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际顶刊《Nature》在线发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最新成果!

 睁眼看教育 2020-04-09

4月8日,Nature杂志官网更新了本周发布的研究文章,在线发表了18篇文章,其中三篇文章第一作者为中国大陆研究人员。

按照第一作者单位来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篇,华中农业大学一篇,浙江大学一篇。

本次来看一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第一发文单位本次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

4月8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团队的研究文章名为“Layered nanocomposites by shear-flow-induced alignment of nanosheets”。

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的赵创奇博士、张鹏超博士和周嘉嘉副教授,三人为并列第一作者。

研究论文的通讯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刘明杰教授。这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刘明杰教授课题组在超强材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此外参与者还有中科院院士,北航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江雷、中科院王书涛等合作者。

论文主要内容(以下部分来自北航报道)

生物材料,例如骨骼,牙齿,贝壳等,其内部的高度有序结构及其连接的有机物基底共同作用,使这些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强度、模量及断裂韧性。科学家们做出了很多尝试去模仿这些自然界中的精巧构造来进行层状结构材料的仿生制备

然而,目前方法存在的一些缺陷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一方面,无法实现具有长程取向结构复合材料的大规模制备。另一方面,对于多组分纳米材料增强体系,无法避免在制备过程中纳米材料团聚的问题,因而会降低所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质。因此,连续大规模制备超强层状结构纳米复合材料仍然是该领域的挑战之一。

为解决上述难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刘明杰教授课题组提出了基于极稀反应溶液的液体超铺展制备策略。该研究发展了一种基于液体超铺展制备层状结构复合膜制备的新方法,解决了层状结构复合材料无法大面积连续制备的难题。并提出了无机纳米限域空间内高分子链的运动受限是导致复合材料超高力学性能的科学机理。该工作为仿生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