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探花郎又过起了“一枝斑管且医贫,也似昌黎谀墓文”!

 mengk4fz0yyf5h 2020-04-10

文/卢秀辉

王文治的祖父壮年早卒,他的祖母吴氏年方二十三岁,带着五岁的儿子王士闳开始守节。王家很贫穷,没有亲朋伸好相助,全凭寡母吴氏抚养孤儿于席门蓬巷之中。王士闳就是王文治的父亲,好在王士闳至孝,吴氏享寿八十七岁而卒。

【原创】探花郎又过起了“一枝斑管且医贫,也似昌黎谀墓文”!

王士闳是独子,与母亲相依为命,终生与母亲无须臾分离。每有时物上市,宁可自己不得食,也要先进奉母亲。宁可自己破衣烂缕,也要使母衣能够穿着整齐。母亲死后,家境贫寒使丧殡羞涩,但是,当时已年逾六十的王士闳却极其哀悼。雍正三年,江西金溪县词源人冯咏为丹徒知县时,续修府志,书已告成。王士闳登门,匍匐在地,涕泣倾诉母亲守节抚养孤儿的艰难,乞求冯咏表彰其母完节之德。冯咏为之感动,仍将吴氏事迹增补入府志。

王文治幼年很贫苦,他在送给戴震的诗中写道:

我生不识字,

亦复堕忧恼。

寒愁衣履穿,

饥畏糠覆少。

读书灶觚下,

爨尘落如搅。

他过着“贫无买书钱,见书空慕羡”的可怜生活。及使他生能早慧,贫穷限制了他更多的空间。王文治十二岁便能诗文,也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本功。

【原创】探花郎又过起了“一枝斑管且医贫,也似昌黎谀墓文”!

乾隆十八年,二十四岁的王文治就获得了拔贡,得到了入京参加廷试的机会。拔贡,是在举人中优选参加国家级的贡试,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时武进刘星炜任翰林院侍讲,他跟从刘星炜继续学习。同时,为了生计,他被湖广道监察御史蒋和宁聘至家中,教他的孩子读书。王文治北上入都。不但打开了眼界,还迎来了改变了他一生的机会,重要的是他认识了终身至交姚鼐和朱孝纯。

【原创】探花郎又过起了“一枝斑管且医贫,也似昌黎谀墓文”!

乾隆十九年十月,琉球国中山王崩逝,世子尚穆遣使上表请求袭封。清廷派翰林院侍讲全魁、编修周煌充正副使,前往琉球宣诏册封。当时,王文治的文采、书法都已在京城小有声名,经人推荐,全魁聘王文治入幕同行。王文治的朋友劝他海上风险太大,不要出行。可王文治为贫困所累,迫切需要全魁的这笔千两礼金。当然,落榜的失意,青春的好奇也是重要原因。于是,他力排众议,接受了全魁的聘请。他回到丹徒处理家事,等候使团经过江南时再一同前往。

【原创】探花郎又过起了“一枝斑管且医贫,也似昌黎谀墓文”!

郑板桥听说王文治即将远行,于二月初三,在扬州宴请了他。与会的人有黄慎、金兆燕等,一共八人,郑燮画兰八枝,以应时景。谁料想,多画了一撇,郑板桥自嘲道:“难道还有不请自到的客人?”临开席了,郑板桥的好友、书画篆刻家济南人朱文震不期而至,郑燮大喜过望,特在《九畹芳兰图》上题诗一绝道:

天上文星与酒星,

一时欢聚竹西亭。

何劳芍药绘金带,

自是千秋九畹青。

【原创】探花郎又过起了“一枝斑管且医贫,也似昌黎谀墓文”!

六月二日,使团由福州南台乘风出海,期间,海上遇大风巨浪,几船毁人亡,历尽千辛万苦,于六月廿四日到达琉球。王文治被临时起用为读诏官,八月廿一日宣读诏敕,正式册封世子为中山王。等了三个多月,到十一月初七日出海回国。那知风暴又起,只好回返琉球再行候风。直到乾隆廿二年正月三十日,才等来了好风,航行十三昼夜,于二月十三日顺利返抵达福州五虎门。此行耗时十一个多月,滞留琉球二百二十九日之多。滞留期间,王文治的书法受到了琉球人的高度评价,为了答谢他,中山王特赠宝刀一把作为纪念。

【原创】探花郎又过起了“一枝斑管且医贫,也似昌黎谀墓文”!

这次海外历险,王文治留下了两卷《海天游草》诗集,以纪此行艰难。王文治善治印,特意自刻了一方'曾经沧海”印,纪念在万里大海上,几乎送掉性命的往事。海外归来的王文治,继续追随丁忧在家的刘星炜,安心继续学习。乾隆二十三年十月,刘星炜服满,复补原职。王文治随刘星炜入都,准备参加第二年的顺天乡试。结果,乡试中式。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会试,王文治高中,五月殿试,王文治又以一甲第三名探花郎及第,例授编修。在翰林院供职期间,因为王文治的人缘极好,又性情随和。被同事们调侃为“王馒头”。当时流行传奇《翡翠围》,里面有句话“馒头是好人”,故被同事们引用。

【原创】探花郎又过起了“一枝斑管且医贫,也似昌黎谀墓文”!

中国人有贴春联的传统习惯,京官们贴的春联,首先表明对皇权的尊重,无外乎'圣恩天广大,文治日光华”、'皇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之类的对联。翰詹科道,六部九卿,家家都差不多,内中必有“文治”。但是,王文治不能用,一是讳自己名字;二是如此有自大之嫌。同馆的翰林们都拿这事打趣王文治,称他为光华夫人,一时传为笑谈。

乾隆二十八年五月,在翰詹大考中,王文治被定为第一,擢升为侍读,署日讲官。随即,被乾隆钦点为云南临安知府。到达临安府治时,已经是入冬了,王文治决定,从整治锡都个旧入手。他亲自到个旧调查了解,发现个旧贫富差距太大。富者锦衣玉食,贫者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地方更是被挖得支离破碎,令人触目惊心。就在他准备着手整顿时,缅甸北部的“莽子”开始侵扰云南士司。云南总督刘藻遣兵征讨,可是遭到败北。

【原创】探花郎又过起了“一枝斑管且医贫,也似昌黎谀墓文”!

乾隆三十一年正月,清廷派杨应据自陕甘移云南。三月,刘藻自杀。杨应据很快收复失地,击退进犯缅军。杨应据傲慢轻敌,战事再起,袖缅军所败,缅军乘机进扰云南,整个云南成了军事前线。地方官被临时征调,或参谋,或向导,或押运粮草。王文治济世一方的想法也只得暂且放下,奉命押粮至永昌军营。

就在这时,王文治被解职了。临安属县嶍峨知县顾铨解职时,作为直接长官的王文治,派遣通海县令何泰前去监交钱粮事项,发现亏缺库项。何泰碍于情面,没有向王文治汇报,接任县令的欧阳飞一见亏空,没有检举揭发,也没有接手官印,直接吓走了。又来个接任的县令裴瓒竟自认补亏,清廷对亏空有要求,必须厘清才能走。事情最后还是败露了,云南巡抚汤聘上了奏本,奉旨将顾铨、何泰革职。徇情不举的欧阳飞和失察的王文治交吏部严加议处。

【原创】探花郎又过起了“一枝斑管且医贫,也似昌黎谀墓文”!

乾隆三十三年(1768)春,王文治失职回至丹徒,失去了正常的经济来源的王文治,又过上了“一枝斑管且医贫,也似昌黎谀墓文”的生活。王文治几次被吏部起复,都被他拒绝了。他甘愿终老林下,写诗画画书法篆刻成了他最好的伙伴。

王文治以书法著名于世,他从笪重光入手,楷书习褚遂良,行草书学二王,也有赵孟頫和董其昌的痕迹。他用笔飘逸婉柔,点画妩媚匀净。他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如同秋娘傅粉。他秉承帖意,用笔果断有致,干净利落。于瘦硬中见圆转,妩媚动人处,又不失俊爽豪逸。

【原创】探花郎又过起了“一枝斑管且医贫,也似昌黎谀墓文”!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