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侯宗裔上户主谱系沿袭变迁考略(上)

 墨泉居 2020-04-08

        大约在五千年前,轩辕黄帝是黄河流域的联合部落领袖(帝王)。当时。,发生了几次规模很大的战争。《列子·黄帝篇》中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派遣了以猛兽命名的战斗军团。举着画有猛禽为图案的旗帜,向炎帝发起猛烈的进攻。炎帝在失利的情况下求和息战,于是黄、炎两族联合起来(一)。黄帝大力发展农业,以粪肥提高农作物产量,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烧山林,破增薮”开垦土地,种植桑麻和百谷,又提昌畜禽饲养(二),使本部的人民衣食充足。《五帝纪》中还说他有“迁徙往来无常处”的流动部队巡视疆土,“以师兵为营”长期驻扎队伍以待调遣。当时,在经济和军事上都有很高的水平。东方的“蚩尤作乱”(三)黄帝带兵征讨,战争进行很长时间,关健时刻三天三夜大雾迷漫,黄帝制造指南车辨别方向,发起进攻,取得胜利,“遂擒杀蚩尤”(四)于是华夏大族建立起来。

       轩辕黄帝是远古时期有名的帝王,传说他年老乘龙上天,人们把他的衣冠埋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之阳。山势东西,满山古柏苍翠,露出华丽的古建筑甚是壮观。有“人文初祖”和“衣冠想象”的巨碑与横匾很引人瞩目。汉族人自称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每年清明时节,国内外华夏儿女前去祭祀,往来不绝,显示出这位“人文初祖”的子孙对他无限敬仰和怀念。

        轩辕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广韵》书中说张姓本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罗网,世掌其职,后因姓焉”。《世本》也说是“挥作弓”。黄帝之时,人们对桑麻有了种植,丝麻坚韧柔软的纤维为制造弓弦和罗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聪明的挥公开始用丝麻参杂一起,提高柔性和牢度制成弓弦,设计成弓箭。又将麻纰撕开,搓成线后再仔细地串挂成结,制成罗网(五)用罗网上山可以围捕野兽,下水可以网鱼,《易经·系辞传》所谓“以畋以渔”是对罗网广泛运用的赞赏。

      《国语·晋语四》中说:“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姞、偎、儇、依是也”。这十二姓没有张姓,为此唐代的林宝在写《元和姓纂》时不得不把挥公说成是黄帝的孙子:“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这主要是没有把《国语》中所说“其得姓者”的'得姓’二字理解清楚。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在四一年完成的《简明中国通史》中说:“黄帝子有二十五人,有十四人分别出嫁于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姞、儇、依十二族,其子孙便为十二姓,故说'同姓者二人而已’”。事实上黄帝二十五个儿子有十四个去了十二个外族做了女婿,得了女方的姓。“黄帝子二十五宗”有十四个儿子得了外族的姓,还有十一宗是黄帝亲自“赐姓”,正是《风俗通》所说:“张、王、李、赵黄帝赐姓也”。毫无疑问第五子挥公是黄帝赐姓的一位。还必须明确指出黄帝之时没有文字,特别这个时期正是由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的过度阶段,婚姻制度很是复杂,女到男方,男到女方。都是合理的。在这种背景下说是黄帝具体地将姓“赐”给儿子,难免有些牵强附会。我们应这样来考察理解:由于挥公发明制造的弓箭和罗网,在战争和渔猎中发挥巨大作用,必须大力研发,推广使用。于是,黄帝就派第五子挥领导弓箭、罗网的研制工作,这个研制机构,逐步成了一个氏族集团,这个氏族集团就以自己发明制造的弓和网设计了图案为标志,这标志就是一些书上说的氏族图腾。吕振羽先生在《中国简明通史》中还说“图腾不仅是氏族群体的姓氏标志,有着社会制度的内容而且有着原始的宗教崇拜内容”。《元和姓纂》中所说:“始制弓夭,主祀弧星”也是同一种意思。由挥公发明的弓箭和罗网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使他的后人世代传说,崇拜备至。又过了数百年,科学的发展转向对金属的开发,挥公的后人也繁衍成众,有很多人不再搞弓箭和罗网制造工作,但是以弓和网的标志图腾确定下来。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到了产生文字时代,弓和网的标志图案象形的确立为“张”字,这个氏族就是《广韵》中所说“后因姓焉”。一切材料表明张姓是轩辕黄帝的嫡嗣后裔,

        星转斗移,寒来暑往,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过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周天子松散的政治体制,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开放。儒、墨、名、法等各自成为流派,提出各自的政治、哲学观点,著书立说,互相辩论,阐述各自对人类发展的认识。一时缤纷璀璨,明星满天。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百家争鸣”。就在这个时期,黄河中下游的晋国没能及时制定新的策略应对当时的局面,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于周安王五十六年(公元前三七六年)被自己的三位公卿所瓜分,建立了韩、魏、赵三国。韩国以翟阳为首都(六),纵横千里,统辖现在河南大部,西与强秦接壤,边界互相交错(七),是秦国向东开拓的首要战场。故此,韩国时常面临秦国的威胁和利诱。如何决择,使韩王和他的政治家们呕心沥血。自韩哀侯四十五年后,第四个韩王韩昭王,就起用张姓大族的张开地为相国。开地公分析研究了当时各家治国学说,确立了务农养兵为宗旨的方略。以须战即战,须和即和的灵活外交手段应付当时的局势。开地公为人谦和,知人善任,博采众长,广收人才,为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得失。公元前三二四年有“本于黄老而主刑名的”曾“著书两篇,号曰申子”的申不害投奔到相府门下,申不害出身贫贱(八),开地公不以贵贱论人,二人相谈之下,对申不害非常赏识,特向韩昭王推荐,自己让出相位使申不害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华,并使自己所著理论得以实践和修订,也使韩国得到稳定。可惜申不害“为韩相十五年”(九),于公元前三一0年去世。开地公只得又一次出任韩相国。公元前三0八年,秦派大将甘茂向韩国大举进攻,韩国失去重镇宜阳。开地公身为相国,奔走呼号对外安抚,对内调和,又操持了十三年因病去世。开地公自公元前三三二年为韩相国,经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位韩王,计四十年(内含申不害十五年)可谓鞠躬尽瘁,一代人杰。韩釐王继位后,起用开地公年青的儿子张平公为相国,张平公“内修政教,外应诸侯”,继承父业,不改父之道,兢兢业业治理韩国。这个时期是最复杂,最敏感的时期。当时“合纵”是六国生存的纽带,经范睢、张仪为说客,“鼓腮摇舌,行反间之计”,“合纵”名存实亡。秦国又制定“远交近攻”的策略,对韩国很是不利。张平公稳定国内局势,提高国力,以静制动,使秦再没敢作较大侵略行动,韩国又得到很长时间的安定。张平公在韩悼王二十三年去世,历经釐王、悼惠王,为相四十五年(公元前二四九年)。晚年得子,留下两个儿子,长子张良,年不及十岁。

       开地公、张平公父子为韩国做了八十多年相国,为五个韩王出谋定策,励精图治,外敌强秦,表现了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目光,他们的胆识和气魄为后人所赞扬。这也是家谱中所说“五世相韩”的经过。(开地公、平公两段引号内皆引自《史记》)。

       张良字子房,出生在冠盖如云,车马似流的相府门第。真是锦窗绣户之族,钟鸣鼎食之家。虽父去世,仍然生活在富贵充裕的环境里。因年纪小没能在韩国做官。但他没有纨绔之气,而不畏辛苦,跋涉数百里“学礼淮阳”。“礼”在儒家思想中义意相当广泛,包括政府体制及政治制度和“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尊师”的具体规范(十)。看来良公在淮阳投奔的是一位儒学大师,在这位大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儒家规定的诗、书、礼、乐、射、御六艺之课程,特别在社会政治理论'礼'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只提到“学礼淮阳”。良公在淮阳读书期间,秦始皇赢政广纳人才,从谏如流,秦国内聚集很多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们终日研究消灭六国计划,制定了“远交近攻,先易后难,中间突破,后扫两翼”策略,给六国带来灭顶之灾,(十)。公元前二三0年秦派内史腾向韩大举进攻,韩国失败,韩王安手捧图册、印玺投降,至此秦灭韩于五国之先。良公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回家乡,变卖家产,组织家中壮丁三百余人,准备对秦开展武装斗争,由于力量悬殊太大,时常处于被动,环境非常恶劣,弟弟因病不幸去世,无法举行仪式安葬。良公审时度势,解散队伍,设想用重金雇剌客行剌秦王。后来到东海君家中,(十一),遇到一位虎背熊腰的大力士,二人非常投缘,结为生死之交。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二一八年),秦始皇要去芝罘(音俘,现烟台市)刻石为自己歌功颂德。良公得知,与这位大力士作了周密安排,携一柄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锥,埋伏在秦始皇必经之地博浪沙草泽中。(今河南原阳)(十三)..秦始皇的随行队伍浩浩荡荡而来,大力士挺身而出,奔向秦始皇坐辇,猛力将大铁锥向这位暴君投去。可惜只打中副车。秦始皇大惊之后大怒,诏令捕捉剌客,在全国大搜十日,杀人无数,到处鸡犬不宁(十四)。良公改名换姓逃到下邳(现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邳城有一条河,是当时交通枢纽,行人很多。良公为了探听消息,掌握时局,常来桥上散步。有一天,碰上一位奇异的老人,鞋子掉落在桥下。要良公检上来,又要给他穿上。良公按老人的意思做了。以后又考验了良公几次,送给良公一部周朝初年太公望编的兵书。《史记》的这段故事曾被多次改写,广为流传,还译成各种文字传播国外,良公尊老敬老的美德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      很多书配有插图,可谓图文并茂,但是,图上良公大都是弱冠少年或潇洒青年。作为文学艺术对青少年产生强烈地教育意义是正确的。我们沿流寻源,考证先祖轶事,要以准确的事实为依据,不能人云亦云,信口开河,否则有不敬之嫌。《史记》提供了确切的时间:良公父张平公在韩悼王二十三年(公元前二四九年)去世,后二十年韩国灭亡(公元前二三0年)。秦王二十九年(公元前二一八年)良公在博浪沙锥剌秦始皇这又是十二年,就在这年在下邳圯桥遇赠兵书的“老父”,已是张平公去世三十二年,这时良公已近四十岁,将到不惑之年了。(从各种迹象看,此年良公最高三十八岁,最少三十七岁,如三十八岁即为后半年生人。篇幅所限,不再引证。)

       《史记》所说“圯上”,《史记集解》引徐广:“圯,桥也,东楚谓之圯,音怡”。此桥唐代还在,唐天宝年间李白来此写下著名诗篇《经下邳怀张子房》是其明证。历来一些书说赠兵书的“老父”是神、是仙、是鬼,各有见解,认识不一(十五)。苏东坡在《留侯论》中说是“隐君子者”(十六),观点非常正确。这位老父很可能是先秦某国带兵将军,与秦战败埋名隐居下来,悉心钻研青年时代所学的《太公兵法》,参考自己失败原因和对秦王朝的军事及政治认识,重新注解了这部《太公兵法》。老父年事已高,不能驰骋疆场以雪昔日之耻,只有托付于人。经多日对良公观察,认为“孺子可教”,将书赠给良公。大概这位将军仍在通缉之中,不能暴露真实姓名,当然,也有为良公安全着想的苦心。所以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无法将直名载入史册,给小说家留下神话的空间。

        良公得《太公兵法》后,终日研究,融会贯通,颇具心得,为后来“佐汉诛秦”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军事理论基础。又过了十年,公元前二0九年七月,安徽九百多“苦秦久也”戍边农民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于大泽乡首先举起反秦的大旗。良公也召集百多名壮士起义。他听说景驹在留城代理楚王(十七)良公本想与其会合,在途中遇到称为沛公的刘邦。刘邦请良公为厩将,负责兵马事宜。良公时常拿出《太公兵法》讲给刘邦听,刘邦称赞不已,并运用兵书的策略结合实际战斗,常取得一些胜利。但别人看这部兵书,都弄不清是怎么回事,更谈不上应用了。由于同刘邦这种观点上的一致和相互理解,从此良公同刘邦合兵一处,共反暴秦。良公教刘邦尽量扩大同盟,减少自己的敌人。到公元前二0七年,由于良公的协助,刘邦军已声势浩大,成为一支重要的反秦力量。这时,刘邦带兵西进攻打咸阳,一路在南阳、武关、蓝田等几处重要战场上,良公出谋划策,布置得当,打得秦军弃甲曳兵(十九)。公元前二0六年,刘邦率兵咸阳,本想住进华丽的皇宫,良公力劝“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驻扎霸上(二十)。良公又协助制定“约法三章”,废除秦暴政,使三秦百姓得到安定(二十一)。公元前二0八年,项羽“破釜沉舟”带楚军北上,在涿鹿与秦军九战九捷,挺军西行,得知刘邦已占领咸阳,便轻装前进,不几日兵临咸阳东门戏下鸿门。此时项羽拥兵四十万,实力雄厚。刘邦只有十万兵力,不敢与之抗衡,只得表面服从。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相羽称之为亚父的谋臣范增,认为将来“夺项王天下”的主要对手是刘邦,必须趁此除之。于是命令项庄以舞剑为名剌杀刘邦。宴会出现刀光剑影杀气腾腾的局面。良公极力活动,解救刘邦于危难之中,使刘邦安全返回自己军中。良公留在鸿门进行外交性的善后工作(二十二)。经良公全力争取,项羽同意刘邦为汉王,明确了巴州、蜀州、汉中及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秦地区归刘邦管辖。公元前二0六年四月各路诸侯离开戏下回到自己管辖地区,项羽也领兵东归,定都彭城(徐州),自称为西楚霸王(二十三)。暂时的休战使刘邦得到喘息,又采取良公“广结诸侯”的策略,壮大军事实力。萧何也抓紧计征各地赋税,贮备粮食及其他军用物质(二十四)。一年多时间,刘邦已能调动五六十万兵马。公元前二0五年,刘邦利用项羽弑杀义帝的错误行为,纠合诸侯之兵兴师伐楚,楚汉之争正式拉开序幕。

        两年多的楚汉对峙,由于各路诸侯为保存自己的实力,在战场上只是表面应付,使刘邦的汉军时常处于不利的险境,刘邦的父母妻子也被项羽掠去。刘邦向良公求计:“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良公提出:“君王能与共分天下……则楚易败也!”于是,刘邦在下达命令的同时明确了各诸侯、将军在战争胜利后所得到利益及战后权利分配方案。故此,公元二0三年,刘邦顺利的完成英布在南,彭越在西,韩信在东,刘邦主力自任正面对楚首都彭城四面包围的计划。各军为了自身利益,浴血奋战,节节推进,本年旧历十二月,汉军最后将包围圈缩小到垓下。(安徽灵壁东南)。良公吹箫教汉军唱楚歌。楚军听到家乡的歌曲,想起父母妻子,无心恋战,纷纷逃走,瓦解了军心。项羽听到“四面皆楚歌”,以为自己的士兵都投降了汉军。在这种兵尽粮绝的情况下,突围渡淮河,到达今安徽省原和县乌江岸四溃山,自刎而死。一代英雄末路走到尽头,自此刘邦便统一天下。

        公元前二0二年四月,刘邦在山东曹县西北与定陶县交界之处的“汜水之阳”正式即位为皇帝(有说是河南汜水)。后又迁到洛阳,第一次大封功臣二十余人。汉高祖要良公在齐国自己选择三万户的城池作为封邑,良公推辞不受,但为了纪念与刘邦去留城途中初次相会,要求“封留足也!”汉高祖刘邦便“封张良为留侯”,世人皆称之为汉留侯。汉高祖刘邦部下文官武将多是东方人,都想定洛阳为首都。良公认为洛阳土地脊薄,物产不丰,非用武之地。关西泾渭平原,沃野千里,物产庶富,又有渭河、黄河为运输,如是诸侯兵变,顺流而下,转运甲兵、粮草非常方便。长安“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最好的首都所在之地。刘邦听其言“即日起驾,西都关中”。良公到咸阳后,称病在家,一年多杜门不出,据说还练习“辟谷”和“导引”两种气功。放弃人间的荣华富贵,跟随自称为神仙的赤松子云游四海。宋代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写到此处时非常感慨地认为:自古及今,未有超出规律而长久永远存在的人。象子房这样明辨达理,肯定知道神仙是虚妄谝人的说法。这都是追求功名而成名以后,了解到做大臣的难处。为了远离是非的权利之争,寄托神仙,是明哲保身的一方法而已(二十六)。当然,良公这样人物想远离是非之地并不容易,后来吕后逼迫良公出主意,稳定了太子刘盈的地位,又成为太子的名誉老师“行少傅事”。公元前一九五年,汉刘邦病逝,太子刘盈继承皇位为汉惠帝。吕后和汉惠帝虽然对良公很信任,但他处处小心,仍以练“辟谷” (不吃饭)、“导引”(不活动)二种气功为由,闭门不出,谢绝官场。但吕后时常亲自来劝良公进食,解决朝廷内外事务。不得而已,良公辞别朝廷,到他的封地留城居住。免去君臣猜忌,才随心所欲的生活了四五年。良公于汉惠帝六年夏,公元前一八九年去世。同黄石一起葬于留城较高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微山岛上(二十七)。与殷帝乙长子微子墓相陛为邻。汉惠帝下诏谥为“太傅留文成侯”。良公有二子,一名不疑,一名辟强,不疑继承封号,晚年赋闲留城,辟强官至侍中。我族为长支不疑公后人。

良公为汉家开国建业,功绩巨大,被史学一致誉为有“王佐之才”。汉高祖刘邦在洛阳一次宴会上向群臣明确表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良公不愧是历史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外交家。在政治上他修订了原来“为报韩仇”思想,主张统一。坚决反对郦食其“建六国后以树党”的建议。向刘邦提出分封后不能做到的八条弊端(二十八)。后来史学家称为“八难”,经常引用评价汉初政治体制问题。良公有很深的“无为而治”思想,所以主张统一而不统死,是历史上很进步的政治家。

                挥公到张良80世世系——张氏名人始祖到张良80世世系

第1行 第一世    挥公:生一子 昧公   (挥公:字天禄号玉爵  昧公:字文钦 尹城派)

第2行 第二世    昧公:生二子 台骀公 允格公  (台骀公  字广望)

第3行 第三世    台骀公:生五子  伊源公 (伊源公 名颜 其他四子为其它姓氏)

第4行 第四世    伊源公:生四子  谟公 侯公 简竹公 突美公 (侯公 字康意)

第5行 第五世    谟公:生二子 纪公 义公

第6行 第五世    侯公:生三子 若公 敬和公 立芳公(立芳公 字元桃)

第7行 第五世    简竹公:生二子 正公 果公(果公是张果老 八仙之一)

第8行 第五世    突美公:德公 威公 实公

第9行 第六世    纪公:生一子 芳公

第10行 第六世   义公:生一子 仿公

第11行 第六世   若公:生二子 圣公 道公

第12行 第六世   敬和公:生二子 泰公 升公

第13行 第六世   立芳公:生二子 乾公 坤公(坤公 字师)

第14行 第六世   正公:生一子 青公

第15行 第六世   威公:生一子 绍公

第16行 第七世   坤公:生一子 敦吾公(敦吾公 字明秦)

第17行 第七世   芳公:生一子 相公

第18行 第七世   圣公:生一子 远大公 中华公

第19行 第七世   道公:生一子 平公

第20行 第七世   泰公:生二子 福公 禄公

第21行 第七世   升公:生三子 先公 贵公 义公

第22行 第七世   乾公:生三子 政公 齐公 广公

第23行 第七世   青公:生一子 元公

第24行 第七世   绍公:生一子 伯明公

第25行 第八世   敦吾公:生一子 郊公(郊公 字试奇)

第26行 第八世   相公:生一子 依公

第27行 第八世   远大公:生一子 英公

第28行 第八世   中华公:生一子 雄公

第29行 第八世   福公:生一子 项公

第30行 第八世   先公:生一子 坚公(坚公 字刺渴)

第31行 第八世   义公:生一子 单公(单公 字子郭 是为灶神)

第32行 第八世   广公:生一子 有公

第33行 第八世   元公:生一子 乐公 育公

第34行 第八世   伯明公:生三子 有伦公 有球公 有从公

第35行 第九世   郊公:生二子 重熙公 作元公(重熙公 字宓夷)

第36行 第九世   依公:生二子 希公 的公

第37行 第九世   有公:生一子 颜公

第38行 第九世   乐公:生一子 世兴公

第39行 第九世   有伦公:生一子 方公

第40行 第十世   重熙公:生三子 吴光公 仲疑公 叔启公(吴光公 字孟考)

第41行 第十世   世兴公:生一子 彭祖公

第42行 第十世   方公:生一子 考公

第43行 第十一世   吴光公:生一子 天杰公(天杰公 字槐居)

第44行 第十一世   彭祖公:生一子 乾公

第45行 第十一世   考公:生一子 厥旦公

第46行 第十二世   天杰公:生二子 钦若公 选公(钦若公 字相正 选公 字国能)

第47行 第十二世   厥旦公:生一子 存公

第48行 第十三世   钦若公:生五子 桃公 榆公 胜公 发公 韦公(分别字 嘉学 嘉奇 嘉腾 嘉发 嘉伟)

第49行 第十三世   存公:生一子 珍公

第50行 第十四世   榆公:生二子 临公 卧公(临公 字明契 卧公 字升逢)

第51行 第十四世   桃公:生一子 师公

第52行 第十四世   珍公:生一子 古公

第53行 第十五世   临公:生一子 宜公

第54行 第十五世   师公:生一子 宣公

第55行 第十五世   古公:生三子 刘公 成公 来公(还有一个版本是刘公 处公 来公)

第56行 第十六世   宜公:生三子 申公 阳公 志学公(申公 字志生 阳公 字志恒)

第57行 第十六世   宣公:生二子 骘公 隐公

第58行 第十六世   刘公:生一子 寿公

第59行 第十六世   来公:生一子 厚公

第60行 第十七世   阳公:生一子 安公(安公 字世男)

第61行 第十七世   骘公:生二子 秉公 宓公

第62行 第十七世   寿公:生一子 戊公

第63行 第十七世   厚公:生一子 成公

第64行 第十八世   安公:生一子 考公(考公 字仲权)

第65行 第十八世   宓公:生一子 孝公

第66行 第十八世   成公:生一子 纬公

第67行 第十九世   考公:生两子 承公 伟纯公(承公 字济时)

第68行 第十九世   孝公:生两子 丞公 永公

第69行 第十九世   纬公:生一子 点公

第70行 第二十世   承公:生一子 喾公(喾公 字质明)

第71行 第二十世   丞公:生一子 黄公

第72行 第二十世   永公:生一子 伯彦公

第73行 第二十世   点公:生一子 遐公

第74行 第二十一世  喾公:生三子 龙(珑)公 琦(嵩)公 珍(康)公(琦公 字孔武)

第75行 第二十一世  黄公:生一子 琮公

第76行 第二十一世  伯彦公:生一子 道绍公

第77行 第二十一世  遐公:生一子 裔公

第78行 第二十二世  琦公:生二子 契公 希公(希公 字立从 步龙)

第79行 第二十二世  琮公:生二子 琴公 奕公

第80行 第二十二世  道绍公:生二子 桓公 忌公

第81行 第二十二世  龙公:生一子 纲公

第82行 第二十二世  珍公:生一子 饬公

第83行 第二十二世  裔公:生一子 就公

第84行 第二十三世 希公:生三子 志恒公 志生公 志学公(志恒公 讳燧)

第85行 第二十三世  琴公:生一子 赞公

第86行 第二十三世  桓公:生一子 表公(表公 字长史)

第87行 第二十三世  纲公:生一子 奇之公

第88行 第二十三世  饬公:生一子 赞公

第89行 第二十三世  就公:生一子 岐公

第90行 第二十四世  燧公:生一子 泰公(泰公 字世南)

第91行 第二十四世  奇之公:生一子 流淑公

第92行 第二十四世  赞公(饬公子):生一子 奏公

第93行 第二十四世  岐公:生二子 茂公 盛公

第94行 第二十五世  泰公:生二子 仲叔公(还公) 仲奏公

第95行 第二十五世  流淑公:生一子 庆公

第96行 第二十五世  奏公:生二子 迈公 遵公

第97行 第二十五世  茂公:生一子 基公

第98行 第二十五世  盛公:生一子 协之公

第99行 第二十六世  还公:生二子 纯公 经公(济公)(纯公 字中山)

第100行 第二十六世  庆公:生一子 仲文公

第101行 第二十六世  迈公:生二子 伦公 经公

第102行 第二十六世  遵公:生一子 丝公

第103行 第二十六世  基公:生一子 蕃公

第104行 第二十六世  协之公:生一子 蘩缨公

第105行 第二十七世  纯公:生一子 质公(质公 字步龙)

第106行 第二十七世  仲文公:生一子 逸公

第107行 第二十七世  伦公:生一子 文公

第108行 第二十七世  经公(迈公子):生一子 穆公

第109行 第二十七世  蕃公:生一子 适公

第110行 第二十七世  蘩缨公:生一子 敌公

第111行 第二十八世  质公:生二子 厢公 康公(康公 字孙伦)

第112行 第二十八世  逸公:生一子 敷公

第113行 第二十八世  文公:生一子 伯先公

第114行 第二十八世  适公:生一子 戈鲁公

第115行 第二十八世  敌公:生三子 远公 近公 过公

第116行 第二十九世  康公:生一子 启公(启公 字丁盛)

第117行 第二十九世  伯先公:生一子 龙翔公

第118行 第二十九世  戈鲁公:生一子 环仁公

第119行 第二十九世  近公:生一子 中公

第120行 第三十世    启公:生一子 立公(立公 字子吕)

第121行 第三十世    龙翔公:生二子 广公 旦公

第122行 第三十世    环仁公:生一子 庄公

第123行 第三十世    中公:生一子 妙公

第124行 第三十一世  立公:生一子 瑰公(瑰公 字先克)

第125行 第三十一世  广公:生二子 汝昆公

第126行 第三十一世  旦公:生一子 玟公

第127行 第三十一世  庄公:生一子 万特公

第128行 第三十一世  妙公:生一子 续公

第129行 第三十二世  瑰公:生二子 秩公 佐例公(秩公 字引和)

第130行 第三十二世  汝昆公:生一子 时英公

第131行 第三十二世  玟公:生一子 和公

第132行 第三十二世  万特公:生一子 奇公

第133行 第三十二世  续公:生一子 松公

第134行 第三十三世  秩公:生三子 成丁公 生圉公 庭(庖)公(庭(庖)公 字振壬)

第135行 第三十三世  时英公:生一子 琏公

第136行 第三十三世  和公:生二子 庚公 雍公

第137行 第三十三世  奇公:生一子 伯衍公

第138行 第三十四世  庭(庖)公:生一子 颢(灏)公(颢(灏)公 字明熙 瑞昌)

第139行 第三十四世  琏公:生一子 嚣之公

第140行 第三十四世  雍公:生一子 显公(显公 字丕烈)

第141行 第三十四世  伯衍公:生一子 读宏公

第142行 第三十五世  颢(灏)公:生三子 珠公 珍公 玉公(珠公 字善明)

第143行 第三十五世  嚣之公:生一子 迪宗公

第144行 第三十五世  显公:生一子 沐公

第145行 第三十五世  读宏公:生二子 嵩公 琛公

第146行 第三十六世  珠公:生二子 逊攸公 勉公(勉公 字逊作 书康)

第147行 第三十六世  迪宗公:生一子 琳玉公

第148行 第三十六世  沐公:生一子 逊公

第149行 第三十六世  琛公:生一子 隆公

第150行 第三十七世  勉公:生一子 都公(都公 字元和)

第151行 第三十七世  琳玉公:生一子 绮公

第152行 第三十七世  逊公:生一子 郢公

第153行 第三十七世  隆公:生一子 申公

第154行 第三十八世  都公:生一子 助公(助公 字归生)

第155行 第三十八世  绮公:生一子 熙公

第156行 第三十八世  郢公:生一子 取公

第157行 第三十九世  助公:生二子 须公 顺天公(须公 字顺乙)

第158行 第三十九世  熙公:生一子 同人公

第159行 第三十九世  取公:生一子 顺公

第160行 第四十世    须公:生一子 圆公(圆公 字虞南)

第161行 第四十世    同人公:生一子 良父公

第162行 第四十世    顺公:生一子 圉公

第163行 第四十一世  圆公:生二子 萧公 光峻公(萧公 字器之)

第164行 第四十一世  良父公:生一子 致静公

第165行 第四十一世  圉公:生一子 肃公

第166行 第四十二世  萧公:生一子 昶公(昶公 字成良)

第167行 第四十二世  致静公:生一子 景福公

第168行 第四十二世  肃公:生一子 永公

第169行 第四十三世  昶公:生一子 浚公 启衍公(浚公 字受丁 号禹川)

第170行 第四十三世  景福公:生一子 襄公

第171行 第四十三世  永公:生一子 流公

第172行 第四十四世  浚公:生一子 惠公(惠公 字少壬)

第173行 第四十四世  襄公:生一子 明公

第174行 第四十五世  惠公:生一子 谊公(谊公 字承厚)

第175行 第四十五世  明公:生一子 分辅公

第176行 第四十六世  谊公:生二子 稳公 贤公(稳公 字季甲)

第177行 第四十六世  分辅公:生一子 仁贵公

第178行 第四十七世  稳公:生二子 元公 威公(元公 字光猷)

第179行 第四十八世 元公:生二子 政公 奎公(政公 字郁正 仲交 攸成)

第180行 第四十九世  政公:生一子 炳公(炳公 字卿能)

第181行 第四十九世  奎公:生四子 卫公 炳公 仇公 平公(???)

第182行 第五十世    炳公:生二子 华辰公 拱辰公(辰公 字拱辰 名斗 振公 字华辰)

第183行 第五十一世  拱辰公:生一子 本太公(本太公 字太照)

第184行 第五十一世  华辰公:生一子 服义公

第185行 第五十二世  本太公:生三子 燥公 灼公 焰公(灼公 字子鲜)

第186行 第五十三世  灼公:生一子 兖公(兖公 字史锡)

第187行 第五十三世  燥公:生一子 六公

第188行 第五十四世  兖公:生二子 麟公 伟公(麟公 字仁瑞)

第189行 第五十五世  麟公:生一子 宏公(宏公 字广泰)

第190行 第五十六世  宏公:生二子 道公 坤公(道公 字无忌)

第191行 第五十七世  道公:生二子 允思公 仲公(仲公 字忠嗣 号广明 仲甫 鲁国派)

第192行 第五十八世  仲公:生二子 逸公 象公(众公)(逸公 字然名 象公 字樊阳)

第193行 第五十九世  逸公:生一子 伯谦公(伯谦公 名成)

第194行 第五十九世  象公:生二子 叔谦公 季谦公(秀公 字叔谦)

第195行 第六十世    伯谦公:生一子 信明公(信明公 字左吉)

第196行 第六十世    叔谦公:生一子 卓公(卓公 字卓茂)

第197行 第六十世    季谦公:生一子 罩公

第198行 第六十一世  信明公:生二子 实公 贵公(实公 字诚厚)

第199行 第六十一世  卓公:生一子 宪公(宪公 字世成)

第200行 第六十二世  实公:生一子 禹臣公(禹臣公 字洪颂)

第201行 第六十二世  宪公:生三子 守善公 佐吉公 凌公(凌公 字敬凌)

第202行 第六十三世  禹臣公:生一子 元奴公(元奴公 字义方)

第203行 第六十三世  凌公:生二子 义公 行正公(生三子 ⒈汝郊公 汝郜公 汝乐公⒉训方公 汝郜公 行正公)(义公 字训方 元奴公 字义方)

第204行 第六十四世  元奴公:生一子 熙公(熙公 字正先)

第205行 第六十四世  义公:生一子 徵公(徵公 字定先)

第206行 第六十五世  熙公:生一子 元淑公

第207行 第六十五世  徵公:生一子 凝公(凝公 字万成)

第208行 第六十六世  元淑公:生一子 奉义公(奉义公 曲沃派)

第209行 第六十六世  凝公:生二子 伯公 侯公(伯公 字正司 佐侯公 字仪昭)

第210行 第六十七世  侯公:生三子 老公 仲承公 叔傅公(老公 字孟 号伯原)

第211行 第六十七世  伯公:生一子 孝公

第212行 第六十八世  老公:生二子 君臣公 君巫公(君臣公 字善勋 君巫公 字善巫)

第213行 第六十九世  君臣公:生一子 趯公(趯公 字阜成 号渊石)

第214行 第七十世    趯公:生三子 骼公 髓公 体公(骼公 字子僖)

第215行 第七十一世  骼公:生三子 进明公 德明公 卓望公(进明公 字柳朔 德明公 字正朔 卓望公 字望朔)

第216行 第七十一世  髓公:生一子 傅公

第217行 第七十一世  体公:生二子 匄公 英公

第218行 第七十二世  进明公:生二子 孟谈公 孟晁公(孟谈公 字国师 廪延派 孟晁公 字琬采)

第219行 第七十二世  卓望公:生一子 幸公

第220行 第七十二世  傅公:生一子 亘公

第221行 第七十二世  匄公:生一子 誉公

第222行 第七十三世  孟谈公:生三子 汝郊公 汝郜公 汝乐公

第223行 第七十三世  孟晁公:生一子 僎公(僎公 字殿邦)

第224行 第七十三世  亘公:生一子 阜公

第225行 第七十三世  誉公:生一子 奉义公

第226行 第七十四世  汝郊公:生一子 权公

第227行 第七十四世  僎公:生一子 去疾公(去疾公 名房)

第228行 第七十四世  汝乐公:生一子 仍公

第229行 第七十四世  阜公:生一子 介公

第230行 第七十四世  奉义公:生一子 高陵公

第231行 第七十五世  去疾公:生一子 策公(策公 字义行)

第232行 第七十五世  权公:生一子 铭公

第233行 第七十五世  介公:生一子 鲂公

第234行 第七十五世  高陵公:生一子 宣武公

第235行 第七十六世  策公:生一子 寿公(寿公 字如山)

第236行 第七十六世  铭公:生一子 丑公

第237行 第七十六世  鲂公:生一子 寿公

第238行 第七十六世  宣武公:生三子 仪公 儒公 谴公(仪公 字有容)

第239行 第七十七世  寿公:生三子 殿元公 开地公 有衡公(开地公 字正明)(寿公 策公子)

第240行 第七十七世  丑公:生一子 千公

第241行 第七十七世  仪公:生一子 封章公

第242行 第七十七世  儒公:生一子 策公

第243行 第七十七世  谴公:生一子 干公

第244行 第七十八世  开地公:生两子 平公 黡公(平公 字天佑 号友量 黡公 字天佐)

第245行第七十八世  千公:生一子 仁公

第246行第七十八世  封章公:生二子 伯辽公苍公

第247行第七十八世  干公:生一子 唐公(唐公 字子卿)

第248行第七十九世  平公:生三子 胜公 良公元公(醇公)(良公 字子房 仁寿 陈留派)

第249行第七十九世  黡公:生二子 晏公 说公(晏公 字子博)

第250行第七十九世  仁公:生二子 鄉公 负公

第251行第七十九世  伯辽公:生一子 耳公

第252行第七十九世  苍公:生二子 康公 奉公

得253行第七十九世  唐公:生三子 越公 买将公相如公

[if !vml][endif]第254行第八十世    良公:生二子 不疑公辟彊公(不疑公 字让智  辟彊公字让义)

第255行第八十世    胜公:生一子 常公

第256行第八十世    晏公:生三子 释之公仲公 瞻师公

第257行第八十世    说公:生二子 欧公奴公

第258行第八十世    鄉公:生一子 武公

第259行第八十世    负公:生一子 仲公

第260行第八十世    耳公:生一子 敷公

第261行第八十世    康公:生一子 类公

第262行第八十世    奉公:生二子 尚公昭公

第263行第八十世    越公:生一子 买公生公 骞公(骞公 字子文)

第264行第八十世    相如公:生一子 殷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