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刘邦、李渊的庙号是高祖,而赵匡胤、朱元璋庙号是太祖?

 快乐图书馆8896 2020-04-09
古代皇帝各种唐宗宋祖、文帝武帝,虽然杂乱,但是其封号都是根据其一生的功绩外加天子礼法而确定的,不是随便取的,明朝朱棣被儿子嘉靖坑了一次,号“成祖”进太庙,此地无银,搞得朱棣死后也不得安生,一定气坏了。

祖·宗的区别

《孔子家语》中有言:

祖有功而宗有德。

这就是古代“祖”和“宗”的区别,有大功的人可称之为“祖”,有大德之人可称之为“宗”。何谓“大功”,即开创之功,一般都是指开国皇帝;何谓“大德”,即守成之德,所以守成的皇帝(通常是第二代皇帝)多称之为“宗”。

历史上有名的太宗:

汉太宗:汉孝文帝刘恒,刘邦的儿子,刘盈的弟弟,西汉第三位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不算虎子);

宋太宗赵光义:宋朝第二位皇帝;

元太宗窝阔台:元朝第二位皇帝;

明太宗朱棣:后被嘉靖改为明成祖;

历史上有名的太祖:

汉太祖(汉高祖)、宋太祖、元太祖、明太祖、清太祖。

太祖·高祖的区别

庙号在商朝就已经存在,例如商汤就是商太祖,但是当时并未形成正式的制度。真正的庙号制度就是在汉朝之后才开始的。

与庙号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谥号,在隋唐之前皇帝通常是“谥号、庙号”胡乱用,其中刘邦的“汉太祖”和“汉高祖”就是因为庙号制度不完备,而谥号庙号胡乱叫出来的。

而唐朝之后,皇帝基本上就是一个庙号,文人大臣可以称谥号,但不能用庙号。

史书都记述了给刘邦确定庙号和谥号的过程:

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

显然,当时刘邦的庙号为汉太祖,谥号是高皇帝,但后世通常称刘邦为汉高祖,还是因为《史记》的缘故,《史记》中刘邦的篇章为《史记·高祖本纪》。

当时人就直接用谥号“高”来指代刘邦的宗庙了,称之为“高祖庙”,一直延续至今。

“高祖”这个庙号既然已经被搞出来了,那么只能将错就错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高祖和太祖”的层次是相当的,太祖不一定就比高祖牛到哪儿去,甚至太祖很多时候都只是一个虚名罢了,体现了古人尊重先人的品德。

太祖都是始受封,高祖都是始受命:

李渊建立了唐朝之后,追封自己的老爹李虎为“唐太祖”,自己顺理成章的成为“唐高祖”,李世民就退而求其次成为“唐太宗”;

曹操死后,曹丕建立魏朝,追封自己的老爹曹操为“魏太祖”,而自己就是“魏高祖”;

隋朝杨忠为太祖,杨坚为高祖;

实际上,隋太祖、唐太祖、魏太祖并无平定天下之功,只不过千秋功业是建立在他们的基础上,所以被追封。

宋朝始:高祖消失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高祖”就消失匿迹了,毕竟开国皇帝自己就是始受封+始受命,就没有“高祖”什么事儿了。所以朱元璋、赵匡胤就是明太祖和宋太祖。

就是到了清朝比较奇怪,一个朝代出了好几个祖: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清世祖:福林(顺治);

清圣祖:玄烨(康熙);

清世宗:胤禛(雍正);

太祖毫无疑问,顺治入关,开创清朝,称“清世祖”也可以理解,就是康熙的清圣祖有点奇怪,不过在《清史稿·圣祖本纪》中记载:

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很显然,康熙一朝,平三藩、收台湾、平定蒙古叛乱,虽然是守成,但是和开创没什么区别,故称之为“圣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