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氏文化】清廉名人系列故事

 百年yesuo 2020-04-08
郁氏文化


反腐倡廉名人系列故事

序文:古代名人廉政训言

匡天龙

碑训。包拯素有“包青天”的美誉,他在家中立下一块石碑,刻上《诫廉家训》:“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诗训。清代陕西参议耿鸣世的夫人徐氏,曾给任浙江金都御史的儿子耿庭柏写了一首诗:“家内平安报尔知,旧园岁入有余资。丝毫不用南中物,好做清官答圣时。”

联训。明初名臣杨士奇的儿子仗着父亲是朝廷大官,横行霸道,家乡父老纷纷进京上告。杨士奇写信严厉训斥儿子,并附上一联:“不畏官司千张纸,只怕乡民三寸刀。”

言训。田稷子任齐国宰相时,一次将受贿所得送给母亲。其母严厉地训斥:“作为官吏,高洁清白,不要不义之财;忠诚老实,不搞欺诈之事;光明磊落,不存非分之想。你这不义之财,我岂能要它。”田稷子听后,当即退还了受贿之财。

令训。曹操十分重才,对儿子要求甚严,特地颁布了《诸儿令》:“儿子们在年幼时,我虽都喜爱,但长大了能成才的,我才用他。”

遗著训。唐太宗李世民认真总结了历史上各朝的治国经验,作《帝范》十二篇给太子李治,并对李治说:“修身之法、治国之道都在这本书里,我死时不再作其他遗言了。”

刺字训。在北宋灭亡前夕,赵构曾以“天下兵马大元帅”名义招募军队,岳飞在母亲的支持下应征入伍。岳母为了坚定儿子抗战决心,在岳飞脊背正中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砚铭训。宋代大文豪苏轼在他的长子苏迈赴任时,送给苏迈一方砚,并亲手刻上砚铭:“以此讲道常若渴,以此发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

遗书训。清朝书画家郑板桥严格要求儿子,临终时他给儿子写下遗书:“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随笔1】北斗星让我们走出沙漠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深处有一片美丽的绿洲,在那里居住的土著居民几千年从未走出过这片沙漠。他们尝试过无数次,但就是走不出去。有一次,一位英国的冒险家来到了这片绿洲,他只用了三天时间就从外面走了进来。为了解土著人出不去的原因,他让土著人牵上骆驼,带上粮食,寻找走出沙漠的路,他跟在后面观察。结果土著人在沙漠中走了15天也没有找到出去的路,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这位冒险家明白了,土著人之所以走不出去是因为他们一走进沙漠就失去了方向,所以就在原地打转。他告诉土著人,让他们每天晚上朝着北斗星的方向前进,永远也不要偏离北斗那七颗星星。结果三天以后,土著人就走出了沙漠。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时候是像土著人一样在人生的沙漠里原地绕圈子。我们很少去定位自己生命的高度与强度,很少去无怨无悔地为了生命中的某个理想而奋斗,很少去理解在奋斗中所遇到的艰难困苦只是走出人生沙漠的必要考验。当我们失败时,很少认真地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责任归于天,归于命,归于别人。我们陷于太多的习惯思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生命绕着圈子自然地转却永远没有闪光,永远找不到生命的北斗星,更不用说像北斗星一样为别人指明方向了。追求幸福和快乐是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但人类经常在追求幸福和快乐的过程中迷失自己。有人以放纵来寻求快乐,有人把幸福寄托于死后的解脱,但我们却活在今生今世。

因此,幸福和快乐的真正源泉是如何过好每一个今天。今天的生命质量和明天息息相关,因为每一个明天都会变成今天,无数个明天组成了我们的未来,无数个今天组成了我们的幸福以及有关幸福的一切过程。动物快乐在自然的天地中,人类快乐在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中,快乐在此时此刻一点一滴的努力中。没有未来,人便陷入万劫不复。没有今天,人便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但不管是今天还是未来,我们都要依靠生命的北斗星来指引我们的灵魂,使我们能够迅速地走出人生中如沙漠般的困境。


【随笔2】小孙子匡北京帮我戒烟

我的小孙子匡北京考上了一中。全家人都为他的成长和进步高兴。但他也有个不好的习惯,爱吃洋快餐和烧烤。一家人对他苦口婆心,软硬兼施,然而收效甚微。

一天在餐桌上,奶奶对他说:“要多吃蔬菜,对身体有好处。油炸食品的油脂多,身体会越吃越胖。”小孙子匡北京小脑瓜一歪反驳道:“电视上还说吸烟对身体有害,为啥爷爷每天还在吸烟?”看着她奶奶无语,我脱口而出:“那爷爷戒烟,你别挑食了,能做到吗?”小孙子匡北京不假思索说:“您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儿子儿媳说:“这是个好主意。我们做裁判,看你们爷俩谁不失信于人。”

饭后,老伴私下对我说:“大话已经说出去了,你能做到吗?我劝你大半辈子了,也没看见你把烟戒掉。”老伴这么一说,我真有点后悔了。可当爷爷的岂能说话不算数?从此,我和小孙子匡北京互相约束、互相监督,谁也不好意思食言。各自都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过程,慢慢地竟然都改掉了坏毛病。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深深体会到教育孩子必须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

我退休后,我喜欢将生活中所见所闻、人生感悟写成稿件。稿件见报后,我们爷孙俩一起分享快乐。耳濡目染之下,我的小孙子匡北京对写作也逐渐产生了兴趣,我因势利导教他写写东西,我写的稿件则都是由我的小孙子匡北京用电子邮箱帮我发送。他经常用电脑帮我查找资料,纠正错别字,还教了我很多电脑知识和网络语言。我和我的小孙子匡北京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我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天伦之乐。

作者说明:

1、初稿写成于我们的家乡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洪湖岸边洪湖镇汴河街道匡家祠堂村

2、稿成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河江南离骚湖湖畔屈子屈原吟诗阁说诗楼天问斋金火学校


作者简介:

匡天龙,男,湖北省监利县人。居广州。自由媒体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