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T】大仓营造:历史叙事与乡土再生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4-09

AT 2018.05

设计“点亮”乡村

大仓营造—— 湘赣边地区乡土建构研究及大仓村公共空间营造

撰文 姚远 徐涵 张彤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大仓位于旧制宁冈县,是当年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踏出的第一个脚印(图1)。1927年在这个偏僻山村发生的事件对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正是在大仓村,毛泽东与当地武装会面,袁文才和王佐打开山门,迎纳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史称“大仓会见”。

2017年4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受井冈山市政府委托,开始着手荷花乡大仓村乡村复兴的策划与设计。脱贫后的井冈山各乡镇正在进行乡村风貌的整治,设计团队得到的委托是风貌整治的设计,在被大仓村独有的历史脉搏所触动的同时,我们开始了一系列关于乡村复兴的思考:

(1)大仓村乃至井冈山各乡镇应呈现怎样的风貌?是清一色粉饰成“白墙红边”的神山风格,还是任由村民盲目模仿古怪的西洋样式,亦或是唤醒当地乡土传统的建构智慧?

(2)乡村振兴如何不止于样式风貌的装扮?面对生产方式单一、年轻人口流失的现状,如何激活乡村产业,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增长?

(3)如何回应“大仓会见”这一历史事件,挖掘大仓村的特殊资源,使其成为促进村庄振兴的独特机遇?

在对这些问题的不断追问中,我们找到了大仓营造实践过程中的两条平行路径:一是对湘赣边地区的乡土建构体系展开研究,梳理与当地自然资源、气候环境、复杂地形、生产与生活方式及文化特征相适应的空间形制和稳定的建造特征,为大仓乃至井冈山市域的乡村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二是在村庄的空间环境中挖掘场所历史信息,对“大仓会见”历史事件进行再编译,以一条时空路径串接起村庄中的几个重要节点。以“点状激活”的方式来复兴村民公共生活,吸引特色参观学习,带动乡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1 大仓村鸟瞰图

1 湘赣边地区乡土建构研究

1.1 在地工法的田野调查

乡土建筑的调研涉及井冈山市11个乡镇20余处典型建筑,梳理研究湘赣边界以客家聚落为代表的乡土建构体系的组成脉络、特征与现实应用的潜质。调研的类项分为材料配比、建造技术、特征做法、场地营造与环境气候适应。

调研采用的方法不只限于影像记录和电脑制图,更深入到现场用眼观察,用手记录,用身体直接感受材料和尺度,体验建造的过程。以真实性和在地性为原则挖掘、保护、恢复、发扬乡土工艺传统和在地技术,主要工作包括:1)现场手绘速写记录,以最直接的手段来直观记录观察对象和信息采集,获得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图2~4);2)收集工法口诀,听懂当地的建造语言(图5);3)参与建造实践则是对调研记录的验证,建立起身体和材料最为直接的感知联系(图6);4)模型研究是对特征性构造的空间还原,以理解材料、空间、性能之间的建构关联(图7,8)。

2 手绘记录

3 湘赣地区乡村民居、祠堂形制研究

4 在地测绘

5 工法调研

6 亲身体验干打垒(夯土墙)工艺

7 林凤和宅“光檐”与模型研究

8 湘赣边区建筑特征性构造“光檐”(左)和“天门”(右)

1.2 材料与工法谱系

乡土建构的研究离不开对材料、建造工艺和构造细部之间相互关联的观察和理解。乡土建筑建造的独特性来源于对自然观察的自发性,其材料的选择是从长期反复试验与积累下来的经验中,获取与当地气候、建造习俗、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最优解。因此在乡土建构体系的调研过程中,以采集、整理的当地传统建造工法和材料工艺为基础,将带有地区特征的构架、屋面、墙体、门窗、地坪、构造细部等乡土建筑的独立元素与材料对应分类,对当地材料与建筑构件之间的地区性组织方式和内在联系进行总结归纳,建立湘赣边地区乡土建构的材料和做法谱系(图9)。这个研究过程是乡土建筑结合现代技术、传承和活化传统工艺及在地技术,运用于大仓村公共空间营造中以新应变而不失方向的基础保证。

9 湘赣边区建筑的材料与工法谱系

2 公共空间营造

2.1 基于历史叙事的乡村更新

1 映山红广场(改造为村口车站)

2 风荷桥

3 林氏积庆堂(改造为大仓会见纪念馆)

4 大仓讲习所

5 林凤和宅(改造为林氏吊柱楼民宿)

10 “大仓五点”公共空间节点

大仓村的公共空间规划以“大仓会见”为叙事结构,串联形成的“大仓五点”分别为:大仓讲习所、林氏积庆堂、横江桥-风荷桥、林凤和宅和映山红广场。其中,林氏积庆堂、横江桥和林凤和宅为历史遗存建筑,见证了当年的革命故事;大仓讲习所、风荷桥和映山红广场是新增的公共基础设施。这五个空间节点的设计,基本涵盖了传统中国农村的公共设施类型,共同构成整个村落的公共空间(图10)。整个村庄的规划设计是将其打造为具备教学、展陈、餐饮、住宿、停车等功能的综合体,以应对大仓村具有特殊意义的参观学习接待和活动组织。同时,林凤和宅为示范性项目,将作为村民自发性改造的样本,刺激村内民宿服务的兴起,激发村民自主参与到乡村更新进程中。

2.2 大仓五点

(1) 林氏积庆堂——历史保护建筑的可逆性改造设计

林氏积庆堂是明万历年间从福建迁入的林家先祖兴建的宗祠(图11),是当年毛泽东和袁文才会面商讨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的地方。这个项目分为积庆堂修缮和大仓会见纪念馆改造两个阶段。

修缮前,祠堂木结构歪斜,墙体坍塌,屋面装饰残损严重。修缮工作采用当地传统工法材料,对破败的祠堂进行修缮和改良:1)对倾斜、腐烂的木结构进行嵌补、墩接等;2)将坍塌的砖墙按照当地“两眠一斗”实砌方法还原,并与木结构拉接加固;3)砖墙的勾缝由改良传统红黏土代替当地砖墙水泥砂浆刻缝的粗糙做法;4)对传统小青瓦屋面的防水改进和整修改性三合土地坪;5)对内部藻井、古戏台、墙面墨绘装饰的复原和损坏木门窗的更新(图12~14)。

11 祠堂修缮前

12 祠堂修缮过程

13 祠堂修缮后室内

14 祠堂修缮后外观

在修缮完成后,祠堂将恢复成为村中的重要场所,并计划改造为“大仓会见纪念馆”(图15)。考虑祠堂在修缮过程中已经申报成为省级文保单位,展陈设计是在祠堂原有结构之间插入一套高度集成化的可逆式展陈结构,模数化的轻钢框架支撑天井聚碳酸酯板天窗、展板与铝合金格栅。展陈系统的照明、弱电管线与轻钢框架相结合,管线从梁柱方管内穿行,横梁下安装轨道射灯。一层展陈地板为在原三合土地面之上的架空木地板,展墙边界与祠堂砖墙及柱子脱开。整个展陈结构采用集成装配化安装,需要时可以完整抽离,将其空间恢复为祠堂(图16)。

在祠堂功能中,设计保留了主入口上方的可拆卸戏台,日常状态连接东西两侧的二层展厅,在两侧各加入一部钢结构木板楼梯,构成纪念馆两层展厅完整的流线。

15 作为大仓会见纪念馆的祠堂剖面

16 祠堂装配化可逆式展陈结构体系分解图

(2)大仓讲习所——乡土材料与当代技术的结合

讲习所位于林氏祠堂与林凤和宅之间历史叙事性路径的中段,地势高亢,与村庄主路连接便利。这座乡村学校既可用作讲解大仓村特殊历史的讲堂,也可成为这个客家山村日常议事的会场。

讲习所的室内外空间依循地形展开,室外讲坛与建筑相辅相成,以石砌台阶作为看台。位于几何中心的讲台背依场地中现存的一棵连理枝,同一株树干上奇异地长出两种树叶,仿佛当年两支革命队伍在大仓的汇合。整个讲习所包括一个可容纳120人的室内讲堂和一个同等规模的室外讲坛,以及配套的设备用房和卫生间,台地下方设有停车场。

虽然是一座新建建筑,讲习所仍然采用客家民居最熟悉的两种材料——土和木。以土造墙,以木构顶,营造出自由贯通的室内外空间(图17~20)。土造的运用意图唤醒客家传统的干打垒——夯土墙造屋技艺,与室内改性三合土地面共同组成土系统。木构使用现代胶合木集成木材,由工厂预制现场组装,在山形地势之间搭建起一个形态丰富的木构空间(图21)。

讲习所是本次乡村实践第一个落地的成果,它探索了当地传统工艺与现代工程技术结合的当代乡村建造模式,是大仓村公共空间复兴的一次创新性尝试。事实上,讲习所木结构在现场的快速装配成为远近知晓的事件,将一个冷僻山村的改造推到了世人面前。

17 讲习所与室外环境

18 讲习所外部,土、木相互织构

19 室外讲堂

20 室内讲堂

1 250×500 胶合木木梁       2 200×500 胶合木木梁

3 260×260 木柱                   4 夯土墙顶部木质压顶

5 30 厚夯土墙                       6 40 厚毛石基础

7 麻条石台阶                         8 木结构混凝土独立基础

9 室外毛石砌筑看台             10 400 厚毛石景观挡墙

11 水泥砂浆压顶                   12 防水卷材

13 40 厚木望板                     14 200×200 方木梁

15 压七露三小青瓦               16 防水卷材+ 坐浆层

17 38×89 木椽@240           18 卫生间

19 讲堂                                   20 庭院

21 控制室                               22 三合土地面

23 主席台                               24 细卵石铺地

25 块状卵石铺地

21 土、木两套建造系统的独立组成与相互组合

(3)林宅吊柱楼民宿——乡村生活综合体的探索

22 林宅民宿围院改造鸟瞰图

林家大院是见证1927年“大仓会见”这一历史事件的现存载体之一。历经九十年风雨,依然有林家后人居住在此。这是大仓村规模最大的客家围屋,正所谓“无客不入山,逢山必有客”,其空间组织充分体现了湘赣边界山地客家建筑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不同于平原地区规整有序的布局,山地客家围屋以砖结构为主体,采用木构吊柱形成出挑走廊连接不同标高台地,体现当地砖木乡土建筑适应地形的独特智慧(图22)。

林家大院目前只有后院正房及部分吊住楼保存较好(图23),其余部分损毁严重。设计始于对林宅历史原貌的考察推测,沿袭客家乡土建筑的特征性建造方式,修缮倒塌旁屋并复原三座门楼,以还原上下两组围院空间(图24,25)。设计同时置入了连廊与吊柱廊系统,在原有砖木体系中加入钢筋混凝土构造梁柱以改良吊柱走廊的受力性能(图26),合理组织连廊与吊柱楼走廊流线,形成连接不同标高建筑的完整通径。作为风和光的接收器,光檐和天门这两种特征性的构造方式被运用于民宿改造的客房设计中,在民宿两层屋檐间留出开启,为客房室内引入光和风,弥补了当地民居在山地条件下没有天井帮助通风采光的劣势。

23 现存林宅吊柱楼与地形关系

24 林宅下部围院效果图

25 林宅上部围院效果图

26 民宿吊住楼墙身大样模型

复原后的林家大院除保留后院正房仍为林家后人居住外,其余部分置入了民宿及配套功能。与一般民宿不同,林宅吊柱楼除了具有接待、住宿和餐饮功能外,还兼具历史陈列与学习讨论等功能,以此带动和激活大仓村的公共生活,林家大院也由此成为具有井冈山特色的乡村生活综合体。同时林家大院也将作为民宅改造的范本,触发周围村民的自主性改造活动,以期形成自下而上的乡村自组织更新。

(4) 风荷桥——重走历史叙事流线

27 风荷桥鸟瞰图

老横江桥是大仓会见历史事件的第一个场所,也是进入大仓村的标志性起点。在新的村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意图设计一座延续老桥走势的新桥,将其作为一个激活点来串联大仓村的历史叙事路径。新建风荷桥与老桥保持一定距离,显示出一种新老关系的对话(图27)。

廊桥主体为胶合木结构,下部为混凝土桥基,以当地青石板铺桥面,小青瓦盖顶。现代胶合木结构实现了较传统木结构更为优良的性能,构成了廊桥自由舒展的空间形态,利用一个转折的线性空间在中部形成宽敞的聚会空间,与山谷荷塘景观充分融合(图28~31)。它不仅成为在习习山风中赏荷观景的公共空间,也恢复了当年毛泽东委员入村的优美路径。同时,从风荷桥通往村子的山路沿线景观也进行了改造与整治,进入村子的道路除原有的公路以外,恢复了一条山水相依的叙事性路径。

28 风荷桥外部透视图

29 风荷桥内部透视图

30 风荷桥建造体系与景观组成分析

31 风荷桥立面与剖面图

3.2.5 映山红广场(改造村口停车场)

映山红广场的建造基于原村口山坳间的一处围堰展开,整体性的景观地形设计融合了停车场、村际班车车站和公共卫生间的功能。设计适当改造了地形,将地形景观与车站形体相结合。木构屋面沿山体延绵舒展,向内契合山体地形,在车站停车处引入山体一侧的光线;向外屋檐逐渐沿等高线向下倾斜,围合出停车广场(图32,33)。停车场可停放中巴车4辆、小汽车6辆。卫生间隐于山体之中,阶梯状的山坡遍植映山红,成为大仓村村口的标志性景观。

32 映山红广场鸟瞰图

33 映山红广场透视图

4 结语

在大仓的乡村实践是特殊的,因为发生在这里的事件影响了今天中国的历史进程;大仓的实践亦是普遍的,因为地方的历史脉络和营建智慧深植于每一处古老的乡村。通过这一实践,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作为建筑师应放下身段,深入其中,去认识所面对的乡村社会,理解它的问题和需求,谨慎准确地做出判断,不仅是运用专业知识,更要发展和提升专业学识,服务于乡村社会的需要。如此,设计才可以激活乡村。

设计团队:

张彤、淳庆、李竹

姚远,徐涵,隋明明,马雨萌,陈斯予,段一行,华一唯,王耀华,侯晓晓,杨蕙榕

[ 姚 远]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 徐 涵]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 张 彤]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