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双璧之昆明,何以成为我国西南的战略中心?

 9tx22v工人 2020-04-10

云南,简称“云”或者“滇”,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我国重要的省份。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区域之一,在其境内,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等多达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的。这些少数民族大都能歌善舞,拥有多姿多彩的文化。古代时,这些少数民族散布于云南的群山之中,且民风彪悍,中央政权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统治,故中原王朝多以民族自治处之。在唐代时,唐帝国便在云南多设羁縻州。所谓羁縻,据《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引申为笼络控制。具体的做法就是中央政府承认当地土著头目,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到了明清时期,云南的羁縻发展为土司制度。在现代,我国在云南设立了很多民族自治区域,即有借鉴古代的羁縻与土司制度的意思。

云南双璧之昆明,何以成为我国西南的战略中心?

彝族少女(图片来自网络)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云南高原都是独立于中原王朝的,先后存在南诏和大理这两个独立的政权,而南诏和大理都以洱海地区为其都城。自忽必烈灭大理国后,不久又在押赤城(又名中庆路,今云南省昆明市)设置了云南行省后,云南的中心便由大理转移到了昆明。

云南双璧之昆明,何以成为我国西南的战略中心?

大理和昆明

忽必烈灭大理的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直接将云南并入我国的版图,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奠定了我国现代西南的边境格局。同时,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即元代以来,每当我国社会剧烈变革之时,对于末路政权来说,其多逃亡两个方向,一个方向为逃往云南以至缅甸,另外一个方向则是逃往福建以至台湾。如在明末,永历帝便是逃往云南,并以昆明为根据地继续抗清,郑氏集团则是以台湾为根据地;在解放初期,国民党便是逃往台湾,并企图以云南为反共基地,而昆明就是其重点建设的地方。

由此,我们便不禁发问,昆明到底有何优势,以至于忽必烈要将云南首府由大理移到昆明,而昆明又有何资格,成为末路政权最后的避难所?其实,不外乎以下几点:

1,昆明北通四川

自古以来,四川盆地就是中原王朝经营云贵高原的基地,同理,云贵高原也是四川盆地的屏障。中原王朝要将影响施加于云贵高原,则必然要以交通通道来实行。而由四川通昆明,就有两条重要的通道,即五尺道和乌撒道。

云南双璧之昆明,何以成为我国西南的战略中心?

五尺道(即汉之西南夷道、僰道,唐之石门道):

早在秦代时,当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便将目光转向西南地区,于是便修有由宜宾直达曲靖的通道。关于此道的走向,其大致由宜宾溯横江河谷而上,经叙州、水富、盐津,而到昭通,然后再经威宁、宣威而到曲靖、昆明。由于此道行在横江河谷中,而横江深切山脉,沿途山势陡峻,开通道路非常的艰难,故以当时的条件,秦王朝只开通了五尺宽的道路,因此,此道便叫“五尺道”。秦制五尺相对于现代的1.4米,以此看来,此道还是比较狭窄的,只能行人马,不能行车。但此道的开通,还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其极大的促进了沿途经济的发展,如《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笮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另外,此道也因贩卖僰僮而闻名,故又叫僰道。由于宜宾为僰道的交通枢纽,故古代宜宾又叫僰道县,是四川盆地经营云南高原的桥头堡,也是古代著名的军事重镇。

在秦末汉初,五尺道因战乱而被荒废堵塞,直到汉武帝上台后,此道才重新进入中原王朝的视野。此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正开始积极谋划征服南越,而南越赵氏自也不甘束手就擒,也于边境处严密防守汉军。番阳县县令唐蒙便向汉武帝建议修筑道路通西南夷,然后再由牂柯江顺流而下,直指番禺,以作为出奇之道。于是汉武帝便派唐蒙开西南夷道,以通夜郎。所谓的“西南夷道”,实际上和秦的“五尺道”的路线基本上是一样的。

云南双璧之昆明,何以成为我国西南的战略中心?

晋代黑水及羊宫水二道

到了晋代时,此道依然重要,并且有了改进。据晋人写的《华阳国志》记载:“自僰道(今宜宾)至朱提(今昭通)有水步道。水道有黑水(今南广河)及羊宫水(今横江),至险难行”。由此可见,由宜宾通往昭通,不但有了水路,而且还多了一条沿南广河的道路。关于沿南广河的道路,据台湾学者严耕望先生考证,为由宜宾溯南广河而上,在高县转为陆行,然后经筠连,在盐津合横江河谷。由于盐津地控二道,故盐津就是著名的军事据点,在晋代时,常称为战争中争夺的焦点。

云南双璧之昆明,何以成为我国西南的战略中心?

豆沙关

在隋唐时期,此道就是唐帝国联系南诏的重要通道。尤其在南诏和吐蕃的关系破裂后,南诏复又和唐结盟。此时唐帝国经过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需要联合南诏对抗吐蕃,双方就经常由此路通使。由于此前,巴蜀入滇的主要干道是清溪关道,而清溪关道靠近吐蕃,容易被切断。于是唐便派监察御史马益“开石门路,置行馆”。这里的石门道,即秦之五尺,汉之西南夷道、僰道。在此道中,有石门关,即豆沙关,最为险峻。据唐人所写的《蛮书》记载,“石门东崖石壁上万仞,下临朱提江流(即石门江,今横江),又下入地中数百尺,人不可测”。

云南双璧之昆明,何以成为我国西南的战略中心?

朱提山

在此道中,要特别说明的是昭通,其除了是重要的军事要点外,还出产一种更为重要的产品--白银。昭通古称朱提,因其南部的朱提山而名,而源于昭通的横江也叫朱提水。朱提山即今鲁甸县龙头山一带,是古代著名的产银基地,其出产的朱提银更是闻名天下。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朱提银八两为一流,值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值千,是为银货二品。”由此可见朱提银的质量非常之高,古人甚至以“朱提”作为银两的代称。

乌撒道:

除了五尺道(即汉西南夷道、僰道,隋唐石门道)外,由巴蜀通往昆明还有一条重要的通道--乌撒道。这条通道由泸州溯永宁河而上,经叙永、摩尼而在赤水镇渡过赤水,然后南行经毕节、威宁、宣威而到曲靖、昆明。由于泸州为此道的枢纽,故其也是经营云贵高原的桥头堡。这条通道的起用比较晚,其真正成为川滇主干道,是在元代,此前多为军用。在元代时,元王朝曾对全国的道路进行整治,云南行台认为,石门道和清溪关道比较险远,有瘴气,而此道较平坦,无瘴气,于是便奏请开通驿道。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石门道堵塞,清溪关道也不太畅通,这条通道变成滇蜀主干道了。

云南双璧之昆明,何以成为我国西南的战略中心?

乌撒道

在此道中,由于有赤水河横亘于前,而赤水镇是赤水河上重要的渡口,当发生战争时,赤水镇便是此道中重要的军事据点。明代时,付友德平云南,分遣都督胡海等领兵5万经永宁赴乌撒(今贵州威宁),而元将实卜率军堵截,便是在赤水。后明军趁水涨时,渡过赤水,大破元军。

云南双璧之昆明,何以成为我国西南的战略中心?

赤水镇

云南双璧之昆明,何以成为我国西南的战略中心?

七星关

另外,此道中还有著名的七星关。七星关在今杨家湾镇的七星村,关下为七星河(即六冲河),两崖壁立,迤逦而东。鸟道崇冈,屹然天险。水经其中,奔腾澎湃,险不可犯。在古代时,人们在河的两岸立铁柱,并系铁链连接两岸以渡过此河,后又制作浮梁,连接七舟,做成浮桥,但当河水爆涨时,浮桥经常被冲坏,交通阻断。在明嘉靖年间,有个叫黄一中的道士在其上架桥,称为七星桥,才终于摆脱了河水阻断交通之苦。七星关是由昆明北出泸州的必经之处,为乌撒道中重要的军事据点,《读史方舆纪要》言其:“关当云、贵、川三省之交,为喉叽之要矣”,在明代时,此关有重兵驻守。很多大战都发生在七星关,在元末,大理土著段功曾联合元军,在七星关击败明玉珍。明初,傅友德自曲靖引兵捣乌撒(今威宁),大破蛮兵,得七星关以通毕节。

云南双璧之昆明,何以成为我国西南的战略中心?

石门道和乌撒道

云南双璧之昆明,何以成为我国西南的战略中心?

石门道和乌撒道

石门道和乌撒道俱合于曲靖、宣威,故曲靖为昆明的咽喉,如《读史方舆纪要》云:“云南山川形势,东以曲靖为关,以沾益(今宣威)为蔽”,而曲靖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到了现代,石门道和乌撒道均为国道所经。

2,昆明东通黔、楚

到了13世纪,强悍的蒙古人像狂风一样自蒙古高原南下,其先后灭西夏、金等国,尔后兵锋又直指南宋。面对强敌蒙古,南宋自然要以重兵部署于北部组织防御。当蒙古正面进攻南宋失败后,忽必烈便改变策略,其从临洮大迂回青藏,通过著名的藏彝走廊,入云南,灭大理,从而绕开南宋的正面防守的江汉、江淮一带。然后以云南为根据地,南北夹击南宋。由于昆明比大理更靠近江汉平原,于是蒙古军便以昆明为桥头堡,从侧后攻击南宋。元帝国建立后,忽必烈深感云南对全局的重要性,于是便在昆明设云南行省。并开通了由昆明通黔、江汉平原的驿道,也就是普安道。关于普安道的路线,其为由昆明经曲靖、普安、安顺、贵阳而达辰、沅。

云南双璧之昆明,何以成为我国西南的战略中心?

滇黔道

此道开通后,便一举成为中原到昆明的主干道。在明初,朱元璋吸取蒙古绕道云南攻南宋的教训,当东南稍稍安定时,便很快发大军收复云南,并以重兵防守,堵住云南这个口子。而关于明军平定云南的路线,其主力部队即由辰州(今沅陵)、沅州(今芷江)奔贵州(今贵阳),克普定(今安顺)、普安后直逼云南曲靖。

在此时,入滇的道路共有4条,依次为清溪关道、石门道、乌撒道、普安道、广西道。由于普安道最为便捷,路最平坦,明廷遂将其建设成为入滇的主干道,为保证其通畅,明廷又在沿途设有众多的卫所,并驻扎重兵。于是,贵州便成为云南的门户,以至于明人曾言:“黔者滇之门户,黔有梗,则入滇者无途之从矣”。驿道的开通,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不但促进了云南的发展,更直接导致了贵州分离,建为省。

3,昆明通广西

很多人都知道,唐帝国的衰弱,是由安史之乱而引起的,但人们却很少知道,唐帝国的衰弱,实际上是始于云南。在唐代时,唐帝国为征服南诏,曾于天宝年间两次伐南诏。唐帝国第一次伐南诏为天宝十年(751年),共出兵8万,但以惨败结束,唐军此战损失6万,只逃回2万;第二次为天宝十三年(754年),共发兵7万,这次唐军甚至全军覆没。短短的三年内,唐帝国经历了连续两次惨败,损失了13万的精兵,从而导致唐帝国国库空虚,中央兵力虚弱。一年后,也就是公元755年,安禄山便趁中央军兵力虚弱,以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发动叛乱。叛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甚至攻陷长安,从而直接导致了唐帝国的衰弱。

到了宋代时,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唐伐南诏的深刻教训,玉斧一挥,将大渡河以西之地全都放弃,而且宋廷对大理深怀戒心,将各条由巴蜀通往云南高原的通道都废止,以防大理会像唐代的南诏一样,扰乱巴蜀。此时,只有广西一路可以通云南。建炎南渡之后,北方产马的地区都被西夏辽金等占据,此时,只有云贵高原一带的大理、罗殿(今贵州安顺一带)、自杞(今贵州兴义一带)等处出产良马,南宋为获得优良的军马以对抗金军和蒙古军,于是便向大理买马。

关于南宋和大理交易马匹的路线,其先由大理诸蛮将马匹贩运至昆明,然后经广南到达横山寨(今百色田阳)完成交易,南宋将马匹由横山寨(今田阳)遁右江河谷而下,运至南宁。由于百色地处山地尽处,故其为重要的军事据点。当蒙古灭大理占据云南后,横山寨(今田阳)便首当其冲,常为蒙古所破。到了明末清初时,康熙平定三藩叛乱,其中一路大军便是由南宁溯右江河谷而上,经百色直指昆明。

云南双璧之昆明,何以成为我国西南的战略中心?

明代滇桂道

到了明代时,普氵朋驿丞李仲登请开广西路,以便由广西云南。而由昆明到南宁的路线,便有两道,一道则从宜良、弥勒、维摩、富宁而到剥隘镇,然后坐船顺右江河谷而下,经百色、田东、隆安而到南宁;另外一道则从宜良、师宗、兴义、安龙而到凌云县,再接右江河谷而到南宁。

到了清代时,清廷为将云贵高原置于中央的管辖之下,遂强力废止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此举触动了土司的利益,于是便引起了各少数民族的叛乱。当是时,鄂尔泰兼任广西总督,为加强总督驻地云南府(昆明)同广西之间的交通联系,便专设一条滇桂驿路,这条驿路自昆明起,经呈贡、宜良、路南、弥勒、邱北至广南,再经剥隘抵达百色。为保证驿道的畅通,清廷在沿路设有众多的哨卡并驻以重兵。由于此路为著名的珠江水道,由百色通过右江可直抵南宁、梧州、广州而入海,此路一度成为东西大动脉。

综述

在古代,云南为落后的少数民族群聚之地,当中原已经进入发达的封建社会时,云南的少数民族或者还处于原始社会,或者处于奴隶社会,故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同时,由于由于群山环绕,有严重的瘴气,故云南被称为“蛮瘴之乡”。虽然云南远离中原,但并不是不能有所作为的。

由昆明向外围发力,其共有三个战略方向,由石门道、乌撒道可通巴蜀;由滇黔道可经贵阳而到江汉平原;由滇桂道可经右江河谷而通广西。故对于云南的军事家来说,其最主要的用兵方向即为三,一为四川,二为贵州,三为广西。由云南出四川,则可以北临关中而建瓴中原,也可顺长江而下江汉;出贵州则可以直接通往到江汉平原,以争中原,或者浮流东南;出广西则可顺西江而下,直捣广州,或者经桂林入湖南。自元以来,由云南对外用兵,莫不沿此三路。在元初,蒙古绕道云南攻南宋,便由昆明出石门道略巴蜀,出横山寨(今百色)略南宁。在近代的护国运动中,蔡锷首自云南向袁世凯发难,其便由昆明出宜宾、泸州等地攻四川,出贵阳攻湖北,出百色攻广西。

云南双璧之昆明,何以成为我国西南的战略中心?

昆明东出路线

反之亦然,中原对云南用兵,也是由此三个方向,直指昆明。明初,付友德平云南,便是大军自辰州(今沅陵)、沅州(今芷江)直指贵阳、曲靖,而偏师便是自泸州渡赤水,入七星关。清初,吴三桂盘踞云南,“开矿鼓铸,垄断其利”,北结达赖喇嘛,互市茶马,又招纳李自成、张献忠余部,企图效仿明代沐氏,割据云南。而清平定云南,便是一路大军由雅安攻凉山而入昆明,一路由滇黔道直捣曲靖,一路由南宁经百色指昆明,三军合围昆明。

在古代时,云南资源丰富,铜银的产量天下闻名,土地可耕可牧,且通西藏、缅甸,有茶马之利,人民居于山谷间,惯于械斗,民风彪悍,然而,盘踞于云南的割据势力却难以掩有中原,这是为何?此不过长途的山川险阻隔绝的原因罢了。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当滇军穿越云贵山地而到江汉平原之时,其力已竭。因此,在清初之时,吴三桂虽然连陷贵州、湖南,兵锋甚锐,但当其推进到长江边时,即使面对胆小如鼠的清将,吴军也不能有所作为,盖形势所以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