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穷得穿不起衣服还是信仰,甘地为何整天不穿衣服只披白布

 汗青正浩 2020-04-10

印度,这个在历史上不曾被公平对待的国家,如今给全世界的印象是宝莱坞和咖喱。前者是他们影视实力的象征,后者是他们最具特色的美食象征。在过去,印度为西方的发展付出了多大的牺牲,只有历史知道。

当时为了摆脱殖民者的侵略,印度出现了不少民族英雄和领袖。在这些灵魂人物中,有一个人以一身白布,手摇纺车的形象入驻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他就是印度最伟大的领袖,有着印度“圣雄”之称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这位瘦骨嶙峋思想者,终日只着一身白布,象征受苦、纯洁、抵制英货。

非暴力不合作:身披白布也是一种抗争

甘地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土邦首相,不错的家世背景,使得甘地得以进一步接受更好的教育。19岁那年,甘地背井离乡,去往英国继续学习法律。对他来说,1893年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

这一年,他来到被英国人侵略的南非,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印度教仁爱的主张,结合梭伦等人的思想精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念——非暴力不合作理论。

1915年,46岁的甘地回到印度,有留洋背景,又有心为国家独立出一份力的他,很快就成了国大党的实际领袖。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也成了国大党的指导理念。

“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精髓是:以非暴力的方式抵抗、以不合作的方式对抗,最终使敌人接受自己的诉求。这也是甘地余生的思想理念。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催生了1930年3月21日的印度抢盐运动,史称“食盐进军”。这次运动的背景,是英国殖民当局颁布了两项新规则。一是食盐必须由英国官方开采,二是大众吃盐要缴纳比以往更高的盐税。

21日清晨六点半,61岁的甘地率领跟随自己的79个门徒,向孟买海边走去。当他们经过24天的长途跋涉来到海边时,甘地的队伍已经壮大到了上千人。在海边,他们成功制作出第一块盐巴。

甘地立刻向全国发布声明。身体力行地示范如何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抢盐。英国当局认为自己的威严受到了挑衅,派兵逮捕了在海滩制盐的甘地。

运动领袖被关,引起了印度数十万人的罢工,抢盐运动愈演愈烈、更多的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践行甘地的“非暴力”抢盐运动。

几个月后,英国总督欧文和甘地妥协,允许百姓自行煮盐,释放甘地。《甘地——欧文协议》的确立,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它不仅是甘地思想主张的胜利,更是在印度实现独立过程中的一次伟大胜利。

非暴力不合作的实质:爱、自苦、牺牲

甘地曾在公开的演讲中表示,其他人或许会用暴力手段使施暴者下台,但自己会选择用爱感化对方。如果要让一个恶人放下屠刀,不是用以恶制恶,而应该用爱来感化他们。他的这种近乎玄学的“大爱”,被英国总督斥责为“妄想”。

英国殖民者为了倾销自己的产品,大力向自己的殖民地输出洋布和服装,因为定价不高,很多人都买得起。为了抵抗英国的经济侵略,甘地号召人们销毁洋布,抵制英货。在纺织品都被英国垄断的环境中,没了布匹怎么制衣?

甘地就身体力行地用手摇纺车给自己做了一块白布出来。这是印度最传统的服装,甘地余生为印度独立奔波的途中,几乎都穿着它,这也是甘地不合作的象征。在他的想法中,不合作运动中,受苦是必然的,但是和独立相比,自苦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核心思想是前三个字“非暴力”。甘地认为,非暴力就是用灵魂对抗施暴者,也只有非暴力才能战胜暴力。换句通俗一点的大白话来说,他的意思就是用巨大的牺牲去满足敌人,再利用道德绑架和舆论压力,迫使敌人做出改变和妥协。

当我们回顾甘地的理念,就会发现他的成功,其实只适用于印度当时的国情。记得甘地曾经写信劝告中国,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对抗日本,他说,假设我们真的那样做了,“日本人便会成为我们的奴隶”。但假使我们真的没有拿起武器去抵抗,更有可能的下场应该是敌人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就是奴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