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萍文艺·以文话郁征文赛】郁与鬱两个姓氏的融和

 百年yesuo 2020-04-08
郁氏文化



郁与鬱两个姓氏的融和

 

【题语】郁姓是多源流、多民族、多地区的一个姓氏,资料显示其来源有十多种之说。其中有三件悬案:“郁”、“蔚郁”及“郁姓”和“有氏”的关系,世人纠缠不清,争论不断。与“郁氏的总始祖是谁?”一样,成为郁氏来源的公案之一。今发表《郁与两个姓氏的融和》短文,是作者之一见,希望引起学者们的讨论,但不许攻击个人。至于“蔚郁”及“郁姓”和“有氏”的系,期盼各位赐稿,参与《2019青萍文艺*以文话郁征文大赛》。

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郁志发

1.概  述

在当今社会生活、社交关系等活动中,“郁”和“鬱”已经被视为一姓,互不分彼此。但在古代,两姓的史书记载、姓氏源流、氏族典故、宗祠对联等宗族文化却有所不同。“郁”和“鬱”两字虽然在《百家姓》中同音,但一个是简体字,另一个却是繁体字,郁姓属于黎阳郡,鬱属于太原郡。郁列居《百家姓》第181位,而鬱列居《百家姓》第284位。

2.郁鬱两姓氏的史料不同记载

2.1《汉语大字典》[四川、湖北辞书出版社(缩印本1992年12月版)]记载

2.1.1第1567页:郁(yù),姓。《广韵·屋韵》:“郁,姓,鲁相有郁贡。”《通志·氏略五》:“郁姓,望出鲁国。《国语》云:‘鲁相郁贡。’子孙因居之,今吴中有此姓。”

2.1.2第360页:鬱[郁](yù),姓。《广韵·物韵》:“鬱,姓,出《姓苑》。”《万姓统谱·勿韵》:“鬱,太原宫音,与蔚姓通。明鬱让,山东人,正德中任颖川卫知事。”

2.2《汉语大词典》[上海大辞典出版社(1997年4月版)]记载

2.2.1第6174页郁(yù)姓。明代有郁新。见《明史》本传。

2.2.2第1924页鬱(yù)姓。古仙人有鬱林。见《文选·宋玉<高唐赋>》

2.3宋王应麟《玉海·姓氏急就篇·卷上》[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12月版影印本)]记载

2.3.1芬郁涂丹芳泽脂

其有注云:“郁氏,鲁相郁贡之后,唐郁浑《应百篇举》。”

2.3.2瓠豆蒯蒉蔚鬱刍

其有注云:“鬱氏,见《姓苑》。”

2.4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五·入声》[中华书局(1987年1月版影印本)]记载

2.4.1郁氏 望出鲁国。《国语》云,鲁相郁贡,子孙因居之,今吴中有此姓。又望出黎阳,宋郁藻、郁澄,登科,皆浙人。

2.4.2鬱氏,见《姓苑》。

3.郁鬱两姓氏的不同源流

3.1“郁”作为姓氏,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春秋时鲁国有郁贡,宋代有郁继善,清代有郁松年。

3.1.1来源

3.1.1.1古有郁国,其后以国为姓;

3.1.1.2历史上西域有郁立国(疑在今新疆奇台县南一带),国人有以郁为姓名;

3.1.1.3历史上有郁夷县(西汉置,治所在今陕西宝鸡县西千河与渭河会合处)、郁秩县(西汉置,治所即今山东平度县、郁郅县(西汉置,治所即今甘肃庆阳县),有以地名为姓者;

3.1.1.4春秋时鲁相郁贡的后代。

3.2“鬱”姓,人数稀少,上古时期有鬰华,晋代有鬰粥,明代有鬰让。

3.2.1来源

3.2.1.1相传大禹的老师是鬱华,为“鬱”姓之始;

3.2.1.2相传为上古仙人鬱林之后。

3.2.1.3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鬰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3.2.1.4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鬰林,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史书记载:楚伐鬰林(今广西桂林),迁其民于郢(今湖北江陵),其后有以原居地名称为姓氏者。据史籍《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鬰林郡,故秦桂林郡,属尉佗。又水名,<山海经>载:鬰水出象郡。”鬰林郡,在秦朝时期称桂林郡,到了汉朝时期改称“鬰林郡”。鬰林郡的住民,主要是古代百越民族,在大汉王朝强盛之势下,有人以郡望为汉化姓氏者,称鬰林氏,后简为鬰氏,再简笔为郁氏。

3.2.1.5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郑国公子翩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苑》中记载:“鬰氏出太原,与蔚姓通。”该支鬰氏是由蔚氏改字而来,源出蔚邑(今山西平遥、灵丘一带),是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公元前827~前784年),郑国公子翩被封于蔚邑,史称蔚翩。在公子翩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蔚氏,由于“蔚”字作地名古读yue,成为姓氏后逐渐改读yù,后有部分族人改以同音字称鬰氏。后又由于“鬰”字又与“郁”字同义,是“郁”字的古体字,因此后来多改称郁氏。 

4.郁鬱两姓氏的氏族典故及其宗祠的不同对联

4.1郁氏祠堂四字对联

4.1.1佚名撰郁姓宗祠通用联之一

书香门第

宰相世家

上联典指明代湖广副使用权郁文博,上海人。景泰进士。致仕归后,居万卷楼,丹铅校核不去手,尝校刊陶九成《说郛》一百二十卷。下联典指春秋时郁贡,世为鲁相,其后姓郁,郁贡为郁姓始祖之一。

4.1.2佚名撰郁姓宗祠通用联之二

明廷计吏

宋代名医

上联典指明代临淮人郁新,字敦本,洪武年间官户部度支主事,官至户部尚书。长于综理,精于计算,所作规划,都很完备。下联典指宋代人郁继善,医术精深,为一时所重。

4.2鬱氏祠堂四字对联

4.2.1佚名撰鬱姓宗祠通用联之一

作师贤圣

望出太原

上联典指相传鬱华为夏禹之师。下联典指鬱姓的望族居太原郡。

4.2.1佚名撰鬱姓宗祠通用联之二

颍川绩著,

高阳名传。

上联典指鬱让,在明朝正德年间任颖川卫知事。下联典指鬱昭敏。

5.一己之见

5.1随着历史的演化,文字出现了简化和同化,作为姓氏文字也不能例外。现在“郁”、“鬱”两字同音,已被简化同化成“郁”。

   5.2郁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与其他姓氏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郁姓,是郁氏族人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标记,这种标记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相衍了数千年之久,是极为活跃的音符。让郁氏族人了解到郁氏宗族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过的辉煌、荣耀和磨难、耻辱以及优良家风,将激励着开江郁氏人与时奋进,为自己的氏族、民族增光添彩。

6.附录全国郁〔鬱〕人口及分布情况

6.1分布图:详见下图

6.2历史分布概述

北宋时期,郁姓人数很少,主要分布在浙江地区,列居《百家姓》第181位;鬱姓人数极少,主要分布在山西太原地区,列居《百家姓》第284位。明朝时期,鬱开始简化成郁,郁姓人口大约有5万2千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九十位以后,浙江为郁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郁姓人口的48%。1987年,郁姓全国人口约46.6万,占全国人口的0.031%,数量排名第243位,主要分布在浙江、河北、上海、江苏等省市,上述4省市郁姓约占全国汉族郁姓人口85%。2019年,郁姓全国人口约49万,数量排名第227位。

6.3目前郁氏居住地情况汇总

6.3.1华北地区

北京:朝阳区、通州区、丰台区。天津:天津市、宁河县。河北:石家庄市、邢台市南宫市、清河县、唐山市玉田县、迁安市。山西:武乡县、清徐县、高平市、榆社县、太谷县。内蒙古:乌海市。

6.3.2东北地区

辽宁:葫芦岛市。吉林:长春市。黑龙江:大庆市、尚志市。

6.3.3华东地区

上海:嘉定区。江苏:南京市溧水县、宿迁市沭阳县、无锡市、盐城市建湖县、常州市、常熟市、海门市、泰州市姜堰市、南通市启东县、海安市、镇江市、丹徒市、新沂市、扬州市、江阴市、张家港市、滨海县、徐州市、连云港市、徐州市邳州市,宿迁市泗洪县、淮安市,浙江:杭州市萧山区、宁波市鄞州区、镇海区、嘉兴市、湖州市德清县、金华市、舟山市定海县、绍兴市、慈溪市胜山镇。江西:吉安市安福县、余干县、萍乡市、莲花县。安徽:合肥市、无为县、涡阳县、六安市、蒙城县、凤阳县、肥东县、利辛县、阜阳市、蚌埠市、天长市。福建:莆田市。山东:临沂市河东区、枣庄市台儿庄区、临沂市郯城县、菏泽市郓城县、日照市、莒南县、青岛市。

6.3.4中南地区

河南:周口市扶沟县。湖北:武汉市黄陂区、随州市、黄冈市浠水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黄冈市英山县、襄阳市谷城县、黄冈市蕲春县、黄石市、鄂州市。湖南:长沙市鸡公嘴、益阳市沅江市、南县,常德市临澧县、株洲市攸县、怀化市、永州市零陵区、冷水滩区、张家界市永定区,桑植县、吉首自治州(市)永顺县。广东:湛江市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广西:南丹县、大新县、钦州市、凌云县、融水县、罗城县、天峨县、河池市宜州区。海南:琼海市龙湾港。

6.3.5西南地区

重庆:彭水县、垫江县、万州区。四川:宜宾市、江安县,达州市达县、渠县、开江县,绵阳市,巴中市巴州区、恩阳区,广元市苍溪县。贵州:铜仁市、务川县、独山县、平塘县。云南:曲靖市罗平县、广南县。西藏:日喀则市。

6.3.6西北地区

陕西:安康市,咸阳市武功县。甘肃:兰州市,庆阳市。宁夏:青铜峡市。

6.3.7港澳台

台湾:台北

6.3.8海外

亚洲: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日本,韩国,朝鲜。欧洲:英国,法国,德国,丹麦。北美洲:美国。南美洲:巴西。

大洋洲:澳大利亚。


作者简介

郁令,男,1978年生于四川省开江县永兴镇,永兴镇中心小学校教师,《开江郁氏宗谱》主编、主要负责人。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