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SBA项目4个月全DIY申请经历分享(面试篇)#均已录

 fsffjwfkw 2020-04-09
大家久等啦!!!DIY申请BA硕士项目经历的(吐血)整理来了哦!!!
楼主一共从GRE考试、择校、简历整理、文书撰写、推荐信、面试这几个角度,已按类别分了多篇整理完毕。想要围观其他角度的小伙伴们欢迎访问这个汇总的贴子《MSBA项目4个月全DIY申请经历分享(吐血整理)》,拉到文末按需自取~


到了面试的阶段,申请的大部分工作我们已经差不多做完了,可以稍微放轻松给自己喘口气了!!
不过,对于最后一环的面试,我们依然不能掉以轻心;虽然说接到面试意味着你已经从大部分申请者中脱颖而出,但糟糕的面试表现无疑也会惨遭拒信。因此,作为“last but not least”的面试环节,我们还是要上点心的哦。

在楼主申请的学校里,一共遇到了两种形式的面试:
其一,是在提交申请前,在Kira Interview的网站上,通过录制上传的方式完成的无人面试;
其二,则是常规的面试,也即提交申请后,学校挑选出背景和条件都比较符合的学生,发面试邀请函,请学生自行选择最方便的时段,预留面试时间。

不同的面试形式,准备方式也会是不一样的。接下来的正文楼主就将围绕这两种面试悉数准备和面试的经历。






  • Kira Interview


      院校:WUSTL MSBA,JHU BARM

      面试形式:线上录制上传,学校招生处于审核申请材料时一并查看;直接根据结果发通知(录取/拒信),不会再进行人工面试。
      面试题目:JHU BARM 两个口语题,30s准备+60s陈述
                      WUSTL MSBA 6道口语+1道写作,口语30s准备+45s陈述,写作5min
      面经:
      JHU当时我录面试的时候已经比较晚了,因此没有看什么题库,直接在那个Kira的网站上练了几次就直接录了。楼主当时遇到的题目是:1)有没有过因自己的原因影响整个团队的经历?你的收获是什么? 2)如果要将你的一个产品推荐到其他区域/国家,你会怎么推荐?(据说就是面经里的这题:Imagine you could introduce a product unique to your part of the worldto another culture. What product would you choose and what culture would youintroduce it to and why)
      WUSTL的kira面试因截止日晚于楼主申jhu那一轮的ddl,就吸取了经验,在录之前上chasedream查了一波题库,自己整理了一下提前做了准备(楼主整理的题库附在下面)。当时我碰到的题目已经在我整理的题库里加粗highlight出来了,以供参考。
      注意事项:
      不得不说,广大申请的小伙伴们还是很赞的,面试结束以后都会将自己碰到的面试题分享在CD上,甚至整理了题库,为其他申请的小伙伴提供了准备的材料。有需要的小伙伴们可以直接在CD上搜索kira,就会出来很多相关的帖子,不乏那些整理的非常完整的,出于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我这边就不直接放上了,有需要的自行去找哦。
      不过,准备Kira面试的时候一定不要滥用,适度做准备,毕竟现实情况是每道题都只有半分钟的准备时间,理论上你的表现若是完美无缺就很有提前准备的痕迹。所以准备的时候还是放点水比较好,用题库做准备一方面应该也是你自己反问自己申请的初衷是什么,自己过去有什么做得好和不够好需要改进的,以及自己的一些待人接物处事的方式;另一方面毕竟看过一遍题库,正式录制的时候遇到题目不会慌,心态就会好很多,不至于因为紧张而表达失误,白白浪费了本来就很短的表现时间。你不需要表现得无可挑剔,只要能确保自己能心平气和的表达自己,其实就已经够了。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Kira面试因是无人面试而且全部是录制的形式的,你在正式录制之前,不管是不是有看过题库准备过,还是要利用好网站上的练习。在练习的时候,你要看一下录制的结果,自己的语速、语音、音量是不是和自己想象中的一样,若有不足及时改进;网络是否足够流畅,录制的画面是否流畅。要确保你的电脑硬件以及网速软件都符合要求,再进行正式录制,别因为录制效果坑了自己。另外,在录制的时候虽然你是对着镜头讲话不要太生硬呆板,应当还是要有和人交流的那种眼神和肢体语言以及语音语调的变化,这样招生老师在看你的面试视频的时候一定会有更好的印象。


  • 真人面试


      楼主申请的学校中除了JHU和WUSTL以外,其他都是先提交了申请以后,学校有兴趣对你进一步了解的才会发面试邀请过来。真人面试楼主面过HULT,NYU,Cornell和UR一共四所,其中NYU面试的时候因为了解到项目中的国际生以中国学生为主,而且该项目主要是面对海本攻读硕士而毕业后想回国到上海发展的同学,感觉和楼主的未来发展路线不太契合,就直接和面试官说我不来了,不用给我发offer了hh。另外,收到哥大BA面试通知的时候我已经交了Cornell MBA这边的deposit决定去了,想着就不浪费各自的时间,直接cancel掉面试机会了。

      Anyway,就面试过的四所学校,我将着重讲一下HULT、NYU和UR的经历(Cornell的之前已经单独做过一个面经了,而且也不是MSBA的专业申请范畴,在这边就不再罗列,有兴趣的可以戳这个帖子Cornell Tech MBA面经~#已录取瞅瞅)。
      
      先来说说HULT。这是一个很奇特的商学院,没有综合的大学,单单一家商学院,申请的时间和周期都比正常的学校来得早来得短,楼主当时因对BA的申请一无所知,就当是先演练一遍走过一边场子涨涨经验值,就申请了这个商学院的BA。结果不仅给了我奖学金,还录了双学位,第二学位也全奖。但实在是碍于没有综合排名的魔咒,想着之后万一回国可能会有一些些阻碍,就抗住了诱惑最终没去。关于具体面试时问到的题目我就不说了,毕竟估计大家都不太会去申;但是这所学校在面试前给到的关于如何面试的一些建议,楼主觉得还是很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的。
      许多同学面试的时候都遇到过因为紧张而语无伦次的情况,或者是准备不充分被问到了意料之外的问题,或者是知道可以讲什么,但不知从何说起。那最好的一个缓解方式就是提前给自己的回答预设好逻辑和结构。虽然面试的时候每个问题你的回答一共只有那么几分钟的时间,但严密而清晰的逻辑化的阐述不仅方便你流畅的回答问题,也能让面试官轻松get到你的中心主旨。这里有一个PAR format的面试问题回答格式,每个字母代表: P=problem/situation/issue; A=action (what did you do?); R=result,也就是说,你的回答应当从问题出发,阐释你的行动,最后描述行动带来的结果(以及你的反思)。比如面试中经常问道的“你在工作、学习中遇到过的困难以及你是如何克服的?”,采用PAR模式就能很快的将你的事例清楚的表达出来,也可以避免你讲到某个细节讲high了然后跑题的窘况。
      
      我第二个面的是NYU,是直接去上海纽约大学的楼里参加的面试。面试时间也是半个小时,一开始见面的时候面试官还夸赞了一波我的背景(我虽然一脸懵,还是客气的表示感谢。。)聊下来发现主要还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问题展开面试的(时间有些久远了,个别可能记忆不太准确,不过中心思想还是可以确保无误的):
      (1)为什么想要学Data Analytics?为什么是现在?主要是想了解你的出发点,确保你是真心想学而不是随大流申请。
      (2)你今后的职业发展规划是什么样的?楼主因为背景一直在跳转,所以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也顺便解释了一下当时调换方向时的想法。这里感觉是想考察你是否言行统一,是否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以及你的申请是否是为你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所服务的。和第一题其实是相互补充的一个关系。
      (3)你对大数据/数据分析的理解,以及其未来发展的展望?这个感觉像是考察你自己对于这一领域的理解,以及你想通过这个专业的学习收获到哪些知识和能力。
      (4)为什么选NYU?NYU吸引你的点是什么?这一题与第三题也是互相补充的关系,理论上就是给你放“彩虹屁”的机会hh,但不建议进行太官方的、客观的赞美,最好从一些比较个人的角度出发,说说学校吸引你的气质在哪里。NYU的这个项目由于是给学生毕业后在中国上海发展的,所以比较注重Asia和China的focus,也会要求有国际化的视野,可能是它与其他项目不太一样的地方。针对这样的问题,最好的就是重点强调他们项目与众不同的地方,以及这个地方对你来说的独特意义在于什么。较高的commitment是让学校比较安心的一点。
      面试官问的问题就先讲到这里,一般八九不离十就这么几个题,最多会根据你的背景的特点针对他们有疑惑的地方,询问你以期找到答案。面试官的提问结束后,会给你五分钟的时间让你提问,这个部分非常非常重要!!!千万不要一脸,我没有问题……你提问其实也是展示你对这个项目的好奇心和关注点。楼主当时聊到一半已经和面试官委婉地点破了自己的规划方向和项目的定位有些出入,之后轮到我提问的时候我就啥都问了一些,了解了一些这个项目的设置。
      (1)项目97%左右的国际生中,绝大多数都是美本的国人,结束硕士项目以后,就是留在上海,从事浦东这边金融圈相关行业的。上海纽约大学的位置就是在浦东这边,所以对于项目过程中的实习期而言是得天独厚的位置。
      (2)项目第一学期在美国纽约开始,之后就回到上海纽约大学学习。在美国纽约的时候比较多的是参观一些公司和企业,由纽大的校友组织,不过最终还是回到上海发展,美国那边的人脉networking不是非常重要;社团方面也是美国那边纽大本部会多一些,上海这边也有自己的社团,但和美国那边是不相通的。
      (3)虽然学校要求申请人有过编程和数据分析相关的经验,但是课程设置上,还是会根据入学的学生水平的实际情况,分配不同程度的编程、数据分析课程。比如说,对于没有学过python课程的同学而言,也是有python入门级别的课程的,授课的老师还是CS的教授,可以教更高难度的课程,只是入门级的课程会讲的比较简单一些,易于吸收;对于有比较充分python编程经验的同学,则有适合他们的高级课程。也就是说,课程设置还是比较人性化的,可以根据你的水平酌情选课(不过楼主觉得还是大家都一样的要求会好一点,毕竟难度较低的课程虽然学起来没那么费力,真的毕业以后要用到的时候,仅仅入门级的储备还是远远不够的,除非你找到的岗位对这方面没有非常高的硬性要求)。
      感觉NYU面试跑了一圈就是去了解了一下人家的项目hh,还有就是为了满足学过微积分的prerequisite,申请的同时补修了一门微积分。虽然好像其他申请的学校大多也没有硬性的prerequisite要求,但是想着学了总比没学多一个技能点,也是有好处的吧。楼主最近也用新学的微积分知识给美国新冠累计确诊数量做了模型的预测,好让自己理性的面对疫情态势,不至于因对未知的恐惧而产生无畏的恐慌,感觉还是蛮感激申请NYU带来的收获的~


      UR是我第三个面试的学校,是线上真人面试。当时十二月中旬交了申请以后,大约两个礼拜不到的时间就来面试通知,预约安排选时间面试了(当时正好是元旦期间,我在沈阳跨年,以为美国那边应该也都放假没人营业了,没想到还是这么快就安排了。招生老师真正是辛苦了)。
      我约了1月3日的,然后我的面试官就邮件了我zoom的会议链接。看了一下邮件的署名,发现是在读的学长,顺便上领英去围观了一波(我这人有个坏习惯,面试前想大概了解一下面试官的背景,所以一般就去LinkedIn上去搜索,好心里有个底)。看了一下好像是个印度的小哥哥,quant背景的。
     面试当天我们准时开始,我这边是晚上,对面那边是白天8点的样子。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寒暄了几句,问问他是不是在学校,blah blah(和学长面试果然轻松一些,压力感小很多啊)。然后进入正题,这位印度小哥哥问了很多问题,不过实在是没接触过印度口音,当时有些不知所措,很多问题都是抓取关键词大概猜出来他想问些啥lol...除了上面NYU问过的类似的问题,UR的面试官另外问了如下几个问题:
      (1)你在过去工作经历中遇到过的挫折是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2)有没有最后结果还是不太好的经历,就是你没有处理好问题的例子?你的收获又是什么?
      (3)你的strength优点是什么?你的weakness缺点又是什么,打算如何改进?
      (4)我看到你辞了职申请项目,那在接下来直到开学的几个月里,你是如何安排的?
      (5)你有什么想要我给你highlight出来的点?
      (6)你对自己今后职业规划是什么?有没有plan B?
      (7)如果没被我们学校录取,你会怎么办?(又是一个看commitment的问题,感觉这是必问题)
      这几个问题看下来合着就是想看看你短板的地方,不接受任何自我夸赞和自我满足hh。最后一个问题是比较personal的,楼主是临时决定申请然后辞职开始准备的,也就是说直到开学有一段gap的时间,早料到会有面试官来问,就解释了一下之后几个月里学数学、学驾照、学编程、陪家人的打算。就记得当时那个印度小哥哥一脸,“哇感觉任务还是挺重的”,还有“嗯嗯是要好好陪陪家人,家人很重要”,感觉貌似对我的回答还是比较满意的吧。
      顺便一提,我发现我的面试官基本上我每回答一个问题,就会疯狂做笔记,要是没有得到问题想要的答案,还会再追问你。因此,我估计UR的面试似乎是请这些前辈来向我们提问,然后做记录,之后给到招生办那边统一整理审核的;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他会问我,有什么特别需要他帮我想招生办强调的。也就是说,面试官本人没有自由裁量权,但是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依旧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人家不把你的亮点记下来怎么办咯)。            不过,遇到校友面试有一点好,就是你的面试官对项目有着自己的体验,了解也比较多,所以你在面试最后的提问环节可以问各种你想知道的关于这个专业的问题,只要是你关心的,基本上都能问清楚。可惜的是,我当时光是前面面试的问题就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主要是我真的太话痨了。。),最后轮到我提问的时候只有2分钟的时间了,就只能草草问了一个问题了事,不太敢占用人家太多时间。。如果有小伙伴面试问题回答完以后还有大把时间的,千万要抓紧机会多问问哦!毕竟等学校要你了以后,就是你选学校了,问清楚了至少能确保你不会做出令自己后悔的选择。




整个申请季随着面试这一环节的告一段落,也算是差不多结束了。之后就是漫长且煎熬的等待结果的时候了。这里楼主有一个小技巧给到大家,以便在等待的时候不至于太过焦虑,有个心理准备。
一般学校官网都会给到我们每一轮申请ddl对应的面试通知(如有)ddl,以及录取通知ddl。还记得我在择校篇讲到的将各个申请的学校文件夹按照ddl排序的小技巧么?等到你全部提交完毕以后,你就可以根据面试通知和录取通知ddl再进行排序,已经面试的你把文件夹命名以下排到前面,没有收到面试通知的学校直接标注他们的录取通知ddl在文件夹名称最后做参考。这样你就对还有哪些学校没来面试通知心里有数了,越临近录取通知发放的ddl,若是你依旧没收到面试通知,那基本就是被wl或者拒了。
切忌,在等通知期间胡思乱想。尽人事听天命,只要你在申请过程中已经尽力,接下来就交给学校看缘分了,你再着急也没有用。放平心态就好。这里又有一个小诀窍,可能有些同学也发现了,就是尽可能申请ddl时间较临近的轮次——比如有些学校的r3和有些学校的r1很接近——这样安排的好处就是,一来,你的面试通知以及录取/拒信通知会大多在相近的时间段来;二来,你可以尽可能缩短战线,不会碰到某个学校的offer都来了,另一个学校才刚刚提交申请;三来,在你选择最终去那所学校的时候,结果都已经出来,你可以赶在交deposit之前决定好到底去哪所,而不是交了deposit之后,才等来更好的选择,白白浪费了一笔定金。


最后的最后,楼主想简单讲一下自己整个申请过程的感受。虽然只有短短四个月,又要准备GRE和TOEFL考试,又要准备各种申请材料,还要补学数学以满足申请的prerequisite,但这样一个高度压缩的经历让楼主成长了很多,感觉就好像是为自己做了一个项目。说实话,在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真的很少有机会可以这样对自己的过去进行recap,反省自己过去每个时间节点做的决定。这也是为什么楼主反复强调,申请一定要自己来,这种感受和体验,以及对自己的了解,是任何人都无法代理的。申请只是一个起点,等你决定好最后去哪所学校深造,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如果你在起跑线的时候,就过度依赖外在的保护和协助,那你就会像学游泳时一直依赖救生圈的孩子那样,无法学会游泳。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的那片天,那汪海,在最适合你的那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