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两件事想到文化自信

 薄会申 2020-04-08

作家残雪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国内一干媒体的跟进报道中,无一例外地援引了诺贝尔奖评委的评价,称赞她是“中国卡夫卡”。

第一次知道卡夫卡是因为鲁迅,因为鲁迅当年也被誉为“中国卡夫卡”。不知道鲁迅是什么感受,但是从他对诺贝尔奖不以为然的态度猜测,他应该会很恶心。

卡夫卡被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据说他的作品写出了所有人面临的迷茫和困境。受水平限制,咬牙看完他的《变形记》,却什么也没能理解出来,还是觉得鲁迅的《彷徨》《呐喊》《狂人日记》对人性的揭露、对社会的认知更为深刻。鲁迅对于中国的贡献相比卡夫卡对于西方的贡献,说高出了一个量级可能夸张,但是说高一点点应该不算骄傲。但是没有办法,卡夫卡是世界的,而鲁迅只能是中国的。

2019年还有一件事,就是国庆节上映的电影《中国机长》得到了一致好评。

《中国机长》取材于真实事件。2018年5月14日7时20分,四川航空3U8633航班驾驶舱右侧玻璃突然破裂,机长刘传健在自动化设备失灵的情况下,手动操纵,于7时40分成功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挽救了119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

英国的路透社将此次事件称作“中国版”英国航空5390号班机事件。1990年6月10日,英国航空5390号班机驾驶室的一块挡风玻璃突然飞脱,后来凭着副机师的努力安全降落在南安普敦。

国内媒体则将这次事件称作中国版的《萨利机长》。电影《萨利机长》也取材于真实事件。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遭黑雁撞击失去动力,机长萨利在哈德逊河河面迫降成功。

诺奖提名和川航事件,这两件事毫不相干,但是国内媒体的报道却暴露出了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理解文化自信。

缺乏文化自信并不可怕,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事实,激发出民众的自信心。可怕的是不理解什么是文化自信,自以为是地以为坚持了自信,却因为自己的浅见,无意之间给文化造成了损失,贻笑大方。鲁迅是“中国卡夫卡”,七夕是“中国情人节”,《梁祝》是“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上海是“东方曼哈顿”,如此等等。

晚清的李鸿章被当时的媒体称为“东方俾斯麦”,李鸿章本人也颇为得意。俾斯麦闻此却评论说:“我不知道李鸿章是不是东方俾斯麦,但没有人会说我是西方李鸿章。”1896年两人会晤,李鸿章喋喋不休“灭长毛剿捻军”的战功,铁血宰相一句“我欧人以能敌异种者为功,自残同种以保一姓,欧人所不贵也”让其颜面尽失。如果说李鸿章的沾沾自喜是因为时局所限,那现代的我们,就大可不必再借助外来名声抬高自己。

这一点,东方邻居做的就很好。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在1001年至1008年间创作的《源氏物语》,一度被中国学者赞誉为“日本《红楼梦》”,日本人为此抗议不断,认为产生于1791年的《红楼梦》,根本没有资格与早其700多年出版的作品相提并论。最终他们的坚持得到了收益,按照现在的主流说法,《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是“长篇小说之母”。

看过川航事迹后,最大收获就是下载了《萨利机长》。看了《中国机长》,震撼于中国机长优异的身体素质、坚强的心理素质、高超的业务素质和果断的应急能力,自豪感也随之而来。这样的宣传才是表达中国机长职业精神的正确方式,先前所有借助于外来包装的宣传都是画蛇添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