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港澳台方寸中的中华传统服饰

 邮来邮趣UQ 2020-04-10

台湾地区发行:

221 中华传统服饰邮票,发行日期:198581

  中國古代以禮治國,誘導人人守禮自律,因而訂有君臣文武官民的服制,藉以「辨別尊卑,表德勸善」。所有各個衣冠的造形、色彩、文飾以及種種佩帶飾物,甚至應用的數字,每每寄寓「仁民愛物」、「以天心為人心」的道德規範,凡所制作不求華美,但在勉人慕德行善。中國自古號稱「衣履冠帶之邦」,其故在此。茲將此4種郵票圖案說明如下:

  2元 唐貴婦花冠披帛紗衫:唐貴人,男女多簪花,婦女尤甚。或以絹製而簪,名日「花冠」。「披帛」是任選狹長彩絲織物,披肩為飾,後世的彩帶舞,實導因於此。唐代婦女的服飾開放大膽,往往低肩露胸,有時輕紗一襲,尤有飄飄然臨風飛去之感。

  5元 宋宮女半袖衫裙佩(巾分):中國古代貴婦是以長袍為禮服。唐代宮庭女官的常服新制行上衣下裙,外加袖長只到肘彎的短外衣,名日「半袖」。於是蔚然成風。宋、明仍仿行。或又肩加「披帛」,腰繫帶而帶末雙垂,中飾「玉器」,此更見其高貴輕盈。

  8元 元貴婦罟罟冠曳裾袍:貴婦高冠,此古代蒙古的習俗。貴婦長袍的後裾特長,掃地而行-同於中原,亦同於古代的歐洲,後隨小使,隨時捧持伺候。

  11元 明美婦褙子衫裙:唐代宮庭女官衫裙的風習,延及宋、明而形成普遍的常態。婦女往往外加長只到膝的風衣,其造形,自始中袖對襟,名曰「褙子」。亦頗見其高貴。


238 中华传统服饰邮票(75年版),发行日期:1986923

  為配合推行復興中華文化運動,續以中華服飾為主題,印製郵票1組,是項郵票仍由輔仁大學胡澤民教授繪圖,並請中華服飾學會理事長王宇清教授考證。

  郵票圖案說明如下:

  2元 殷商貴婦蠆尾黹純衣:據出土殷代遺物及古文獻顯示:殷代婦女髮形,一般是盤髻在頂,多用笄。貴婦有「蠆(蠍)尾」型高髻,多施珠玉;衣有「黹純」(繡花緄邊),束帶;穿翹尖鞋。後世周秦而下直至宋明,凡禮服多須束帶緄邊,殷商已開先河。

  5元 戰國貴婦緄帶繞襟衣:周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樣發達,降至戰國時期尤甚。當時貴婦服飾多華麗;頂施盤髻;而盤髻之制,殷已有之。本圖案依據長沙楚墓出土物所作成:方領、右衽;繞襟、束帶、緄邊,皆當時傳統服飾。窄袖和雲文飾是楚文化的特色。

  8元 後漢皇后親蠶服、朝服:後漢服制較簡,皇后有兩服,1是祭服,2是親蠶和朝會兼用的蠶服,本圖是後者。其造形是:方領、右衽;上衣、下裳;衣青裳縹淺藍,分裁而又合縫為1,即所謂「深衣制」。「深衣」是男女、文武、貴賤通用的禮服之一。束帶、佩玉;盤髻,插步搖;衣、棠皆無文飾。「步搖」是在髮笄的底端加飾垂珠,舉「步」行走時,垂珠自然「搖」動生姿,因名步搖。

  10元 魏晉貴婦蜚襳垂髾衣:魏晉婦女服飾漸多變化。晉人尚清談,婦女的生活也每解放不羈,多有影響及於服飾。當時婦女的華貴服飾之一是外加短罩裙,裙內施以多條長形上闊下尖2等邊三角形旗狀彩織(或繡)的飾物,鱗次櫛比,飄垂罩裙之下,其名日「髾」。又在兩側偏後各施1條長長的飄帶,名曰「襳」。兩者相映,飄飛隨之,至若起步因風,更有御鶴振羽、翻浪飛雲之貌。


251 中华传统服饰邮票(76年版),发行日期:1987102

  續以中華服飾為主題,發行郵票1組,是項郵票仍由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胡澤民教授蒐證繪圖,並請中華服飾學會理事長王宇清博士考證。圖案說明如后:

  1、清初 清初,婦女仍著明代服飾,依舊盤髻在漢婦衫裙頂,身服過膝長衫及長裙。此圖服飾華麗而端莊,自是貴婦之儀容。

  2、清代 滿清,以8色軍旗組轄滿籍及投附旗下旗婦旗裝之軍民,世俗因稱滿籍人為「旗人」,其婦人之所服,俗稱「旗裝」。本圖所示為袍上加缺襟「馬甲」,頭飾「大拉翅」,內橫「匾方」,加飾「花」及「流蘇」,而足登「花盆鞋」。亦貴婦之服飾。

  3、民初 民國建立後,都市婦女漸多著袍,而通滿式袍服稱「旗袍」,蓋因此種袍領的造型,乃清初參酌古之「曲領」、「盤領」兩者複合設計而成的「圓領」,是乃新制,故稱「旗袍」。

  4、民初 民初通商大埠,婦女受新興電影明星的時裝裙襖影響,多喜著「流行」新裝,民國10年前後,此種窄腰圓裾短襖,配以筒狀長裙,曾風行一時。


262 中华传统服饰邮票(77年版),发行日期:19881123

  續以中華服飾為主題,發行郵票1組,是項郵票仍請中華服飾學會理事長王宇清博士考證,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胡澤民教授蒐證繪圖。

  1、殷商 據今出土殷商的遺物玉雕、俑等顯示,高冠貴冑當時男性貴冑有高冠,上衣下裳,緄邊,束帶,垂韍。此乃歷代傳襲至宋、明高階禮服的淵源史證。

  2、戰國 本圖是參照出土的戰國時代遺物所繪,華服王侯其人:高髻,上衣下裳,繡文華麗,「黹純」,束帶;而形貌瑰偉。這是戰國前後當政王侯們的服飾景象之一。

  3、魏晉 史載:古之廷臣皆執「笏」。漢魏時代簪筆廷臣的左右侍臣隨附「簪筆」。筆或與笏同置於紫囊,入朝隨身攜帶。晉制:三臺、五省二品文官例簪「白筆」,其他王公皆不簪,加內侍乃簪。至此,簪筆只是作為高階廷臣身分的表徵。

  4、北朝 本圖的冠上有線狀物自後向前曲下垂穗垂筆官宦,其狀奇特,此曲垂物,稱為「垂筆」,係南北朝時北魏高官服飾之一。原來是從漢魏的「簪筆」制度演進而為晉代的「簪白筆」,往後更進一步,就演變成為這種「垂筆」的制度。


278 中华传统服饰邮票(79年版),发行日期:1990510

  續以中華傳統服飾為主題,發行郵票1組。是項郵票仍請中華服飾學會理事長王宇清博士考證,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胡澤民教授蒐證繪圖。茲將郵票圖案說明如後:

  1、隋 唐:「籠冠」,乃冠上之冠,製以漆紗
  籠冠曲領具服,興於北魏,隋唐繼之。「曲領」起於漢末魏初,附於朝服內襯的「單衣」領襟之前部,南北朝隋唐亦繼行。正七品以上文官之所服,皆其時代的特色。「具服」即「朝服」,蓋韍、佩、紛、綬等附飾皆一一「具」備。

  2、唐 宋:「僕頭」起於北周。當其時,武事
  僕頭盤領衫袍,紛繁,冠制繁複不便。武帝特就一般巾幘改造雨作僕頭;文職展腳,武職交腳,君臣尊卑通用。此後歷代皆仿行。「盤領」衣仿自胡俗,第1紐扣施於右肩,右襟直線下降到底。或膝部施「襴」,是乃通制。腰束以「革呈」,內以革,外裹絲品,加飾玉片。起於曹魏,唐宋元明皆因襲為之。

  3、金 元:「瓦楞帽」,金人元人所特有;製
  瓦楞帽辮線襖,以藤、蔑,或圓或方。「辮線襖」一名「腰綠襖」,盤領、窄袖,上下連身,下擺寬大而有密襉,腰際橫綴潤幅之「辮線」,因以為名。元代皇室儀衛人員之所服。頗便騎射馳聘。

  4、明 代:「烏紗帽」,本唐宋後傳之展腳襆
  烏紗帽仙鶴補頭。兩腳形同蕉葉,乃五代人所變造,明人因之。明代創行「補」制,綴於百官的胸、背。因係另製而後附加,故名「補」。文官武官分別以鳥、獸文為飾,各有差等。本圖為仙鶴,蓋一品文官之服。


293 中华传统服饰邮票(80年版),发行日期:1991629

  續以中華傳統服飾為主題,發行郵票1組。是項郵票仍請中華音樂服飾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王宇清博士考證,輔仁太學織品服裝學系胡澤民教授蒐證繪圖。茲將郵票圖案說明如後:

  1.清 冬朝冠蟒袍:遠自虞舜時代,即以龍文用於官公服”飾的上衣。唐代開始有「龍袍」。元代臣僚只能用獨角4爪。明代因稱4爪龍衣為「蟒衣」,蟒袍自此始。清代襲用承傳。本圖為冬朝冠,袍型窄身削袖,滿施雲龍文,下擺飾以水文及條狀彩文,名曰「立水」。

  2.清 夏朝冠補服:本圖為清代臣僚朝祭的官服,內著蟒袍,外加「端罩」,其色青紫。前胸後背各加1塊繡文,名日「補」,文官用鳥類,武官用獸類。夏朝冠,製以竹絲或藤絲。冠頂分別為紅、藍、白、金——-銅質鍍金4等。上項補制,始於明代,清代仿行。

  3.清 冬套衣公服:清代的蟒袍,或外加半長過膝的套衣,作為公服、朝服、祭服。套衣或青紫或近黑。冬季內加獸皮保暖,邊緣溢露獸毛,俗稱「出鋒」。冠頂後繫孔雀翎,名日「花翎」。

  4.清 便帽缺襟袍:清代官員多以「瓜皮帽」為便服。此帽創於明洪武朝,王子之所服,後官、民漸普用,清人仿行。清代的袍、掛、背心,以大襟(右衽)者為常服,馬掛對襟者為禮服。或有就大襟之右下端截去1小塊,以紐扣使與內小襟相連,名日「缺襟」。


473 中华传统服饰邮票-清文官补服,发行日期:2005120

  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獨樹一幟,文武官服至明朝洪武年間開始奠定制度用以辨別尊卑;至清朝順治年間更規定1至9品之文武官員以方補綴飾。明清官服之補子對於繡工技巧與織繡材料極為講究,深具藝術價值。為使國人進一步了解章服文化,本公司特以清朝文官1至4品之補服為主題,印製「中華傳統服飾郵票-清文官補服」1組4枚。

  明、清兩朝之文武官員,最能表現身分品級者,就在於袍服的胸背所綴不同圖案之方形「補服」,又稱「補子」。清朝文官皆以單隻飛禽居中構圖,昂首朝日,背景襯以八吉祥、八寶圖等紋飾,1品仙鶴、2品錦雞、3品孔雀、4品雲雁、5品白鷴、6品鷺鷥、7品鸂鶒、8品鵪鶉、9品練雀。


500 中华传统服饰邮票-清武官补服,发行日期:2007216

  繼發行之中華傳統服飾郵票-清文官補服,續以清代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之方形補服圖案為主題,印製中華傳統服飾郵票-清武官補服1組4枚。

  我國歷代官服不論款式、顏色、材質與圖樣,規定相當嚴謹,它代表一定的身份品級。依清代之制,武官官服胸背上之方形補服居中繡以單隻走獸,一品至九品依序為: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為犀牛,九品海馬。背景襯以八吉祥、八寶圖以及象徵正大光明的太陽等紋飾圖案。


澳门地区发行:

S119  文武官補服繡 一,發行日期:1996918


S163+S164  文武官補服繡 二,發行日期:199899


S128+B116  傳統民間服裝,發行日期:20101130

  絢麗多彩的中國傳統民間服裝,源遠流長,是中國的華夏文化之一。澳門郵政將於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三十日發行『傳統民間服裝』新郵品。是次發行包括一套四枚郵票及一枚小型張,郵品展示了四款至今仍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服裝,包括:唐裝、旗袍、短衣長裙和中山裝。從民間服裝的轉變,透視出各個時代的社會形態和發展。

  借來天上彩雲霞,巧作人間錦繡衣。

  中國服裝,是源遠流長、絢麗多彩的華夏文化之一!一部中國服裝史,可反映岀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體現岀人類社會的進步。古代的中國服裝制度,就是君王用以維繫封建等級制度的衣冠之治。它折射出政治、經濟、文化、習俗、審美、宗教以及各個時代的社會形態。真正結束衣冠倫理政治化觀念的,是孫中山提岀的服裝製作“衛生、實用、經濟、美觀”四原則。它使人人須臾不可離身的服裝,擺脫了等級制度和政治倫理的干預,讓服裝與現代文明接軌,這是中國服裝史的一座豐碑。

  唐裝,原指唐代的漢服。後專指海外唐人街的唐人(華人)所穿著的與西裝相對的一種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早期的唐裝,由清朝的滿族服飾馬褂改良過來,特點是立領對襟連袖盤扣,前身有四個無蓋直袋;多以烏黑透亮的莨粆綢(又稱薯莨綢”、“黑膠綢"或“香雲紗″)為衣料,能迅速吸收和蒸發汗水,具有清涼乾爽、輕巧實用的特點,尤為東南亞華僑及廣東人所樂用。其造型富均衡美,簡潔樸實,符合國人內向持重的性格特徵。2001年,上海舉辦APEC會議,中國作為東道主請前來參會的亞洲及太平洋經濟體的領導人穿著“祥和喜慶”的新唐裝,以牡丹為團花圖案,採用了環保型的傳統織錦殺和天然真絲,並使用環保型染料印染。此後這種新唐裝及其變種在大冮南北和海外華人中一度盛行,成為新年節慶的時尚服裝。

  旗袍,中國傅統的女性禮服。它源於滿清八旗女性穿著的闊身大袖,刺繡綑邊的民族長袍。民國初年逐漸改良為袍身寬鬆,線絛平直的新式旗袍,成為新女性的時裝。1929年,國民政府頒佈《服制條例》,確定旗袍為國家禮服之一。現代旗袍特徴為立領、收腰,盤扣,腿部兩側開衩。它最能突岀東方女性的曲線美,盡顯婉約優雅,端莊高貴的藝術韻味;靜則亭亭玉立,動則玉樹臨風,成為中國最具象徴性的傳統婦女服裝。旗袍於18世紀傳至越南,發展為當地旳民族服裝越式旗袍。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及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姐妹,一生只以旗袍為禮服。

  短衣長裙,是漢族婦女傳統襖裙裝的一種式樣。中國服裝在秦朝以前均為寬袖大袍的連體式,漢朝之後華夏婦女開始有了“上衣下裳”兩件式的襖裙裝,且“上儉下豐”,即上衣短小、下裙寬大。唐朝女服則以領口寬大,袒露上胸為時尚。宋元明女服沿襲舊制。至清兵入關,強制實行“剃髮易服″,傳統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著。滿族女性穿旗袍,漢族女性所穿的雖仍是上衣下裳,但體式已變∶或小袖長裙,或闊袍大袖,或去裙着褲。辛亥革命成功後,女性受教育的機會增加,民國時期女學生的普遍服裝,以斜襟短袖的上衣、長至小腿的褶裙為「文明新裝」,頗具明快利落,輕盈活潑的情態,惹得都市女子紛粉仿傚,逐漸成為流行的時尚女服。

  中山裝,是中國人一度推崇的“國服”。據考為孫中山先生参照中國傳統的服裝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本著“適於衛生,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的原則親自主持設計,並於1923年正式定型的一種服裝。中山裝符合孫中山提岀的“好看、實用、方便、省錢”的標凖,具有舒適實用、凝重威嚴的特點。中山裝前身四個口袋寓意國之四維(禮、義、廉、恥);門襟五粒紐扣寓意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袖口三粒钲扣寓意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後背不破鏠,寓意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香港地区发行:

S39  中國古代服飾,發行日期:19871118


2017-14  旗袍,發行日期:20171017

  旗袍是一九二○年代以後流行的中國傳統女性服裝,最能展現女性的體態美和東方韻味。香港郵政特以「旗袍」為題發行郵票,回顧近一世紀以來旗袍的演變。一套六枚郵票,連同郵票小型張,分別展現不同年代旗袍的特色。郵票上的插畫,全由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視覺藝術與文化高級文憑課程的學生繪畫;郵票小型張嵌有首次推出的旗袍形郵票;印製$20郵票小型張所用的紙張,更以聚酯纖維布製成,以彰顯主題。

  $1.70–一九二○年代的旗袍繼承了清代長袍寬闊平直的特點,裙襬長及小腿至足踝之間,衣袖短至手腕或手肘。

  $2.20–一九三○年代的旗袍為女性最普遍的日常服裝。當時的旗袍多為窄身修長款式,為方便行走,裙身兩側的衩開得較高。

  $2.90–一九四○年代的旗袍,長度縮短至小腿,衣領改低,夏天款式多省去衣袖,而且用料較前平實,裝飾極少。

  $3.10–一九五○年代的旗袍,袍身纖窄、裙襬收窄、衣領加高,是女性外出時最端莊得體的服飾,也成了白領麗人的主流上班裝束。

  $3.70–一九六○年代的旗袍,與一九五○年代的風格相似:短身、修腰、剪裁貼身、下襬收窄,營造葫蘆身形的效果。

  $5–一九七○年代的旗袍,隨著西式衣裙興起而漸受冷落。當時的女性往往以旗袍作為禮服,旗袍因而成特別場合的服裝。



  $10郵票小型張─當代的旗袍承襲傳統設計之餘,再予以改良和重塑,在面料、剪裁、款式等方面加入了更多時尚元素,故能歷久常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