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受洋人践踏的现实,人们总会想到光绪、溥仪等晚清皇帝。但这肯定不是清朝命运的开始,乾隆过后的清朝基本就气数将尽了。嘉庆推倒了和珅救不了国,道光节俭一辈子同样救不了大清。鸦片战争让洋人看准了大清这块肥肉,至咸丰国运更是一天不如一天,他完全无可奈何了。 奇人叶名琛,身材高大,却不修边幅,身为两江总督,独当一面,洋人对他恨得牙根痒 其实,当时肯定不只是咸丰憎恨洋人,但凡有点爱国之心的人,对洋人都心存仇恨。这其中就包括了两广总督叶名琛。 说起叶名琛,真是让人称奇。人家家里比较有钱,当然这绝不是从他的职位中赚来的,因为就叶名琛本身来说,他不算是个贪腐之官员。但是他非常节俭,道光对此深为满意。 据说叶名琛身高约有一米八,可惜这样一个好身材,让叶名琛给糟蹋的:终日穿着脏不拉叽的衣服,甚至还会生虱子。这形象,真的怎么想都让人觉得大清气数已尽。 最为主要的,叶名琛是两朝老臣,在道光时期就很受道光看好,到了咸丰时期,同样受到咸丰的青睐。所以,叶名琛前半生的官场生涯是极顺的。 叶名琛虽然做两广总督并不怎么落好,但对洋人却是一点也不媚外,甚至总与洋人过不去,让洋人恨得牙根痒痒。 这当然与咸丰对洋人反感有关,他告诉叶名琛,最好把洋人都止于城外。于是,叶名琛贯彻很深入:能不让洋人进城的就不让其进来,能不进行交涉的,就直接不要理会。什么五口通商,运转不灵就随他去吧。 如此一来,洋人抓狂了,中华大地的市场可是好不容易才打开的,一下被堵在外面,不是得不偿失了嘛。所以就想着通过修改条约来应对,可惜叶名琛根本就不理会洋人,加之咸丰不可能接受修约,他就干脆当没这个事了。 不管洋人怎么对叶名琛做工作,那就如同肉拳打棉包,没一点动静。再加之国内一些反洋人的活动,比如对神父神马的刺杀,叶名琛全睁一眼闭一眼,根本不追究。洋人对叶名琛那叫一个恨呀,一听他的名字几乎就要暴跳如雷。 亚罗号事件爆发,叶名琛被推到风口浪尖,洋人用尽方法,多次抓其不获,没想到他最后竟然自己送上了“门” 其实,洋人如果能不动武,他们也不愿费这事来打打杀杀的。但遇到叶名琛这样好坏不听的主儿,他们原本的不可一世被当成了空气,怎么能不想着出口恶气呢。 1856年,广东水师接到举报,说亚罗号商船挂英国旗停泊于黄埔。按规定,不管什么船入泊港口都要降旗。广东水师马上去查了,结果发现执照是过期的,当场将12个中国水手抓了起来。 这也就是当时闹得沸沸洋洋的亚罗号事件,当时英国方面要求叶名琛出面送还水手,并赔理道歉。但事情发生了两天,叶名琛才下令放掉9个水手。 洋人当然不同意,这时又发生了洋人居室被焚烧的事件,致使广东十三行全部被毁。英国公使包令传信给叶名琛:如不速为弥补,自饬本国水师,将和约缺陷补足。 洋人方面深知叶名琛爱拖延,难说话,就借题发挥了:越日日中不如约,即攻城。这就是要动手的意思了,逼着叶名琛解决事件。 但叶名琛认为可以放了12个水手,但道歉一事没必要,这明明就是一起公事公办,又没什么错。所以,他拒不同意道歉。 这下洋人找到借口了,马上开动炮火,将广州城门轰开。本来是想抓叶名琛的,可他早提前躲了,所以洋人扑了空。 此后,叶名琛此时还不意识到一场大战即将开始,只是对广州城进行了修复,同时还下令:杀一名洋人者,赏银三十元。 更甚者,叶名琛还花了巨额雇佣费,让人去香港等地刺杀英国人。只不过用的毒药是砒霜,据说人家吃下去引起呕吐,却并没有死掉。这下毒技术,实在有待提高呀。 及至英法联合逼“宫”,叶名琛守不住了。洋人一进广州城,马上就冲向官衙去抓叶名琛。没想到,这一次叶名琛竟然没有跑,反而是穿戴好官服,坐在大堂上,就等着英国人到来呢。 原来,叶名琛竟然有自己的打算,他要求被带去英国,要亲自见英国女王,来交涉两国之战争的事,他自认为肯定能说服英女王。这有些太天真了,洋人哪有那么好说话呀。 叶名琛的心理阴影是多少,只有他自己知道,被人当成动物,放在大街上任人参观,最后竟然还保持苏武的精神 被俘的叶名琛倒也没受太多委屈,洋人让他穿着自己的官服,还让他带上了自己爱吃了食物,以及几个仆人。这个俘虏的待遇不错,连最基本的捆绑都没有。 坐上洋人的船,叶名琛一度以为自己要漂洋过海去英国了。可他没想到的是,人家的船只直接开去了印度,在加尔各答停泊。 这些洋人也是够损的,给叶名琛特别做了一个透明的房子,将其放在里面,然后放于人多的地方,任人随便观赏。且写上一块牌子:清国公爵,被俘至此,免费参观。 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是绝对的侮辱,对一个人来讲,又肯定是人格的最大羞辱。但此时的叶名琛却完全无可奈何了,好在他并没有受多少影响,甚至该干嘛干嘛。 过了一段时间,叶名琛又被迁到了托里贡的一处住宅,他依旧保持着自己日常读报,写诗的常规。同时,还会念念佛经。 但身边人认为,他作为一名朝廷大员,被俘总不是个好事。所以,在写诗的时候,最好不要署上自己的名字。叶名琛觉得有道理,于是便给自己取了个笔名:海上苏武。 可惜的是,苏武出使那么多年都没有饿死,但他叶名琛的粮食在四十八天之后就吃完了。为了做到真正“不食周粟”,他开始绝食。 当然,很多人都说,其实他不是真的不食周粟,只是因为知道了自己永远不可能看到英国女王,永远也没机会与之交涉而失望了,反正已经再无颜回国,于是选择了绝食自杀。 其实,现在想来,当时叶名琛的绝食是他认为的最好结果。一个一品大员,一位封疆大吏,城都没了,他若还苟活,那就要被人笑死了。 只是叶名琛想不到,在他被俘的那一天,其实皇帝已经将其视为死人了。所以当遗体被送回国后,并没有得到皇帝任何的抚恤,家属也没受到任何安抚,只是草草埋葬。这对一个一品大员而言,实在过于冷淡了。 有人说叶名琛是“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因为这种怪举动,让他形象很不好看。可就当时的社会现实又能让他怎么样呢?他纵不怕死,奈何国家实力不如人,只是嘴硬管什么用呢?还是那句话:没有能力,就要受气。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人也罢,最重要的还是得加强实力,才有真正的话语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