交付的形式。例如:明天下午15:00前,以书面形式,将不少于500字的建议发到总经办邮箱。

我之前有一个观点,开会不纯粹是为了开会,不全是为了布置未来的工作,开会还是推动之前布置过的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式。如果要达成推动过往工作的目标,开会时间确定的时间越早越好,方便大家为了在会上能够有交待,会加速完成之前的工作。所以,开会并不是浪费?

作为会议的组织者,还要整备梳理好会议需要用到的背景资料、会议材料、物料,要有一定的仪式感,不能太随性。连纸笔都不带进场,周末开会短裤拖鞋,这在创业公司中也很常见。

《瞬变》一书中提及:令改变困难的,看似是人的问题,实则是情境问题。会议环境本身也会影响人,要让参会者进入到这个场,能够感受到这个场的仪式感、重要性,参与者就会不自觉地认真对待。

即使是类似重大项目启动、重大难题推动等营造氛围类的会议,大家心情比较放松欢快,环境也要烘托这种气氛。对于通过一些规章、制度等权利履行类的会议,会前将方方面面的反馈做出归总,体现出严肃性,才能提高会议效率。

对于老板们来说,开会也是检验队伍成色的一个方式,谁开会前敷衍没认真做准备,谁精力投入多,有想法。不过也不能被会说的人忽悠,要听其言的同时,观其行。

02 

然后是会议召开,要重视开场白。这和一对一谈话一样,你要设定好这次开会的情境,强调会议的主题,以及主题背后的初心、逻辑,所要达成的会议目标。

否则大家可能对会议的意图不能准确地理解,产生猜疑、不信任,谨慎点的人发言也会小心翼翼,因为他不明白你要干什么,会本能地自我保护。

会议的氛围也很重要,有几个原则可以用于任何类型的会议。一是倡导透明沟通,反对旁敲侧击、欲言又止,讲究说话艺术;二是要有成长型心态,对待批评要闻过则喜,把不同的看法当做进步的契机;三是要有给予和接受礼物的心态,要允许出现意外情况,有突发情况或不一样的情况,才有更高质量的信息出现。

之所以让大家聚集到同一个会议场,每个人都能听对方怎么说、能参与讨论,就是希望能够在相互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灵感。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发言,不能大胆发言,会议的意义就会下降很多,那还不如用文字、用书面材料上传下达。

对于研究类的会议,有很多方法,比如说头脑风暴法、六顶帽子法、事后验尸法,来产生更多的想法和创意。

头脑风暴法大家比较熟悉,小组人员在正常融洽和不受任何限制的气氛中以会议形式进行讨论、座谈,打破常规,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充分发表看法。

核心是对各种意见、方案的评判必须放到最后阶段,此前不能对别人的意见提出批评和评价。认真对待任何一种设想,而不管其是否适当和可行。

六顶帽子法,是按照每一种思维模式对同一事物进行思考,最终得到全方位的思考,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

既让团队人员关注客观的事实和数据(白色思考帽),又可以表达直觉、感受(红色思考帽);既可以从正面考虑问题,表达乐观的、满怀希望的观点(黄色思考帽),又可以进行否定、怀疑,合乎逻辑的进行批判(黑色思考帽)。

我经常在决策会议中还会使用的一个工具是“事前验尸”,这是《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提及的方法,预先设想已经失败的结果,并分析可能原因。这个方法,可以抑制会议参与人员进入亢奋状态后,讨论越来越热烈,把对成功的想象当成了现实,从而过度乐观决策,带来决策损失。

这种方法也能帮我们找到成功的路径,算是一种反向思维,为避免失败,我们需要做什么,就也是通往成功的方法。

03 

我专门用一小节来强调一下会议结尾的重要性,这往往被我们所忽略了。

《行为设计学:打造峰值体验》一书认为,高峰和结尾的体验,决定了我们对某件事的评价,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峰终定律”。所以我认为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也是非常重要的时候。我自己组织会议时,因为时间把控不好,结尾体验其实比较差。

在即将结束会议的时候,有三个点要注意。这里可以借用BIC 负面反馈的工具方法,这一工具在IBM等跨国企业中被广泛使用,是管理者向员工给予反馈的标准模式。

B是指behavior 行为,说事实而不是说观点,I是impact 影响,说出短期、负面的影响,C是consequence 结果,要和对方的利益挂钩。我这里核心要说的不是BIC前面——准备事实、设定情景、给予反馈这几个步骤,而是最后几个步骤——鼓励和倾听、商讨改变措施、行动总结时可以借鉴之处。

对于研究决策、信息反馈、权利履行类会议,最后时候,你要给参会者一个补充表达的机会,特别要注意到发言少的人。

这点我特别佩服那些情商高的人,在开会时每个人都能关注得到位,让你觉得舒服,能够反应情感,进行同理心倾听。具体可见我之前的文章《三个提高沟通能力的万能钥匙:越早学会越好》(点击查看)。

因为你可能接下来就要定需要做的措施、要做出的改变,在最后商讨改变措施时,需要尽可能让员工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在《高绩效教练》一书里,倡导通过发问,让员工自己提出想法。

因是,自己提出的想法,他才愿意承担责任;如果是你安排的做法,他不觉得责任是自己的。在事情做糟糕了之后,他会双手一摊:你看,是按你的要求做的,还是不行啊,责任就到了你这个布置工作的人身上。

一个懂得教练技术、懂得辅导的领导,会引导员工思考说出正确的想法,而且让员工觉得这个想法是他自己思考得出来的,而不是和员工抢功能:你这方法我上个月就说过了,去体现自己的聪明。

会议宣布结束前,要做好行动总结,把要求,一个一个的转化为行动计划、措施。我自己也倡导团队人员,要把任何会议上说过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措施,这是一个优秀员工的特质,他能够把领导天马行空的想法,还原成具体的措施。

抽象和还原能力,是创业者极其重要的能力,前者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后者能够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克服困难,做到使命必达。商业观察和研究者往往只具备抽象能力,但不具备还原能力,还原是在现实世界中还原,显然会难很多。

04

我把会后的执行也当做会议的衍生来强调,会议是否达到预期,是否算一次成功的会议?通常我们说的不只是开会本身,而是说这次会议召开后,所布置的事项经过一段时间后,是否最终按照会议的安排完成了。

很多会议的组织者或者领导,经常在开完会议后感觉很好,觉得收获很大。这种现象,借用我前几天在耕叔说钱的“视频号”里说过的那段话来形容,也很贴切:

很多人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为自己的碌碌无为感到内疚时,你会下决心改变。而下了决心或者做了计划以后,你的自我感觉就好了很多,因为大脑分不清什么是计划,什么是真正的行动。

经常买了很多书,却从来也不读;买了很多课,却不好好听;办了健身卡,却从来不用。人是会自我欺骗的。当我们幻想读完这些书、听完这些课、做完这些健身运动的时候,书、课、卡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功效。它们都是完成幻想的素材,我们会买它们。

扫二维码可以查看:

其实,很多时候开会如果没有抓会后的执行,开会也只是满足幻想的素材、工具。开完会,就有一种大功告成的感觉,其实,这顶多只能算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醒醒吧!

所以,我经常会和小伙伴们强调,不要止于会议不要止于会议,要按照会议的要求,将要求转化为行动清单,然后执行完后给到反馈,可以要求到周记中反馈,也可以要求在月度工作完后情况及下月工作计划清单中反馈。

所以还要做好会议纪要,会议纪要的目的是全面记录开会的要求、信息,并列出需要反馈的要求、时间等。会议纪要在体制内开会很常见,在企业里面可能用得少一些,原因还是大家没这个意识。

这里顺便还给大家一招职场秘笈:

对会议事项的执行情况,可能决定你能走多远。你自己想一下,在公司里,能够带到会上进行讨论的事项,算不算最重要的一些事项?如果连最重要的事项都满不在乎,你还指望在其他地方有突破。

我想起我在接近体制工作的那段时间,对于重要的会议或文件,我们都会加一句: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执行情况过程中的进展、典型事迹,请及时反馈。

在体制内这些反馈信息属于经验总结、典型材料,会印发简报。老板看到了,或者老板想起来的时候会问,谁在这方面做得好,可能会到下级去实地检查,算是对你工作的肯定。很多现任省部级官员都是因为某个好的做法,被早前的大BOSS们发现。

公司可能会比较小,老板对工作情况的发现,谁做得更好都会看到眼里,重要会议布置的事项,权重因子也会高很多。《权力:为什么只为某些人所拥有》一书中有一句话:人们记住了你,就等于选择了你。

我们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用到的工具,工具是为了最大可能性地接近正确,达成稳定的预期。因为大脑进化的原因,存在各种不靠谱,需要用工具去校正过程,确保结果不那么有偏差。

A、会议通知

B、会前交付标准

C、会议沟通原则

D、头脑风暴法

E、六顶帽子法

F、事前验尸

G、行动总结

H、跟进计划

I、会议纪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