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骞:“丝绸之路”第一带货人

 大地理馆 2022-08-19 发布于北京
(梁启超评张骞语)

「带货人」张骞

撰文:古越人

制图:孙不二

审稿:萧璇子

张骞,今天但凡有人讲述“丝绸之路”历史,几乎百分之百无法绕过这个名字。

公元前139年,从来没出过远门的宫廷侍从官张骞,出了一趟远门:出关中、过河西、走戈壁、越天山。谁也没有想到,这次说走就走的“去看看”,竟为方兴未艾的汉帝国,打开了一个大大的世界。

13年前,高举使节、骑马西行的使团离开长安城时,他们一定也没料想:这一去一往走过的路,后来被西方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取了个如诗如画的名字:丝绸之路


丝路凿空人

当时,包括汉武帝刘彻在内的多数汉朝人,都不知道帝国遥远的西部是何状况。尽管古书中曾记载,周朝穆天子曾到达天山、昆仑,并与西王母相会,但此时已经相隔上千年。周天子所走之路,如何到达,记载语焉不详,充满神话色彩。

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跟边疆部族一直在进行交流、融合,不过那种交流极其局限。华夏民族诞生以来,以“天下之中”或“中央之国”自居,这种自我为中心世界观下,人们把国土以西的广大未知区域泛称为“西域”。

一不小心,张骞打通了通往西域之路,其行为被《史记》称为“凿空西域”。空,即孔,意思是孔道。凿空,就是开辟交通孔道

|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对比 图源:《中国史稿地图集》|

除了以农耕立国的汉朝,中国西北当时崛起了强大的游牧部落——匈奴。匈奴的强势,不仅威胁着汉朝西北边疆,更是成为王朝与外界交流的障碍。

张骞,就是这种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上的。

|张骞素描画像,清《无双谱》|

那时,有限的情报让汉朝获悉:曾经生活在祁连山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因为匈奴的攻击,而远走至天山的尽头。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大月氏取得联系,共同夹击匈奴——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除此之外,此行还有更长远的梦想——探知西域风土地理,为日后深入交流开辟长期可行的通道。

一路上,大部分区域是干旱气候区,出陇西后,沙漠、戈壁、雪山接踵而至,这是中原人难以适应的恶劣环境,他们还要防范草原和丛林中的野兽——;人文方面的障碍是:没有地图、语言不通,又要穿越敌国匈奴的地盘,路上还有难以预料的盗匪。

但是,张骞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


高颜值侍从官

今人回顾历史,“张骞通西域”已是一段家喻户晓的美谈,张骞也成为历史记载的第一位出使西域的中原人。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这次出使西域之前,张骞几乎藉藉无名,他的早期简历甚至是空白的。

“凿空”西域前,张骞的前半生甚至无法考证,生年不详司马迁是一位十分注重田野考察和实地走访的史学家。他与张骞是同时代的人,正常来说后者的生平事迹,只要能够获悉,一定会具体呈现。不过,在司马迁的巨著《史记》中,关于张骞早期经历的介绍只有这么一行字:“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意思是,张骞是汉中郡人,汉武帝建元年间担任“郎”,即侍从官,至于具体叫什么郎,何时开始担任,书中没有答案。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张骞蜡像 摄影:丁霆晖|

侍从官,常在宫中站立行走,形象特别重要。据此推断,张骞的身材应该很好,颜值比较英俊——这是宫中筛选郎官的重要标准。

张骞这样一个对国家的对外交流和开疆拓土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在当时并没有被专门立传,而是出现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在其中,张骞也是因讲述西域地理而被动出现的角色。

不难看出:奉命出使之前的张骞,在西汉公务员队伍里,职位、身份毫不起眼。但我们可以推断,他应该出身下层。另一位著名的外交官苏武,就不一样,史书明确提到他“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意思是,苏武年轻的时候因为父亲的荫庇,而跟兄弟一起当了郎官,不久后就升任栘中厩监

 
|上林图(局部),反映汉武帝涉猎内容,传 明仇英绘|

汉武帝时期,人才选拔实行 “察举孝廉”,意思是考察、选拔、推举忠孝廉洁的人,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选取候选人给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在当时,张骞应该是通过这种方式成为郎官的。

由于没法像苏武那样拼爹,张骞的升迁是比较慢的,在担任使节之前,也没有什么存在感。出使西域,是在没有地图指引、必经要道河西走廊被匈奴人控制的前提下进行,一路尽是干旱地带和险要地貌的冒险之旅。

|敦煌莫高窟323窟,汉武帝获两金人|

这样凶险的差事,高官家庭、世袭家族的子弟是断然不会去的。这就像和亲的所谓公主一样,多数是挑选有姿色的宫女之后予以加封。

|胡茄十八拍图(局部),明人绘|

汉武帝知道敢于冒险的人,一定要从那些迫切改变命运的人之中选择。张榜发出之后,张骞主动请缨,经过筛选最终成为持汉节出使的人选。

冒险家的身份,一开始总是卑微的、草根的,无论东西方,皆是如此。


“陆上哥伦布”

将张骞视为“陆地哥伦布”,并不恰当,因为中国探险家的在前。但为了让大家认知到他的成就,又不得以而用之。

使团出发地并不是在长安,而是在位于今淳化县的甘泉宫。在那里,张骞从国家首脑手中接过了一把长七尺、涂满红漆的竹制使节,每一节都挂着牦牛尾的长毛。

他和副手匈奴人堂邑父一行,跃上胡马,掉头向西。谁也没想到,这一转身就是13年。远望目送的汉武帝和转身远行的张骞。这一幕,让我想起了15世纪地理大发现时期的西班牙国王与即将出海的探险家哥伦布。

|张骞出使西域油画,作者:张可伟|

相似的形势,不同的时代:旧大陆的时代,匈奴人阻断河西走廊,东方人张骞打马向西,寻找盟友,打通东西方交流的通道;新大陆时代,奥斯曼土耳其切断海上丝路,西方人哥伦布使着帆船向西,寻找热土,开辟欧洲和东方之间的新航道。

当然,这两次开拓行动性质上有所不同。在西班牙伊莎贝拉一世、费尔南多二世赞助下,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并成功到达美洲,拉开西班牙殖民美洲的序幕,哥伦布则成为欧洲殖民“新大陆”的先驱。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背景是,西方帝国主义想通过寻找新的贸易航线来开拓殖民地,以扩充财富。西班牙国王,既是政治首脑,也是财团资本家的代言人。

|哥伦布归来,19世纪油画|,作者欧仁·德拉克罗瓦|

张骞的时代,汉帝国通西域的目的是为了剪除匈奴对边境的威胁,而后与西域广大地区建立互通有无、和平友好关系。尽管二者的目的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张骞和哥伦布,都出身低贱,他们都勇于成为探险家,都想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一旦成功,卑微的命运必将改变。

他们的出生年代都不详,张骞在出使之前的简历几乎空白,哥伦布的父亲是纺织工,开着一个奶酪摊,哥伦布小时候经常看管这个摊位。

公元前2世纪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一路到达车师、龟兹、疏勒、大宛、康居、大夏、莎车、于阗、楼兰等的地理民情,并通过这里探知了关于西亚、欧洲地区的相关信息,这些内容过去是中原人闻所未闻的。

|底图:华林甫等编《中华文明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

公元15世纪的哥伦布四次出海航行,最终到达美洲,尽管他本人至死也不知道那是新大陆,但无疑为狂热的欧洲人找到了可以掠夺、殖民的新热土。

他们是各自时代的先驱张骞之后,班超、甘英等人继续探索更多的东西方交流通道,哥伦布之后,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继续开辟更多的新航路。

张骞,是旧大陆时代的哥伦布;哥伦布,是新大陆时代的张骞

二者在动机上是迥然不同的,我们将他们并列,是因为二者的行为都具有地理发现的意义。按西方学者将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探险视为“地理大发现”的逻辑,我们也可将张骞通西域视为一次“地理大发现”。张骞的行动不仅拓展了汉朝人的视野,也让欧亚各国第一次了解了遥远东方的中华文明。

 “东方哥伦布”是西方话语视角的说法。如果从时间上来说,这并不合理,因为张骞在前,哥伦布在后,后者应该被称为“西方的张骞”才是合理的。


“皆称博望侯”

张骞走的时候,并没有大张旗鼓,因为毕竟要穿过匈奴人控制的地盘。过了汉朝辖境陇西之后,使团悄悄进入河西走廊。为了躲避匈奴人,他们日伏夜行,但最终还是被发现,匈奴人为了从其身上探知汉朝情报,将其软禁在匈奴王庭龙城长达十年。

期间,张骞手持汉节不失,虽然娶了匈奴妻子,生了儿子,但没有忘记使命。

 |2017年特种邮票:张骞|

公元前128年的一天,他和副手逃出匈奴王庭,一路向西沿进入新疆塔里木盆地,翻越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后,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大月氏,当时活动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不过,大月氏人安居乐业已久,不想再找匈奴复仇。

一年后,未达成使命的张骞选择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路归国,一路经过多个西域小国,到匈奴地盘时又被囚禁一年,几经周折逃出。

|张骞系列油画,作者:房恒勃|

公元前126年,一路出生入死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此行,张骞并没有达成汉武帝交给的“初衷”,也没有带回任何礼品,但最丰厚的收获留在了张骞的脑海中,他一五一十地向皇帝、朝臣讲述过去人们一无所知的西域,那里的山脉、河流、物产、风俗……纷纷出现在地图上,展现在众人面前。

|张骞归来,油画,作者:张红年|

张骞不在中原的这13年,蛰伏六十多年的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但总体上负多胜少,因为马上的匈奴人神出鬼没,草原沙漠中没有地图的汉军很难找到目标,却总是在孤军深入时被匈奴人伏击。

归来之后张骞成了一张活地图,他多次随军北上、西征。卫青、霍去病在战场上的大获全胜,离不开张骞情报的加持。出使西域之前只是郎官的张骞,归来之后升任中大夫,因在汉匈战争中的功劳,而被封为博望侯。

|图源:华林甫主编《中华文明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一次师团人数达到了300多,携带大量礼品。此时,河西走廊被汉朝控制,并设立了郡县。张骞一行顺利通过并通过天山北麓到达今伊犁盆地至巴尔喀什湖一带的乌孙国,逗留期间,他派副手到达于阗、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巴基斯坦、印度一带)

|张骞使团,油画,作者:张国强|


在联合抗匈问题上,乌孙最终没有做出决定。公元前115年,第二次出使西域的张骞返回长安。

总的来说,张骞两次西域之行,外交使命并没有完全实现,但收获了更伟大的成果,用司马迁的话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意思是,从此之后西北各国开始跟汉朝来往相通。这里的交通孔道是张骞开辟的,所以来往的人们都在交往中常常报上博望侯(张骞的封爵)的名号,因此得以互相信任。

就这样,张骞成为汉代丝路上的第一网红。


“张骞大交换”

使团、军队之后,更多的足迹来自商队。汉朝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进入西域,并转运至更远的南亚、西亚、欧洲。异域的风物也络绎不绝地输入长安,并进入广大内陆。

 

|许多所谓民族乐器其实是是舶来品,图为舞剧《丝路花雨》,摄影@舞蹈中国-刘海栋|

原产地中海的葡萄,原产西亚的石榴,开始移植到西汉宫苑;汉武帝的上林苑里,有了异域的鸟兽,如身毒的孔雀、大象,安息的狮子、鸵鸟,最重要的是大宛的“天马”,据说汗血宝马就是天马的后代。长安的街头,开始大批出现高鼻梁、蓝眼睛的胡人客商;未央宫的乐团中,引进了胡笳、琵琶、箜篌等外来乐器。

|2017年发行的张骞邮票|

对于吃货们来说,一定要知道,这些今天熟悉的瓜果蔬菜是从张骞时代开始引入的:石榴、葡萄、苜蓿、芝麻、核桃、无花果、蚕豆、绿豆、黄瓜、大蒜、大葱、胡椒、茴香……

它们原本的名字,标识着其舶来品的身份,如蚕豆原本叫胡豆、大葱原本叫胡葱、大蒜原本叫胡蒜、核桃原本叫胡桃、石榴本来叫番石榴

|敦煌壁画里的藻井石榴纹|

据明代中医药学大咖李时珍总结,张骞至少带来了红花、胡麻、蚕豆、大蒜、胡荽、苜蓿、胡瓜、石榴、胡桃、葡萄等十种异域植物。实际上,这些物种有的是张骞时期传入,有的是其死后传入,之所以把很多物种视为张骞带来,应该是“网红带货”的加持

但谁也无法否认:没有张骞的“凿空”,中国人无法在短时间内见到这么多的异域珍奇

美国历史学家克罗斯比提出,从大航海时开始,美洲与欧洲、非洲和亚洲之间的物种交流频繁,并引发了诸多革命性的事件,因其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一直进行,故命名为“哥伦布大交换”

|敦煌壁画里的葡萄藤|

比哥伦布早17个世纪的张骞,因凿空西域也带来了亚欧大陆两端空前的物种交流,而且还有许多文化、技术的传播。以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汉唐时期,因张骞的开拓而带来的交流、传播效应,视为“张骞大交换”

今天,无论欧美,还是东方,提起烟草、玉米、土豆、番茄、咖啡、可可等,总能联想到15-17世纪地理大发现,甚至马上就能说起这些物种与哥伦布的联系。但是,当我们的舌尖上,浸润着石榴的甜蜜,品味葡萄酒的甘甜,飘荡胡椒的香气时,又有几人能想到我们的英雄张骞呢

|《张骞出使西域》雕塑,作者:张威|

张骞当然不是完人,他晚年也曾贪恋财富而收受贿赂。因为开拓西域有功,张骞的人生命运因此改变,最终成为位列“九卿”的大行令,成为负责宾客礼仪的外交活动负责人。可惜的是,这位探险家和外交家并不长寿,大约在50岁那年与世长辞。

张骞去世很久后,丝路之上还在传扬他的美名。无论是各国使者互访,还是商人贸易,常以提“博望侯”为信用标识。说他是丝路第一带货人,丝毫不夸张。


“地理学家”

当然,无论是交通道路的开拓,还是沿线风物的传播,也不只是一人一日之功,而是以刘彻同志的高层领导为核心,以张骞同志等冒险开拓为先导,以霍去病等军事家英雄血战为保障完成的伟业,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

但是,没有他的涉险西行,就没有接下来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地中海的葡萄来到长安的花园、中原的绸缎穿在凯撒的身上、丝路上的黄金出现在南昌海昏侯墓中

张骞以亲身经历,为中国人绘制了第一张“世界地图”,让中国文明第一次与世界有了深入对话。他是一位探险家、外交家,当然也配得上地理学家的称号。

|张骞持节,房恒勃油画|

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地理学界的共识:1990年,各学科权威专家领衔编纂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首次出版,地理学分卷“地理学家”条目中第一个名字就是——张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