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念母

 水若寒善 2020-04-08


                                                                                                           作者:水若寒

最近又翻看到前几年先母托亲戚从几千里地给我带来两本书籍,一本是清朝雍正(爱新觉罗.胤禛)编撰的《悦心集》,另一本是《了凡四训》, 颤巍巍地捧起沉甸甸饱含母亲深意的书籍,怎么不让我心潮涌动,浮想联翩……

     母亲虽然生于旧社会,却因家庭条件的允许,在四岁就受到正统的启蒙教育,即使解放后家境败落,外祖父还是竭尽全力供给舅舅、姨母们继续读书,母亲也在极度艰难地岁月里同样受到高等教育,而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年幼时印象中的母亲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非常能干,父亲经常不在家,母亲不仅把家里家外打理得妥帖舒适,一有闲暇就爱看书,不但看还经常在做家务之余用豫剧唱出来,或用朗诵的方式背诵出来,使我幼小的心灵耳濡目染,竟在不知不觉中能记住很多诗句,甚至整篇古文,但当时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看母亲那股忘我的模样,心里不知生出多少敬慕,感觉母亲是多么的了不起,什么都懂,心里羡慕死了!也许是受到母亲的影响,自小也喜欢看书,但是年龄小,认识的字不多,但好奇心又特别强,看家里的小人书已经不能满足我对知识的渴求,凡是看到有字的地方,不管是对联还是诗词都会打破砂锅问到底。看到家里中堂挂着一位高贵典雅的漂亮古装姐姐,感觉非常亲切,却不认识下面的一行字,经母亲解说才知道是一位了不起的女作家,名字叫李清照,听到母亲这一说我就把她默默地记在心中,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待到读到她的诗词后更加生出仰慕之心,也是自己在文学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的动力,这是后话。

记得一年过春节,中堂新换的条屏上密密麻麻写着很多字,我数来数去自己仅仅认识不到二十个字,心里却很想弄明白上面写的到底是什么?就在吃饭时或者母亲有空的时候缠着问东问西。记得最清的一次是母亲给我讲宋朝理学家朱熹的《朱子家训》时自己还懵懂的孩童,根本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但是有一点却非常清楚,读书识字可以让自己小小的心灵懂很多东西,能学到平时学不到的道理,于是我真正在践行“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渐渐地知道《朱子家训》里的大体意思:一碗粥一碗饭,应当考虑它们是来之不易的;祖宗虽然距离我们遥远,但是祭祀的事情不可不诚心,子孙即使是愚钝,经书也不可不读;与那些挑着扁担做小生意的人做买卖,不要占人家的便宜,见到贫苦的亲戚或者是邻里,要多加体恤安抚;不要依仗着势力就去凌辱威逼孤弱的人,不要贪于嘴上的享受就恣意屠杀牲畜;人家有喜庆的事情,不可生出妒忌的心理,人家有祸患的时候,不要有幸灾乐祸的情绪;读书是以学习圣贤为志向的,不是仅仅为了科举考试,作官的时候心里要有国君和国家,哪里仅仅计较自己的家庭。原来朱熹是这么了不起的大人物呀,不仅仅是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还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这当然是长大后才弄明白的。但幼小的心灵知道:原来读书可以明白这么多事情,对读书就更加地向往与渴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识的字越来越多对于读书更有种如饥似渴的感觉,从画册、小人书,每看到一个个跳动的文字心里就有种新鲜感,有种得到一种极大娱乐的满足感。等自己的新书发下来没一个星期就会全部读完,还能记住本里面每一个故事,因好奇心地驱使姐姐哥哥们刚发下来的书本也想读读,因此还发生了一件事儿,至今想起还感觉自己不对,但姐姐也不该小气地不让我看她的书。那是秋季的一个学期,我早已把自己的语文书翻个遍了,除了几首唐诗外,我感觉那些故事好简单,就想看看姐姐的书本里有啥新鲜的故事,毕竟她比我高两个年级,没有征得姐姐的同意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哇!书本里的故事太精彩了,记得最清楚的一篇是《小青石》这一课,大概意思是小青石甘愿铺在地下,供人们踏在它的身上,有种甘于贡献的精神,当我读得正起劲时,被姐姐发现了一把抢过去,谁知道我拿的太紧,使姐姐刚刚发的新书让我撕破半页了,我趁着姐姐吓傻的空儿飞快地向院外跑去,身后却传来姐姐的哭声,随后是姐姐追着我要我赔,正在我左右为难快被姐姐弄哭的时候,父亲不知道从哪里出来,当时知道自己理亏,深怕受到父亲的责骂,但最终只记得姐姐不哭了,我也没改偷看人家书的习惯,不过不再局限于姐姐、哥哥们的书了,而是除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爱不释手外空余时间总爱找些曾经读过的书籍,甚至包括大人看的小说反复阅读,什么《歧路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白天上学没空看,就半夜不睡觉,甚至躲在被窝里,在一盏煤油灯下不知不觉到三更半夜,在那些作者的奇思妙想下神游,杜威说,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法郎士也已说过,读书是‘灵魂的壮游’。随时可以发现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看来读书之人心灵竟然如此的相同,不管是名人还是凡人。当然那时候大多读的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因为那时候自己才是小学生的水平,根本看不懂书里面究竟所要表达的什么。故而曾遭到哥哥的批评,甚至严厉地警告,吓得我不知所措,后来还是母亲告知我,那些书等我大了自然可以读的,才打消了好奇心地驱使,渐渐地除了课余之外,陪伴自己最多的也只剩下唐诗宋词了。

作家契何夫曾经说过:“读书大有好处!好处大得很呢?您读了书,就会立刻觉得您的眼界大不相同。”是的,自此我的表情与动作、语言要比同龄人老练些,作文在班上永远是佼佼者,也许这和我爱读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甚至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一些稚嫩的文字,总想把自己心里稀奇古怪的想法写出来,不写出来反而觉得憋在心里难受,即使是用记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也是一种快乐。还有一种快乐使我一直保持几十年,那就是读书开始学会摘抄书本里面经典的词句,使那些富有哲理的文字一直激励自己、鼓舞自己,使自己在生活中变得更加的坚强要自信。特别是李清照的那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从八岁读到这首五言诗时,就一下子震撼了幼小的心灵,也一下子爱上了这位女文学家,尽管那时我只有八九岁,准确地说还不能完全领会她这句话的真实含义,而我却心底喜欢这句话,至今还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还有雨果的那句“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这感慨激昂的语言是自己十五岁读到的,心灵的震颤发自一股莫名的共鸣,当然当时的年龄对于人生的磨难不曾经历,但心底的共振使我特别珍爱这句话,以致于在我的生命里出现人间悲剧时,使自己在这句话中体验出它的真实涵义,我懂了,也真正做到了,在爱人去世的这几年里,一个人不管再艰辛再无助再灰心丧气,每当想起这句话,就会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继续生活,好好地生活。如今忽然想起一句名人的话:“书的内容有些我们一时无法领会,只有经历了一些事后我们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些。”的确如此,少年时读的书如今回味起来,才能真正体味其中的深意。还有雪莱那句经典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时刻在心中记起,不仅仅是诗歌本身的魅力,而在于这句诗歌所带给读者精神上的激励,能使一个在饥渴、寒冷的大雪间想象春的暖意,心中那团熄灭的火焰就会再一次点燃对春天的向往。读书不仅仅是一种消遣与娱乐,更是开启智慧的钥匙,看得多懂得多思考就多,思想就会有深度,在言谈举止间就会无形中流露出儒雅的气质,也让我真正理解了苏轼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的意旨。是呀,读书尽管不为高官厚禄,最起码可以陶冶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明白很多道理。“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读书是至乐的事。”(林语堂)。 青年时期不管是老子、庄子、曾子、荀子等的古书或《黄帝内经》、《周易》都囫囵吞枣地阅读过,曾一段时间热衷于琼瑶的爱情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有外国的名家名著都有涉猎,从而认识了巴尔扎克、雨果、夏洛蒂·勃朗特,托尔斯泰、莎士比亚、小仲马、泰戈尔等人以及他们的名著。是的,文字虽然是无声的语言,但它本身的魅力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成了“高级的精神文化,往往会使我渐渐达到另一种境地,从此可不必再依赖他人以寻求乐趣,书中自有无穷之乐。”(德国叔本华)在书中我不但获得无穷的乐趣,同时还发觉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原来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里文字从结绳记事到甲骨文到竹简篆文、金文、隶书、行书一直从金帛推行到纸张是多么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先人的智慧开辟出象形、形意、相声等文字来记载人类的足迹,后人才得以了解前人的智慧,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就中国文字体裁的演变从诗经、楚辞、魏晋文辞赋、初唐近体诗的辉煌、宋朝词令的盛行、明清朝小说志怪传奇,直到“五四”后文字的改革,从八股一下子走向通俗易学的白话文,是文字得以在人类史学上进一步普及,得以推广,是多少人了解到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坎坷生涯,在自然灾害中、在历史的硝烟中、在改朝换代中、在一些帝王统治政权中屡受灾难,譬如秦朝时期有名的“焚书坑儒”案例,无不是对文字的亵渎,尽管文字在无数的变迁中惨遭凌辱,但是深深扎根在心灵深处的智慧是文字的队伍不断地壮大,书的种类不仅仅局限于儒家、法家、道家、天文地理等等学科的文字也早已分门别类地出现。是人类在浩瀚的文字海洋里自由翱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博览群书或到最后博而专,从而使文字在各科的领域中都得以发展、延伸、继承、应用等……人类积累和创制的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一个人穷其一生也只能窥其一隅,只有心怀如同苏格拉底所说“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的无知。”这样的念头才可能触及更高级更深奥更广阔的知识层面。

     阅读随着思想的成熟与学习氛围的不同,自己开始有选择性地阅读,从逢书必看到有方向地阅读,博观约取地学习,最后发觉自己最爱的竟然是幼小心灵已生根的唐诗宋词以及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等方面的书籍,总觉得这样可以清心寡欲,给自己的心灵减负,也可以忘却红尘的勾心斗角与不必的烦恼,也给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清新、不染尘埃的出路,使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也真正体味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真实妙处,从而自己在三十多年里在古典诗词的熏陶中,经常与古人对话,与古人交流,与古人产生共鸣,更是自己习作的诗词从懵懂无知的模仿到用自己的语言风格表达自己的心境,曾经试想:古人心、今人心只是时代与环境的不同,但心应是想通的,虽然他们早已不在人世,但是他们的文字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精神还在影响着后人的心灵,不由使我想起一句名人富有深刻意义地话:“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是深远。”的确文字的魅力无限,令多少人警醒,令多少代人因读书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忘掉悲哀,驱散无助与苦恼。自己甚至在近不惑之年,因酷爱中国传统诗词,不惜自费再一次进入大学校门,再一次系统地学习古汉语专业,从而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思想的深度进一步地有所长进,也是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蠢蠢欲动,写下一篇篇笨拙的文字,记录下自己生活的点滴,尽然不如名家、大家的文笔,但足以喂养自己的心灵,最起码使自己不那么趋炎附势、不那么俗不可耐、不那么斤斤计较,反而学得开朗、乐观、豁达,这都不外乎读书的结果。是的,尽管我没有苏轼那种“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浩然心胸,却有“读书可以帮助你忘记你的悲哀。”的心境与过去。在爱人去世的这几年里,除了工作之余,不是作文就是看书,使自己心灵有所慰藉,忘掉很多不快与难以抑制的痛,使文字渐渐地愈合对爱人的无限执念,也是自己在四年的过程中不再痛哭流涕,而是用一种别样的方式表达对爱人的怀念与祭奠,文字成了我唯一发泄与表达的出口,不管是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或是诗歌、散文诗、散文表达,都与自己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自小至今大量的阅读就不可能有自己在各种体裁中游刃有余的文字,尽然自己的文字不很熟稔,但足以可以表明自己所要表述的思想,这些年经历了个人生命中一些很大的波折,都是书本一直陪伴左右,才得以度过难熬的时光与岁月,与书为伴的日子,虽然面对的是一个个无声的知己,但可以心与心交流,从而自己浮躁的心渐渐安抚,找出慰藉的出口,让自己的思想、心理可以承受一些一般人不可承受的外力。

      很佩服巴罗的至理名言“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是的,我早已找到了最好的安慰者,那就是书籍,它让我捡拾起生活的信心与自信,我爱读书,也爱写书把自己的思想一点点总结诠释,希冀与自己心灵默契的读书人进入我自己的书中,如同我自己进入古今中外名人大家的书中一样……

      读书,每次翻阅,必净手收心,怀着一颗朝圣、虔诚地心阅读,忘却时空地阅读!母亲知道我有读书的习惯,和喜欢读哪方面的书,真是知女莫若母,母亲那时已是八十岁高龄,还在惦念远在他乡的女儿,不仅仅常常在电话里安抚女儿,还让亲戚带来两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籍,怎不让感动,怎么不让我想起在母亲身边的日子?而当母亲要借我的《古文观止》阅读时,而我因爱书如命的德行不忍借出,特意又去书店买一本托人送给母亲。而自己的孩子在翻阅我的书本时,也得征求我的同意,好在女儿自小无形中受到我的影响,也是爱书如命,一有空就读书,不过值得欣喜地是如今的女儿已经在网络上发表几部小说的文字,看来读书还是受影响的啰!

      读书,伴随我的生命,将成为我的终身伴侣,不离不弃,此生与文字结缘,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最直接的影响来自母亲,来自母亲那股无形中熏陶的魅力,感谢母亲让我爱上读书,才使我在孤独无助的生命旅途中有所依赖,使我的生命在文字的解说中获得无限的释怀,使心灵开解、使灵魂有所皈依。

      甚感文字的陪伴,更感恩母亲潜移默化无私地教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