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易

 Fallowns 2020-04-09
  • 仁与义

    •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语出《周易•说卦》。确立人的道理是仁与义两方面。“仁”,孔颖达疏:“惠爱之仁。”即慈厚泛爱之德,立于柔;“义”,孔颖达疏:“断刮(阮刻作刮,《校助记》作割)之义”(《周易正义》卷九)即正大坚毅之德,主于刚。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七引崔憬说:“此明一卦立爻有三才二体之义,故先明天道既立阴阳,地道又立刚柔,人道亦立仁义,以明之也。何则?在天虽刚,亦有柔德,在地虽柔,亦有刚德。故《书》曰'沈潜刚克,高明柔克’。人禀天地,岂可不兼仁义乎?所以《易》道兼之矣。”

    •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du到融洽zhi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这是我们作为人类在这个世界上赖以立足生存的基础。

  • 三才之道

    • 三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如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其实表现的就是天、地、人三才思想,那时古人就把人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其他古老的神话,也包含着三才思想。但是,还只停留在天、地、人各行其道的水平之上。

    • 到了《易经》的时代,人们终于发现:人可以向天、地学习,人道可以与天道、地道会通,通过法天正己、尊时守位、知常明变,以开物成务,建功立业,改变命运,成就了“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

█ 易学概要

      现在,世界逐渐汇聚成两个主流文化:一种是以《易经》为核心的玄学文化,一种是以欧洲文艺复兴为源头的科技文化。
      易经是中华文化之根,其思想诞生于新时期时代,而后几千年对中国的道教、中医、文字、哲学、民俗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古代史上,,研究易学的著作大约有3000种。
     伏羲是易学的创始人,他发明了永恒不变的“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理论模型,涵盖了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行之万世而不悖,被称为“先天易”。不过,每个具体历史时期的万物要遵循具有“时代特征”的阶段性规律,这些规律被称为“后天易”。伏羲的先天易学理论中蕴含了多个“后天易”,比如伏羲所处时期的后天易是“重坎易”。神农时期出现了第二个后天易“重艮易”,又称《连山易》。其后又出现了第三个后天易“重坤易”,即《归藏易》。再后来出现了第四个后天易“重乾易”,即《周易》。这些后天易揭示的都是局部规律,只能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发挥作用。《连山易》与《归藏易》都已经失传,有一种说法是,这两本失传书的核心思想已经被包容在《周易》之中了。周公之后,人们逐渐将《周易》称为《易经》。
     《周易》有两大话语体系,一是义理,一是术数。义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道”是形而上的学问,精神层面的学问,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道”,研究“道”的学问,总是被称为高雅的学问。术数是“器”的学问,“器”的学问是形而下的学问,是实践的学问,是最实用的藏身本领。《易经》代表了卜筮一系,也就是术数一系,《易传》代表了义理一系。
    八卦和易经是一个统一的理论。 现在人们一般把人类的知识分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并且二者仍是截然分开的,之间至今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联系,但在八卦与易经那里,却看不到这种区别,可以说八卦易经是一个能解释世界统一的理论。“统一理论”这个词是从爱因斯坦那借来的,爱因斯坦毕生追求的就是不断提高他的理论的“统一”程度,因为他相信世界应当是统一的。不过,爱因斯坦理想中的“统一理论”也仅仅是针对物质世界的,并不涉及人类社会。然而,八卦和易经作为一个统一理论,却不但企图解释自然世界,同时还企图解释人类社会,指导人们为人处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主要易学古籍概览

上古的《连山易》与《归藏易》
       继伏羲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后天易“重坎易”之后,连山易是神农时期出现的第二个后天易,约有80000字。第三个后天易“重坤易”,即《归藏易》是皇帝对“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进行了重新演绎,在《连山易》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有4300字。《归藏易》由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引申为人类文明以大地为根,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连山易》、《归藏易》、《周易》是三种不同的易学理论,但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卦组成的。
2. 西周的《周易》
    周文王在狱中研究易学时发现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原有的《归藏易》对规律的揭示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局限性,于是他结合时代特征建立了以乾卦为首的后天易《周易》,创造了新的八卦体系“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与伏羲发明的“先天八卦”相对应。一般认为,易学以“先天八卦”为体,以“后天八卦”为用。在周文王之后,周公又为《周易》的各个爻添加了爻辞,《周易》正文部分由此完成。后来,人们逐渐将《周易》称为《易经》。
3. 东周《易传》
    《周易》产生后,很多学者对其作注,其中最著名的是孔子汇编的论文集《易传》。《易传》共7种10篇,汉代起,又被称为“十翼”,被视为学习《周易》必备导读本。不过,由于其中参杂了孔子的世界观,《周易》的核心思想失去了原味。要研究《易传》,较好的古注本是唐朝孔颖达的《周易正义》。
4. 汉朝
   1)《易林》
    西汉焦延寿著。汉朝的象数易学创始于孟喜、焦延寿。《易林》源于《周易》,但与之有迥异之处。《周易》共有卦爻辞450条,《易林》有4096条占卦爻辞,较之《周易》卦爻辞有10倍之多,极大的丰富了占卜信息。
   2)《京氏易传》
      西汉京房著。京房师从焦延寿,京房继承和发挥了焦延寿的思想,开创了易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京氏易传》,使象数易学达到一个巅峰(而后的象数易学历时约300年,到王弼才终止)。
       从易学史上看,从伏羲画八卦创建易学,至周文王为第一变,至孔子为第二变,至京房为第三变,每一次转变都使易学展开一个新的领域。
      历史上有无数学者终其一生研究易学,只有《京氏易传》一书以作者名命名,享受连孔子都没有的待遇。
      此书中将六十四卦分为八宫,重排卦序,独创的纳甲法(六爻预测法)沿用两千年而不衰,至今无人超越。
   3)《周易参同契》
     东汉魏伯阳著,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丹道文献,被誉为“万古丹经之祖”,在道教史与古代科技史上都有重要地位。魏伯阳融汇《周易》、《皇帝内经》、《阴符经》、《道德经》思想,认为易理与丹道相通,所以能用周易解释丹道。这对道教修炼产生了重大影响。全书约6000字,基本是用四字或五字一句的韵文写成的,借周易爻象论述丹道修炼之法。所谓“丹”,指人身体内部的能量流。该书用符号作为表意手段,如“坎离、乾坤、日月、阴阳、五行、父母、妻女....”,这些概念都与其本义无关。
5. 三国《周易注》
    三国王弼著。此书尽扫先秦、两汉易学的迂腐学风,在学术上开一代新风,史称“正始玄风”。书中不用象数,而以老子思想从哲学高度注释《周易》,建立了体系完备、抽象的哲学,把象数之学变成思辨哲学,这是《易》学研究史上的一次飞跃。有人如此评价:王弼在哲学史上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虽然他23岁便去世,却照亮了整个时代,指明了魏晋玄学的理论航向,对以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6. 唐朝
   1)《周易正义》
       唐朝孔颖达撰。唐太宗为统一经学,令孔颖达主持修撰《五经正义》,对南北朝以来的义疏进行整合。《周易正义》为《五经正义》之一。三国的王弼和晋朝的韩康伯均曾为《易经》作注。
       孔颖达采用这两人的《周易注》,逐句疏解。他从王弼易学的原则出发,吸纳了汉易象数学方法,继承了王弼易学,又突破了王弼易学。采纳了很多两汉以来象数易学的思想,重新肯定了象数易学的价值,表现出象数、义理兼顾的特点,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2)《周易集解》
      唐朝的李鼎祚撰。此书引述了三十五人的易学观点,其中多数为象数派。自王弼以来,汉代象数派著作渐次失传,所以此书的价值主要在于保存汉易资料,而不在于学术思想。


█ 八卦的由来与意义


       八卦源于古人对宇宙生成、日月与地球的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的认识。八卦代表了构成天地万物的八种元素。
       古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发现,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是有局限性的,于是圣人设计出卦象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最后在下面加上文字说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目的是用有限的卦对应无限的世界和对世界的认识。他们把世界总结为八种现象,分别由八个卦来表示,它们也叫经卦或单卦。
        卦就是挂起来的现象。八卦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之间有八个东西,这八个东西的现象挂出来,就是八卦。字是写的,卦是画的,所以叫做画卦。八卦中每个卦都有三画,称为三画卦,卦中的画叫“爻”,爻就是交流的意思。宇宙间万事万物,时时都在交流,不停地发生关系,引起变化,所以叫做“爻”。
        八卦分为两种: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揭示了宏观世界的规律,反映了宇宙、地球诞生初期的万物状态。先天八卦阐释的是天地变化的规律,以及使人适应这种规律的学说。后天八卦反映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具体状况。
        由先天八卦演变而来的伏羲六十四卦也主要用于占卜世界的演变,这种演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要占卜人事,要推测一般事情的吉凶,则需依据后天八卦。
       伏羲八卦(先天八卦)的方位图,一说只不过是一张卦气图,主要是讲天地阴阳二气的规律,讲人如何适应天地的规律,是 上古的历法,是为农耕服务的。一说应合了古代中国地理位置(如西北多山/东南多河/西南多风等)。
       文王八卦(后天八卦)次序图与伏羲八卦次序图的排列与含义都不同。伏羲八卦次序图演示的是阴阳;文王八卦演示的是男女(人伦),重点强调的是男女和人伦关系 。

█  系辞上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士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近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zé),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号口兆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