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玉学杯玉器鉴赏征文大赛(玉学院&玉雕界联合举办)已顺利进行了4期,目前第5期征文即将结束,我们将陆续发布。本件作品投稿较多,篇幅较长,分为上下两期。同时,每篇投稿文章下方附有点评。 《见山录》 作者:杨鹏(国家和田玉高级鉴定评估师、溧阳) 暮春三月,苦思《见山》,若有所感而不得。几位玉友携春而至,人未进门,笑声先到:“这么好的天气,不能远游,便到你这里讨几杯茶喝。”欣然从命,沏茶点香,谈笑间好不惬意。茶过三巡,朋友问:“观你神思不属,莫非有要事待办?”“非也,玉学院征文即将截稿,惭愧尚无所得”。遂将蒋喜玉雕作品《见山》展示给诸友。 几位朋友都是爱玉之人,细细观赏半晌。朋友甲面露不解:“用A4纸揉捏成太湖石的形状,再照着雕琢。又以书作为底座,可见是与读书关联,只听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太湖石又是什么意思?偏偏还要叫做见山?” 朋友乙笑“你看到了太湖石,未必人家见到的就不是一座山。我看这玉,分明就是一位士大夫身着青衫,昂然挺胸,长袍飘逸,好不风流。这不就是孔子的弟子曾点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就是孔子曾说玉有“精神见于山川”之德吧。这样以书为蕴玉为骨的青衫士大夫还不能让你见‘人’如见山川?何况儒家最讲究“仁”,和田玉又是最能体现仁德的,所谓“仁者乐山”。 我正听得入迷,不待细想,又听朋友甲争辩说:“你说得虽有道理,但太湖石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士大夫所爱,书中既然能有颜如玉、黄金屋,怎么不能有文人意趣的太湖石?以书为底座一则说明读书积累的重要性;再则以小见大,太湖石本就是假借之山,山是假的不错,借的却是山川精神,方是你说的‘精神见于山川’”。 说罢斜睨一眼乙。我点点头,觉得倒也想得深刻。又听朋友丙嗤笑道:“这两人好没趣,竟还争起来了。见山见玉见石又见人的,你们见到的不是一件作品吗?玉是好玉,工也是好工,偏偏我们几人学玉不精,层次不一,一会见山是山,一会见山不是山,一会见山还是山的,把鹏哥搅糊涂了,文章可没法写了。说罢其余二人点头称是,齐齐告辞,猛然一惊——哪有茶席玉友,唯有脸上睡印和屏幕上的见山,文档还是一片空白。 怅然若失,脑子还印着丙最后说的见山是山不是山…其实三友所说都有道理,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艺术家敏感富有表现力,游于艺,近乎道。但是大家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却取决于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获得的经验。大家的摸索都是自下而上的,由细枝末节中抽丝剥茧寻找主线。以这样有限的学识和经历去鉴赏作品,犹如盲人摸象,管中窥豹,未必不对,但必然不全面。 说是见山,也许只见到了山中土丘。随着个人阅历的增加诚然会带来理解的进步,常问常悟,常看常新。但依然太慢太片面,若能洞察精神,感悟人生,这才是鉴赏之道,人生之道。 故将三友所述,鄙人所感一一录下。因见山所得,故名见山录。盼微末所得亦可助君见山。 曹静思点评: 好一篇风流潇洒的《见山录》!古有禅师《指月》,今有鹏哥《见山》,古有蝴蝶梦、南柯梦抑或黄粱之梦悟人生大道,今有见山赏玉之梦,解治学之海纳百川之理。殊不知梦中三友不为儒释道三仙家哉?作者借三友之口,分别阐释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为学作人三境界,最后终归于“仁德”,所谓“仁者乐山”“德者如玉”的至高精神境界。梦醒时分,便是悟得仁者见仁见精神的全方位与多角度的积极治学观和赏玉根本。全文酣畅轻快,能将一件难写之作通过茶间对话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岂不闻“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哉? 《見山》如见人 ——赏蒋喜《见山》有感 作者:聂金平(篆刻师、广州) 對於蔣喜先生,學生並未與君謀面,略知先生的大概還得從《見山》說起。顧名“見山”,參禪里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這三句話,看似簡單,卻能洞見蔣喜先生身上透出的一股清流。 看《見山》的第一眼,像是一位玉樹臨風的公子,少女之心怦然加速。你看,他輕盈靈秀,柔美其表,在舞台的燈光下,那溫潤的青玉,宛如一只美麗的孔雀與他融為一體了;一束佛光投在身上,折射出孔雀如玉般的温润、智慧、美麗、吉祥和幸福都集於一身,讓人愛之惜之。 只見公子一步一步地走上舞台,慢慢地伸展那柔軟剛韌的雙臂,如鴻鵠高飞。舞步靈活,情感細膩,動作優美曲雅,柔韌內在而又輕盈敏捷。看著看著,彷若走進了深林裏,聽到了孔雀的叫聲,讓我想起了楊麗萍女士的《孔雀舞》,那是綠精靈附身…… 《孔雀舞》是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如蔣喜先生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一样。正所謂:“臺上一分鍾,臺下十年功”,先生十七歲開始,在玉雕道路上刻苦努力,付出了多少汗水。這幾本書,如同舞台,也如同先生走的路。從涉世之初,用童真的眼光好奇身邊的萬物;在求學成長的過程中,曾經迷惑過、彷徨過、痛苦過、掙扎過,如霧裏看花,有誰能讀懂自己呢? 只有一步一個腳印,用手中的作品讓心中的夢想在這個舞臺上來展現,讓觀眾認可自己。先生在迷時的世界里,積累經驗,不斷反省,用心體會;有了屬於自己的追求,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才会有《見山》這麽富有哲理的作品。 《見山》與其說是先生的作品,不如說是他自己的內心世界,以玉为榜样,洞察世事,返璞歸真,“看山還是山”。《見山》如見人吶! 林男点评: 作者通过作品的观赏,发现作品造形像一个舞者在跳舞,由此联想到玉雕师就是那个舞者自己。他那么熟练、唯美、充满激情,甚至满怀理想,如诗如玉,完全是一个成功的舞姿。然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取得人生的成功,无不经历人生的三个阶段。“《见山》如见人”,一语双关,从作品《见山》看到了艺术家的人生,从《见山》典故看到了成功人生的必有历程。都说字如其人、作品就是人品,那么从本文又能看出作者满怀怎样的情愫呢? 注:翡翠王朝app已开通名家入驻功能,已有多位玉雕名家大咖在翠友天地开通账号分享个人最新创作心得、动态。480元即可拥有翡翠王朝APP开店资格,文玩、字画、翡翠、珠宝、茶叶、花卉等都可以在线销售,推广还可以赚佣金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