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笃信佛教,是著名" COSPLAY"爱好者,同时又推行改革,励精图治,在康乾盛世中承上启下;他极其勤劳,在位13年,留下了数万份奏折,批语达到1000多万字。 在一份奏折的朱批中,雍正曾写道:“朕就是这样的汉子!“ 那么这位传奇帝王到底是怎样的汉子呢? 纵观雍正帝一生,能看出这样几个特质:识时务、雷厉风行、翻脸快、腹黑。 第一、识时务。 在还是皇子时期,胤禛经历了太子胤礽的两次被废,这两次,胤禛采取了相反的行动。第一次自己力量弱小,形势不明朗,所以站出来为太子说好话,第二次看准了康熙对太子已彻底失望,才正式谋划争储位。 还有,雍正非常不喜欢八阿哥(胤禩),一直想除掉这个政敌。 即位之初,地位不稳,所以不能对人缘不错的八阿哥下手。随着权威树立,龙椅坐稳了,就找了个借口将八阿哥拘禁至死。 第二,雷厉风行。 雍正从小性格急躁,康煕这个当父亲的最了解儿子,特意赐“戒急用忍四个字给胤禛,作为提醒。但这种性格,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办起事来雷厉风行。 比如即位只一个月时间,雍正就开始清点国库钱粮,追缴亏空。按惯例,新君即位,会有类似大赦的举动,以显示宽仁,但雍正没有这样做,而是立刻着手清除自己早已不满的弊政。 再比如改土归流。什么意思呢?就是用政府派遣的流官,替代少数民族地区的世袭土司来管理事务。这项政策从明成祖时期就有了,可是有明一代,还不如雍正一朝推广得快。这里面有形势变化的原因,但和雍正本人全力推行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第三,翻脸快。 雍正翻脸比办事还要快得多。 雍正任用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平定青海战乱,甚至在上谕中肉麻地说:“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有一次,雍正赐鲜荔枝给年羹尧,命人快马加鞭,六天时间就送到了远在西安的年羹尧面前。 唐玄宗对杨贵妃也不过如此。 可谁也想不到,转年年羹尧就被指责有九十二项大罪,下旨赐死。 第四,腹黑。 这一点在夺嫡阶段体现得淋漓尽致。 康煕晚年,夺嫡之战日渐白热化,胤禛反而开始标榜自己是“天下第一大闲人"。他修建庙宇,参禅悟道,吟诗作词,看起来人畜无害。暗地里却紧锣密鼓地经营自己的“团伙”,例如娶年羹尧的妺妹为侧室,暗中给闽浙总督送礼。 最后奉遗诏宣布胤禛继位的隆科多,也是在这个时候倒向胤禛的。对待年羹尧更是如此。雍正对年羹尧有所不满的时候没有立即发作,而是暗中给大臣们密折,提醒他们不要和年羹尧走得太近。 进而一步一步撤换或拉拢年的嫡系,搜集年羹尧的罪证,营造“倒年"舆论,起用年的政敌,等这些事办完,年羹尧只剩束手就擒一条路了。 作为一场凶险万分的夺嫡之战的幸存者,雍正身上难免有阴险深沉的一面。朱元璋同样严厉而勤劳,他废丞相,颁《大诰》,说一不二,为什么? 因为江山是他打下来的,没有人可以质疑他。 历朝历代,围绕皇位展开的竞争都是残酷的,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扶苏胡亥之争、杨勇杨广之争、玄武门之变都印证了这一点。 雍正夺嫡上位,所以遇事喜欢借助权谋,力求把事情办得名正言顺。权谋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雍正身上,生动地呈现了一个人的复杂性,但他的一切行为都有逻辑支撑,那就是一切从现实出发。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为某种现实目的服务的。 比如雍正为什么对年羹尧的态度前后反差那么大? 对年羹尧好,是因为西北的叛乱要靠年羹尧去平定。翻脸不认人,是因为雍正察觉年羹尧平定战乱后居功自傲,对自己不够忠心,甚至出现流言说年羹尧可以操纵雍正,这有损于皇帝的威严,绝对不能容忍。 雍正朝的一系列政策,也都是针对他当皇子时亲眼所见的弊端。 康煕晚年懒政,且被太子问题困扰,健康恶化,导致官员人浮于事、百姓负担沉重等等问题出现。雍正果断改革,推出摊丁入亩、耗羡归公等等新政,围绕新政进行人事变动,整顿吏治,让昏昏沉沉的朝廷有了新气象。 同时,雍正严厉打击党争,并且确立秘密建储制度,也就是在皇帝死后用事先写好的密诏公布继承人,避免了争储扰乱朝局的事情再度上演。 想想雍正亲眼看着父子兄弟反目成仇,目睹康熙对儿子觊觎皇位的担忧,就不难理解雍正为什么不断巩固皇权(比如设军机处、密折制度),事无巨细全部过问,自己成了“劳模皇帝”,也将中国的君主专制推向了顶峰。 差不多同时期,腓特烈二世、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代表的“开明专制”开始出现,欧洲和中国的君主走上了截然相反的路径,也深深影响了大陆两端历史的走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