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书经典【7】

 建华1968 2020-04-09

蘇洵.《心術》

《心術》

   蘇洵(1009~1066年),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其文以雄健、犀利、流暢著稱,與其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均爲唐宋古文“八大家”中人物。著有《嘉 集》。
   本文是《權書》(蘇洵的一組策論,共十篇)中的一篇,逐節論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尙義、養士、智愚、料敵、審勢、出奇、守備等八个方面,而以治心(即將帥的思想與軍事素養)爲核心,所以標題叫“心術”。其中包含著一些樸素的辯證法觀點,但也有諸如“懷其欲而不盡”、“士欲愚”之類的封建權術。全篇段落分明,井井有條。

【原文】

  爲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爲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旣戰養其氣,旣勝養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遊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爲,所以養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
  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故雖並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鄧艾縋兵於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尺箠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注釋】

  治心:指鍛煉培養軍事上的膽略、意志和喫苦的精神等。
  麋:鹿類的一種。
  左:附近。
  瞬:眨眼。
  制:掌握
  上:通“尙”,崇尙。
  怒:激發
  烽燧:即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信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燃火叫“燧”。
  斥堠:古代用來瞭望敵情的土堡,這裏指放哨、瞭望。
  犒:犒賞,舊指用酒食或財物慰勞將士。
  優遊:閑暇自得的樣子。
  挫:挫折,這裏指打了敗仗。
  厲:激勵。並天下:兼並天下。
  黃帝:傳説中我國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相傳曾在戰爭中多次取勝,打敗了炎帝、蚩尤,成爲部落聯盟的領袖。
  殆:通“怠”,懈怠。
  智:有智慧。
  嚴:有威嚴。
  欲:應該。
  委:委屈。
  鄧艾縋兵於蜀中:鄧艾,三國時魏國的將領,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他率兵從一條艱險的山路進攻蜀漢,山高谷深,士兵都用繩子繫著放下山去,鄧艾自己也用氊布裹著身體,滑下山去。縋,繫在繩子上放下去。
  劉禪:三國時蜀後主,小名阿斗,劉備之子,公元223年至263年在位。
  侮:輕視、輕侮。
  嘗:試探,檢驗。
  節:節制。
  沮:沮喪。
  辱:玷污。
  技:本領。
  支:經得起,對付得了。
  校:較量。
  角:角斗。
  抗:高,引申爲突出地。
  暴:顯露。卻:退。
  狎:輕忽。
  墮:落。
  蜥蜴:一種爬行動物,形似壁虎,俗稱“四腳蛇”。
  袒裼:脫衣露體。
  烏獲:戰國時秦國的大力士,相傳能力舉千鈞。
  冠胄衣甲:戴著頭盔,穿著鎧甲。胄,盔。冠、衣,都用作動詞。
  據兵:靠著兵器。
  以形固:指利用各種有利形勢來鞏固自己。以,凭借,利用。形,各種有利的形式和條件。固,鞏固。

【譯文】

  作爲將領的原則,應當首先修養心性。必須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邊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後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對付敵人。
  軍事崇尙正義。如果不合乎正義,即使有利可圖也不要行動。並非一動就有危害,而是因爲後來將有不能應付的事情發生。只有正義能够激憤士氣,用正義激憤士氣,就可以投入一切戰斗。
  作戰的措施大致是:當戰爭尙未發生的時候,要積蓄財力;當戰爭即將發生的時候,要培養戰斗力;當戰爭已經打起來的時候,要培養士氣;當戰爭已經取得勝利的時候,就要修養心性。小心謹愼地設置報警的烽火,嚴格認眞地在邊境巡邏放哨,使農民無所顧忌,安心耕種,這就是積蓄財力的做法。用豐盛的酒食等物慰勞戰士,讓他們悠閑自在,養精蓄鋭,這就是培養戰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勝利,要使戰士感到更加緊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讓戰士得到更大的激勵,這就是培養士氣的做法。使用戰士要注意不讓他們完全實現自己的欲望,這就是修養心性的做法。所以戰士們常常積蓄著怒氣,心中懷有欲望卻不能完全實現。怒氣沒有消除干凈就有餘勇可賈,欲望沒有完全實現就將繼續追求,所以即使吞並了天下,戰士也不厭惡打仗。這就是黃帝的軍隊經歷了七十次戰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養心性,戰士們打了一次勝仗後就不能繼續作戰了。
  將領要聰明而嚴厲,戰士要愚昧。聰明就不可預測,嚴厲就不可冒犯,所以戰士們都把自身完全交出來聽從命令,怎麽能不愚昧呢?惟其戰士愚昧,然後才能跟他們一道舍生忘死。
  大凡出動軍隊,要了解敵方的君主,了解敵方的將領,然後能够出兵於危險的地方。魏將鄧艾率兵伐蜀漢,從陰平小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裏,用繩子拴著士兵從山上墜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漢後主劉禪昏庸無能,那麽百萬大軍也可以坐而捆綁擒獲。鄧艾本來就對劉禪輕慢,所以才出兵於危險之地。因此,古代的良將,能用大軍去試探敵人的強弱、虛實,同時也用敵人的反應來衡量自己,這樣就可以決定行動方針了。
  作爲主將的原則是:明白道理然後可以出兵,了解形勢然後可以增兵,懂得節制然後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會屈服,了解形勢就不會喪氣,懂得節制就不會困窘。見了小利益不動心,遇上小禍難不回避。小利益、小禍難不値得辱沒我的本領,然後才能够應付大利益、大禍難。只有善於培養本領又自愛的人,才無敵於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靜可以控制百動。
  軍隊自有長處和短處,無論敵我都如此。請問:我方的長處,我拏出來運用,敵人卻不與我較量;我方的短處,我隱蔽起來,敵人卻竭力與我對抗,怎麽辦呢?回答道:我方的短處,我故意顯露出來,使敵人心生疑慮而退卻;我方的長處,我暗中隱蔽起來,使敵人輕慢而陷人圈套。這就是靈活運用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的方法。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戰士們沒有什麽顧忌但有所依靠。戰士們沒有什麽顧忌,就知道犧牲了也不値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於一定失敗。手握一尺長的鞭子,面對著猛虎,敢於奮力呐喊而揮鞭打擊;空著手遇上了蜥蜴,也會嚇得面容變色連連後退,這是人之常情。懂得這个道理,就可以帶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著劍,那大力士烏獲也不敢逼近;要是頭戴著盔,身穿鎧甲,靠著武器而睡覺,那小童也敢彎弓射殺了。所以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種條件來鞏固自己;能够利用各種條件來鞏固自己,那就威力無窮了。

 

官讳经[王阳明]

讳篇:情显机现也,情隐人秘也。逢凶不怒,遭忌勿怨。困用小人,顺恕君子。理不压众,勇非无忌。懦者改志,智者改策也。

言讳篇:言不可尽善,善不可尽言。奸意莫从,上心必察。人恶者难辨,人敬者勿表。真言求功,虚言求幸。诚不容欺,才不及历矣。

行讳篇:寄上有终也,疑下有毁也。德非力取,名由难得。卑者勿傲,谋者不谗。掩行避灾,律行防祸。敌小害大,智深险少矣。

事讳篇:除弊难为也,奉上必醒也。忠不保身,功不保权。刚不致胜,柔不致败。畏苦者不贵,享乐者非福。众望莫负,仁心长存焉。

荣讳篇:悖法失荣焉,忘恩失本焉。智者分忧,善者救民。不以荣喜,莫以权骄。君子荣而不富,小人贵而不寿。与愚不辨,与强不责也。

辱讳篇:自辱堪生也,人辱堪忍也。少智者辱,多思者善。用奸害己,信人生乱。人贱求贵,事变求节。君子无畏,明者罢争哉。

进讳篇:士傲命蹇焉,力弱事艰焉。下不言能,上不弃庸。小人傍奸,智者使术。慎行无阻,政昏不为。改过人强,行苛人弱矣。

退讳篇:君子求退勿迟,智者位尊难安。奸出忠退,权失祸至。拒恶必坚,辅贤必明。观人知患,识广知舍。小人无退,善者无心矣。

便宜十六策【诸葛亮】

【治国】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立则末正矣。夫本者,倡始也;末者,应和也。倡始者,天地也;应和者,万物也。万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长,非人不成。

【君臣】君臣之政,其犹天地之象,天地之象明,则君臣之道具矣。君以施下为仁,臣以事上为义。两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上下好礼,则民易使;上下和顺,则君臣之道具矣。君以礼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谋其政,臣谋其事。政者,正名也;事者,劝功也。君劝其政,臣劝其事,则功名之道俱立矣。是故,君南面向阳,着其声响;臣北面向阴,见其形景。声响者,教令也;形景者,功效也。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和为安。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乱下逆。故君惟其政,臣惟其事,是以明君之政修,则忠臣之事举。学者思明师,仕者思明君。私不乱公,邪不干正,此治国之道具矣。

【视听】视听之政,谓视微形,听细声。形微而不可见,声细而不可闻,故明君视微之几,听细之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故为政之道,务於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故《经》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国之有君,以内和外,万物昭然。观日月之形,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声,不足以为听,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盖闻明君者,常若昼夜,昼则公事行,夜则私事兴。或有吁嗟之怨而不得闻,或有进善之忠而不得信。怨声不闻,则枉者不得伸;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故《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纳言】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故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故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行言孙,上无所闻,下无所说。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察疑】 察疑之政,谓察朱紫之色,别宫商之音。乱生於远,疑生於惑。物有异类,形有同色。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故圣人不可以意说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凶。《书》曰:“三人占,必从二人之言。”而有大疑者,“谋及庶人”。故孔子云:「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贱不知贵,惟患贵不知贱。故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马为策己者驰,神为通己者明。

【治人】 治人之道,谓道之风化,陈示所以也。故《经》云:“陈之以德义而民与行,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故治人犹如养苗,先去其秽。明君之治,务知人之所患。夫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经》云:“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贵无用之物,使民心不乱。”各理其职,是以圣人之政治也。《经》云:“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制之以财,用之以礼,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後,此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时之气乎?

【举措】 举措之政,谓举直措诸枉也。夫治国犹於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治国之道,举直措诸枉,其国乃安。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於幽林,直士出於众下。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

【考黜】 考黜之政,谓迁善黜恶。故考黜之政,务知人之所苦。

【治军】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救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 社稷之计。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後乃施其事。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虑生死之事,然後乃可出军任将,张擒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夫计谋欲密,攻敌欲疾,获若鹰击,战如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散,此用兵之势也。故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是以智者先胜而後求战,闇者先战而後求胜;胜者随道而修途,败者斜行而失路,此顺逆之计也。故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能存能亡;疾如风雨,舒如江海;不动如泰山,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地,充实如天;不竭如江河,终始如三光,生死如四时,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穷。夫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坚甲锐兵,不足以为强。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我往敌来,谨设所居;我起敌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敌,先击其实。不知守地,不知战日,可备者众,则专备者寡。以虑相备,强弱相攻,勇怯相助,前後相赴,左右相趋,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也。故胜者全威,谋之於身,知地形势,不可豫言。议之知其得失,诈之知其安危,计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虑之知其苦乐,谋之知其善备。夫军成於用势,败於谋漏。故立旌旗以视其目,击金鼓以鸣其耳,设斧钺以齐其心,陈教令以同其道,兴赏赐以劝其功,行诛伐以防其伪。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每战必殆。故兵求生则备,不得已则斗;静以理安,动以理威;无恃敌之不至,恃吾之不可击。

【赏罚】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故人君先募而後赏,先令而後诛,则人亲附,畏而爱之,不令而行。赏罚不正,则忠臣死於非罪,而邪臣起於非功。赏赐不避怨雠,则齐桓得管仲之力;诛罚不避亲戚,则周公有杀弟之名。《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喜怒】 喜怒之政,谓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喜怒之间,必明其类。怒不可犯无罪之人,喜不纵可戮之士;喜怒之际,不可不详。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怒不可以复悦,喜不可以复怒,故以文为先,以武为後。先胜则必後负,先怒则必後悔;一朝之忿,而亡其身。故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

【治乱】 治乱之政,谓省官并职,去文就质也。故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明君治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後。先理纲,後理纪;先理令,後理罚;先理近,後理远;先理内,後理外;先理本,後理末;先理强,後理弱;先理大,後理小;先理上,後理下;先理身,後理人。是以理纲则纪张,理令则罚行,理近则远安,理内则外端,理本则末通,理强则弱伸,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此乃治国之道也。

【教令】 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教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後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故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後;不教而战,是谓弃之。

【斩断】 斩断之政,谓不从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一曰轻,二曰慢,三曰盗,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乱,七曰误,此治军之禁也。

【思虑】 思虑之政,谓思近虑远也。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不出其位。思者,正谋也;虑者,思事之计也。非其位不谋其政,非其事不虑其计。大事起於难,小事起於易。故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是以秦穆公伐郑,二子知其害;吴王受越女,子胥知其败。凡此之智,思虑之至,可谓明矣。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乱生於治。君子视微知着,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阴察】 阴察之政,譬喻物类,以觉悟其意也。外伤则内孤,上惑则下疑;疑则亲者不用,惑则视者失度;失度则乱谋,乱谋则国危,国危则不安。是以思者虑远,远虑者安,无虑者危。富者得志,贫者失时,甚爱太费,多藏厚亡,竭财相买,无功自专,懮事众者烦,烦生於怠。总之有五德:一曰禁暴止兵,二曰赏贤罚罪,三曰安仁和众,四曰保大定功,五曰丰挠拒谗,此之谓五德。

官箴[宋·吕本中]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己,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司马微《坐忘论》云:“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

  事君如事亲,事官长如兄长,与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仆,爱百姓如妻子,处官事如家事,然后为能尽吾之心。故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当官处事,常思有以及人。不与人争者,常得利多;退一步者,常进百步;取之廉者,得之常过其初;约于今者,必有垂报于后,不可不思也。惟不能少自忍必败,此实未知利害之分、贤愚之别也。

  当官之法,直道为先。

    当官既自廉洁,又须关防小人,如文字历引之类,皆须明白,以防中伤,不可不至慎,不可不详知也。

  当官者,难事勿辞,而深避嫌疑,以至请诚遇人,而深避文法,如此则可以免。

  前辈尝云小人之性,专务苛且。明日有事,今日得休且休。当官者,不可徇其私意,忽而不治。谚有之曰:“劳心不如劳力。”此实要言也。

  徐丞相择之尝言:“前辈尽心职事。”仁庙朝有为京西转运使者,一日见监窑官,问:“日所烧柴凡几灶?”曰:“十八九灶。”曰:“吾所见者十一灶,何也?”窑官愕然。盖转运使者,晨起望窑中所出烟几道知之。其尽心如此。

  前辈尝言吏人不怕严只怕读。盖当官者详读公案,则情伪自见,不待严明也。

  当官者,凡异色人皆不宜与之相接,巫祝尼媪之类尤宜疏绝,要以清心省事为本。

  后生少年乍到官守,多为猾吏所饵,不自省察,所得毫末。

  当官者,先以暴怒为戒。事有不可当,详处之,必无不中。若先暴怒,只能自害,岂能害人,前辈尝言:“凡事只怕待。”待者,详处之谓也。盖详处之,则思虑自出,人不能中伤也。

  处事者,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习为急;不以集事为急,而以方便为上。

  孙思邈尝言:“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已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侈于远。”如此,则人事毕矣,实当官之要也。

  当官处事,务合人情,忠恕违道不远,观于已而得之,未有舍此二字,而通用济者也。

  当官大要,直不犯祸,和不害义,在人精详酌之尔,然求合于道理,本非私心专为己也。

  当官处事,但务着实。百种奸伪,不如一实;反覆变诈,不如慎始;防人疑众,不如自慎;智数周密,不如省事。

  忍之一事,众妙之门。当官处事,尤是先务。若能清、慎、勤之外,更忍一忍,何事不办!《书》:“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此处事之本也。谚曰:“忍事故灾星。”少陵诗云:“忍过事堪喜。”。

  前辈尝言:“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此亦要言。私罪固不可有,若无公罪,则自保太过,无任事之意.

 点击进入罗静图书馆

臣轨
  【原文】
  夫修身正行①,不可以不慎。谋虑机权,不可以不密。忧患生于所忽②,祸害兴于细微。人不慎密者③,多有终身之悔。故言易泄者,召祸之媒也。事不慎者,取败之道也。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④,谋者谋于未成。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⑤。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
【注解】
  ①正行:端正品行。 ②忽:轻视。 ③慎密:谨慎周密,慎重隐密。④聪者:听觉灵敏的人。 ⑤豫:预计。
  【释文】
  修身养性,端正品行,不能不慎重;谋划思考机密大事,不能不周密。忧患常源于轻视小事,灾祸常因为忽略细节。一个人行事不慎重周密,大多会后悔终生。所以说,说话容易泄漏机密,是灾祸的媒介;做事不慎重,是失败的缘由。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事物;耳朵聪敏的人能听到弦外之音;善于谋划的人对策出现在预兆之前;做事慎重的人在事情没发生之前就十分慎重。远离困窘就必须及早谋划,不想贫穷就必须趁早预计。不该说的话不说,可以避免祸患;不该做的做不做,可以躲避危险。

 点击进入罗静图书馆

《时运赋》
 北宋宰相 吕蒙正
  

       时也命也运也!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灵鸡有翼飞不如鸦。
  马有千里之程,无人不能自往;
  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达。
  文章盖世,孔子尚困於陈邦;
  武略超群,太公垂钓於渭水。
  盗跖年长,不是善良之辈;
  颜回命短,实非凶恶之徒。
  尧舜至圣,却生不肖之子;
  瞽叟顽呆,反生大圣之儿。
  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
  晏子身无五尺,封为齐国首相,
  孔明居卧草庐,能作蜀汉军师。
  韩信无缚鸡之力,封为汉朝大将;
  冯唐有安邦之志,到老半官无封。
  李广有射虎之威,终身不第;
  楚王虽雄难免乌江自刎,
  汉王虽弱却有河山万里。
  满腹经纶,白发不第;
  才疏学浅,少年登科。
  有先富而后贫,有先贫而后富。
  蛟龙未遇,潜身於鱼虾之间;
  君子失时,拱手於小人之下。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
  地不得时,草木不长;
  水不得时,风浪不平;
  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昔时也,余在洛阳。
  日投僧院,夜宿寒窑,
  布衣不能遮其体,淡粥不能充其饥;
  上人憎,下人厌,皆言余之贱也!
  余曰:非吾贱也,乃时也运也命也。
  余及第登科,官至极品,位列三公,
  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
  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秧,
  思衣则有绫罗锦缎,思食则有山珍海味,
  上人宠,下人拥,
  人皆仰慕,言余之贵也!
  余曰:非吾贵也,乃时也运也命也。
  盖人生在世,富贵不可捧,贫贱不可欺,
  此乃天地循环,终而复始者也。

 点击进入罗静图书馆

权经全

一,求权:     富不敌权焉;穷以权贵焉;无欲不得;无心难求;无术弗成;携为上;功次之;揣为上;事次之;权乃人授;授为大焉
二,争权:     权乃利也,不争弗占; 权乃主也,不取弗安;权乃恃也,不依弗久;愚不与智争也;弱不与强斗也;长不与少绝也;明争为下;暗争为上焉;进求为下;退求为上焉。
三,用权:权惟用,不为大也;权惟实,不为名也;权惟恒,不为时也;君子谋公;小人谋私;君子因权造福;小人因权为祸;威源于明也;信源于诚也;功源于和也。
四,固权:得之难,失之易,权也;困则奋,顺则怠,人也;治敌以严;驭众以慈;成事勿骄,败事勿馁;势单害权;性烈祸身;权重当守;权轻当舍。
五,分权:愚不分权也;智不尽占也;权予能者,其身不倦;权予忠者,其业不毁;权予善者,其名不损;安莫诗;危即行;贵勿吝;败不拘;事变人变也。
六,夺权: 上不仁,下乃夺;下不义,上乃失;作伪者奸;匿功者忠;惑上者险;纵下着愚;乏力勿为;少智莫与;助善不助恶;夺权亦夺心矣。
七,据权: 君子不仕也;士子莫适也;以权惑人,取之非祥;以权弄人,得之乃伤;以权欺人,信之就祸。危权固辞;虚权弗受;上权勿侵;下权莫扰;规不可破也。
八,让权: 盛则衰也;极则没也;君子让权;小人让命;权不束君子;祸不警小人;上疑之,下释之;下不制,上必谋;上下可让;荣辱可易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