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成长的寓言

 春风百草香 2020-04-09


                       一个成长的寓言

          ——读《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

匆匆读完赫尔曼·黑塞的小说《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一头雾水,说实话没看懂。那就按没看懂的感觉来说好了。小说题目是《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作者到底要写辛克莱,还是德米安呢?这篇小说是作者40岁左右写下的,获得新作家方达内奖,第一次使用“埃米尔·辛克莱”的笔名,属作者中期作品。很显然小说不是写实的,而是在探讨哲学。作品中充满了心灵分裂的苦恼和迷茫、彷徨的气息。

        从辛克莱的成长经历及他与德米安的关系来概括小说情节,大致如下。  

   先是描写辛克莱10岁时被弗兰茨·克罗默威胁的事情,以及他对“两个世界”的思考。并在此时辛克莱认识了德米安,德米安告诉他关于“该隐的印记”的独特想法,以及辛克莱家门口的鸟的纹章,测心术。辛克莱上了中学后与德米安分开,开始变得孤寂,并逐渐走向堕落。在遇到一位被他称作“贝雅特里斯”的女孩后,辛克莱开始重新有了触动。他描绘了一幅关于这个女孩的画像,画像里的人既像是他自己,又像德米安。

    辛克莱还将想象中纹章上鸟的画像寄给了德米安,对方寄给他一张纸条:“鸟从蛋里挣脱出来。蛋即世界。谁要想出生,就必须摧毁一个世界。鸟飞向上帝。上帝叫阿卜拉克萨斯。”后来辛克莱遇到音乐家皮斯托琉斯,并且向他学习阿卜拉克萨斯。期间他遇到一位叫克瑙尔的同学。与皮斯托琉斯的一次谈话中,他明白为何皮斯讲的东西都太过古老。他把皮斯叫做“引路人”。

假期里,辛克莱开始寻找德米安,并知道了德米安的母亲:艾娃夫人。他开始疯狂寻找夏娃太太,并在偶然中再次遇到德米安,由此开始拜访德米安一家。辛克莱尝试全神贯注地想念夏娃,结果将德米安召唤过来,德米安告诉他要打仗了,新的东西开始了。战争后,克莱尔参军受伤,他看到德米安对他说话,德米安告诉他:如果你以后呼呼我,我不会再这样飞快地骑一匹马或者乘火车来。那时你必须倾听你内心的声音,然后你就会发现我就在你的内心。……”

小说中描写了两个世界,光明世界和阴暗世界。人物分为两类:弗兰茨·克罗默、贝克、克瑙尔在克莱尔的生活中扮演着黑暗世界的角色,让他跌入心灵的沼泽,陷入绝望的境地;德米安、贝雅特里斯、皮斯托琉斯、艾娃夫人,这些人感觉很虚幻、时不时还出现灵魂出窍的场面(很困惑的地方),辛克莱既依靠他们,又不了解他们,与他们的相处像做梦一样。但共同点是让他保持孤独,孤独意味着思考和反省,保持面对自己的勇气和自尊,远离庸人的道路。

除了以上人物,就是辛克莱的家庭,父母姊妹。家庭的设置就像一个遥远的背景,辛克莱遇到难以跨越的障碍之后不去向他们求助,不论父亲母亲都不能走进他的内心,不足以让他有安全感。这个也是不能理解的。

小说的第三节写道辛克莱和德米安在教堂上坚信礼课程,两个人进行更深层次的心灵对话,不知道为什么标题取为“强盗”?

作者通过辛克莱或者光明世界的人们时时说出一些哲理的话:“如果一个人让另一个人害怕,原因就是害怕的人承认了前者的权利”;“在世上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只要付诸生活的思想才有价值”;“聪明话没有任何价值,只能让人远离自己的内心,而远离自己是一种罪过,人必须向乌龟一样能完全蜷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便是最老实的人,一生也至少有一次违逆虔诚和感恩美德的经历。每个人都会迈出这一步,和父亲老师分道扬镳,每个人都能尝一尝孤独的滋味”。

最喜欢小说中这段话:我常常幻想未来的景象,梦想自己可能会成为的角色,或许是诗人、预言者、画家等等。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写诗、预言或作画,任何人生存的意义都不应是这些。这些只是旁枝末节。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与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新的境界在我心中冉冉升起,森然,神圣,我曾无数次有模糊的预感,甚至还曾将其以语言道出,但直到此刻,我才真正体会了它的意思。我是自然的尝试,是自然向未知世界迈进的一次尝试,或许它会打开新境界,或许会一无所成,然而,让这一尝试从远古的深渊中诞生,让我的心感受到它的意志,并将其转换为我的意志,这就是我的天职!

小说更多呈现的是一种意识流,是辛克莱的成长寓言,是作者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对心灵的拷问。


把小说的序附在这里,也许能稍稍理解作者复杂的所思所想。有看过本书的朋友们,欢迎指点一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