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原来民国时期,太极推手已经被前辈讲得明明白白……

 文苑书店66 2020-04-10

习练拳架,系一人虚拟,其劲之如何,究属渺茫。故进一步练推手,即实现其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之用法。换言之,以循环的攻避方法,来试用太极拳打人避人手段是也。其中最难者,即听、化、拿、发此四字工夫。所谓听者,即以我之手腕身躯,与对方接触时,刹那间知其动作变化,谓之听;同时避其攻击,谓之化;同时定其作用,谓之拿;同时攻其弱点,谓之发。详言之分此四段,而实在是一刹那间为之。故此四字工夫,甚难甚难,虽毕生研究,亦无止境。其总诀在一圆圈,其化也发也避也攻也,无不以圆圈为之。所谓太极者在此,所谓妙用者亦在此(採挒肘靠同)。

以余个人之揣拟,初练习推手者,于掤、捋、挤、按中,先以两人合作五个大圆圈来试演之,名为基本方法。一、平面圆圈;二、直立圆圈;三、斜形圆圈;四、前后圆圈;五、自转圆圈。先将此法习演纯熟,以后可以变化各种圆圈,而妙用之。但此五圈,非面授不可,笔墨之间,难以尽其动作。初试圆圈大而笨;继则小而活;再则其圈不在外而在内。有圈之意,无圈之形,一刹那间,而妙用发矣。到此地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莫知其妙而妙自生,非有长久刻苦工夫不能到也。

推手为太极拳实验之方法,已如前言之,此外须要注意者有三。第一,不可有争胜负之心。彼此既为同道,自有互相切磋之谊,动作稍有进退挫折,并无胜负荣辱之可言,何可在此计较而生嫉妒之念?第二,不可存赌力之心。太极之妙是在巧,非在蛮力。谱上云:“察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若恃蛮力,是非研究太极拳之道矣。第三,不可存作弄之心。凡属同道,皆当互爱互助。彼高于我者,应谦恭而请教之;彼不如我者,当诚恳而指导之。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勿以其力弱可欺,而出我之风头,似非同道者所可有也。

两人一交手,即须研究手、眼、身、法、步五项,并练掌、拳、肘、合、腕,肩、腰、胯、脚各劲,及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十三势,方始为推手之目的,推手之本事。每见普通学者,不按上列诸法习练,俗语所谓磨豆腐者,虽千遍万遍,有何益焉?

初习此者,最好选身体大小相等之人,静心细想而琢磨之。或有不对处、不领会处,请师详细指导之。勿惮繁劳,勿称意气,而专心一贯研究,自有水到渠成之一日。

今将拳论上之听、化、拿、发等工夫,分注如下。王宗岳先师论曰:“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此二语,即言我与敌接着时,敌以刚硬来扑,我以柔化之,是为化劲。借其劲,使陷于背势,而我处顺势,仍不与敌脱离,是为拿劲。上句是听劲中带化劲,下句是化劲中带粘劲。能使敌陷于背,我处之顺,向其背处稍一发劲,则敌必如摧枯拉朽而扑跌之,能得此机会,谓之拿。又曰:“曲中求直,蓄而后发,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是为发劲。但以上听、化、拿、发四步工夫,须从粘字中练出来。又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应。”即谓敌来步快,快应之,来得缓,缓随之。但我总不与敌脱开,是为粘劲。若手臂不粘连,脚步不跟随,如何能听,能化?更不能拿,不能发矣。其《行功心解》曰:“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此言与敌靠近时之变换身法也。续曰:“极柔顺而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系指示内部运化工夫。再曰:“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形容其举步如猫行之轻灵稳固,运劲如抽丝之不断不猛,系指外表工夫。要实验以上所云,皆离不了论中所谓:“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换言之欲懂劲,非由接着与熟练不可,且如阶级的一层一级,而达到神而明之之地位也。但学者,从何而懂劲?从何而接着?从何而熟练?只有从推手做起。

凡学习推手者,身体切不可前倾后仰。若前倾,重心偏于前方,对方用掤劲,易于向前跌倒。如后仰,重心偏于后方,对方用挒劲,亦必向后跌倒,此其一也。彼此一交手,他方必有攻诱方法,我方必须保留转换变化之余地。惟身躯中正,则有余地可以左右前后过旋也,此其二也。在推手时,遇对方手腕沉重,或来势猛烈,一不可两手缩紧,二不可使用蛮劲,三不可胸中迸气,四不可身向后退。如两手缩紧,长度必定减短,不能够着对方。使用蛮力,全身必定僵硬,犹如笨伯,其原理是与太极相反,所学方法无可使用矣。至于胸中迸气,血液停滞,面色逐渐变青,实属有碍生理。身向后退,被人随势进攻,无有不败。学者于此四弊,切宜注意!

凡初学者,无论练拳,练推手、大捋、散手等技,一要观人练习,凡有身法好,手法纯,步法灵,可为学范式者,皆须一一留意而深记之。二要听人讲解,如遇前辈,及同学中有心得之谈,经验之论,均宜虚心静听而领会之。三要实地锻炼,此为实际工夫而达到能实行地位。若只知锻炼而不知观与听,古人所谓盲修瞎练,小则劳而无功,大则有害身心,结果所得与目的相反也。

推手与练拳,既已如上述。其属于本身者,即以“虚实”二字。四肢百骸,均要有虚实之分。刚柔之别,如进退起落无虚实,必定笨滞,不能轻灵也。两足固宜分虚实,一足亦须有虚实。非但两手有虚实,一手亦须有虚实。论中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一虚一实。”王宗岳先师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皆自为人制,卒不能制人,则双重之病未悟耳。”所谓双重者,即虚实不分。先师又曰:“双重则滞。”滞者,运用不能轻松,便为人制。又曰:“偏重则随。”若偏重一手,或偏重一足,而不寓有虚实者,必随人受制。又曰:“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所谓阴阳者,包含虚实也,刚柔也,收放也,开合也,进退也,起落也,闪转也,腾拿也,皆在其中矣。

所谓刚柔者,与人推手时,两手相接,神气外扬,肌肉坚硬,转变扩大。发劲能动中心者,是人练械多而练拳少,其劲属于刚也。两手相较,动作绵而细,步法身法轻灵,接着如有力,打去犹无物者,是人练械少而练拳多,其劲属于柔也。若能神气安舒,身稳如山,上下相随,发劲沉长而震动全身者,是人刚柔具备,其劲阴阳相济矣。学者须知柔劲与刚柔,并非如物理化学之专科。吾人终年练习,有时属于刚劲,有时属于柔劲,惟刚柔相济,为最少耳。练劈挂八极等拳者,发劲大半偏于刚劲。练八卦太极者,往往偏于柔劲。其实无论何门何拳,均须刚柔兼备,阴阳相济,方为拳艺之正宗也。

推手动作,表面上虽在手腕,而实际上全在腰中。亦可以说手是三分,肩是一分,胸是一分,腰是五分。若肩不能松,胸不能涵,腰不能活,全仗手腕,决不能化人,亦不能发人。此事在练拳架时,即须注意。此外步之稳不稳,系在裆劲。细言之,即胯、腿、脚三部分连系动作。换言之,能粘连否,是在上身,即手、肩、胸是也。能跟随否、稳定否,是在下身,胯、腿、脚是也。但上下运动之枢纽完全在腰。谱上云:“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腰劲一事,不但太极拳所重视,如形意八卦,均极注重,即少林门亦无不注意之也。以上所言,系形质之谈。至于内部,气之一字,先从意字起。意之所到,虽未必是气之所达;气之所达,未必即血之所充,但非由此无从入手。故先以意导气,以气行血,久之意与气自能合一,气与血自能相随。其《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心者,察也。身者,血肉也。但运行之间,于“沉着”“顺遂”两语,切宜重视,否则非流入漂浮,即陷于别扭。至于沉着之法,即气沉丹田。顺遂之法,即活用腰腿。内外一致,方合其义。须用默识揣摩工夫,而后能从心所欲,其细微原理,俟军书稍暇,再详言之。一般练拳与推手者,大半注重在上部,手法如何如何,身法如何如何,前已言之。但不知下部之关系,实比上部为重要,其变化与进步,须从实地试练出来。教拳人,初则高低大小不能自然,动作不能稳定。继则动作渐匀,步法渐稳。再进则举止轻灵,随心所欲。至于推手经过,初则腰腿硬直,摇摆不定。再则旋转进退,逐渐稳固。再进则心手相应,腰腿一致。

黄元秀(1884—1954),字文叔,中年以后改名元秀,浙江杭州人。辛亥革命元老,早年与黄兴、秋瑾、徐锡麟、蔡元培、章太炎等交游,为光复浙江作出过极大的贡献。为此,民国后,他在浙江军政诸界享有很高的声誉。黄元秀一生修武修佛,造诣极高,对武学贡献极大,编著有《武当剑法大要》《太极要义》《杨家太极拳各艺要义》《武术丛谈续编》等书,其著作内容直接得之于民国初期李景林、杨澄甫等大师,融会自己不同阶段的收获和心得,含有其与当时许多真手名家的交流心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