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商界,鲜少有人会比孙正义更懂得,什么叫大起大落。 20年前,互联网火热喷发。投资了大量互联网公司的孙正义财富暴增,甚至在某一天超过了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不料此后一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孙正义的软银公司股价暴跌99%,2000亿美元直接跌成了20亿美元,惨不忍睹。 同样在20年前,孙正义以2000万美金投资了阿里巴巴。后来,这项投资创下1700倍回报率的奇迹,被誉为互联网史上最成功的投资。孙正义由此名利双收,登上神坛。 20年后,被孙正义当做下一个阿里巴巴的WeWork风波不断,估值不断缩水,老孙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 最终,孙正义还是没能再创阿里辉煌:4月2日,软银发布公告表示,由于某些条件不满足,已终止了对WeWork价值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 。 在这家共享办公巨头身上,孙正义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不仅前前后后投资了百亿美元,还一直把WeWork当做下一个阿里巴巴来培养。 无奈,近期WeWork的形势过于严峻。孙正义心灰意冷,最终选择放弃。 在老金看来,与WeWork的颓势相比,更为严峻的恐怕还是孙正义自身声望的下滑。 如今,一场又一场的失败战役,正拼命地将孙正义拉下神坛。 而这一切,都未曾出现在孙正义的人生计划清单之中。 01 1957年,孙正义出生于日本佐贺县。他身高只有一米五,脸上时常挂着憨厚的笑容。 尽管貌不惊人,但孙正义内心却藏着大大的创业雄心。 早在19岁那年,他就为自己规划了一份横跨40年的人生清单: 20岁,创立自己的公司,打出名气; 30岁,赚够1000亿日元,为未来投资; 40岁, 选中一个行业,并在这个行业做到第一; 50岁时,实现营业规模达到1兆日元; 60岁时,把事业交给下一代,自己解甲归田。 牛人之所以牛,在于其不仅有计划性,还有执行力。此后,孙正义的确在按照自己的规划前行,建立起了庞大的软银帝国。 1996年成为孙正义人生的分水岭。这一年,39岁的孙正义以1亿美金投资雅虎,袒露出称霸互联网投资行业的雄心。 后来,他又遇到了正在四处寻找投资人的马云。两个疯狂的男人一见如故,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六分钟便敲定了2000万美金的投资。 在资本的加持之下,阿里巴巴势如破竹,孙正义也随之登上互联网投资大师的神坛,引得万人膜拜。 后来,马云评价孙正义称,“我是看起来聪明,实际上不聪明,那哥们是看起来真不聪明,但实际上有大智慧”。 在这份“大智慧”于阿里巴巴身上得到兑现后, 孙正义紧接着又开始寻找下一个“阿里巴巴”。 这一次,他瞄中了WeWork。 02 2016年,共享经济火热。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办公......“万物皆可共享”的汹涌浪潮让投资人们眼花缭乱,其中也包括孙正义。 2016年1月,在一场创业活动上,孙正义遇到了共享办公平台WeWork的创始人诺依曼。 身高一米九、留着一头长发的诺依曼,引起了孙正义的注意。虽然两人当时并没有过多交集,但孙正义对WeWork产生了浓厚兴趣。 当时诺依曼对外宣称,WeWork为“全世界第一个实体社交网络”,目标是要打造一个能够处理空间租赁、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大规模商业机器。 而彼时,孙正义正准备筹建总额为1000亿美元的愿景基金。这支基金中意的,正是如同WeWork这般萌发于新兴经济形态下的企业。 2017年,孙正义秘密造访WeWork位于纽约的总部。12分钟的参观结束后,孙正义让诺依曼上了他的车。 聊了28分钟,孙正义便在iPad上简单起草了一份对WeWork 44亿美元投资的协议。他眯缝着眼睛说,“WeWork可能价值几千亿美元,现在的估值很便宜”。 旁边一脸懵的诺依曼感觉像在做梦。当时WeWork正缺钱,他没想到数十亿美金的投资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敲定,连忙在协议上签了字。 事实上,孙正义首先看中的是诺依曼这个人,而非WeWork 。他当着诺依曼的面赞许道,“我有种感觉,你是我见到的另一个马云”。相反,他倒觉得WeWork还不够疯狂。 总之,如同当年投资马云手中的阿里巴巴一样,孙正义对 WeWork的投资也延续了他一贯的手法,目标清晰、动作迅速、略带赌性。 这一年,孙正义59岁。按照他19岁时规划的人生目标,第二年他本就准备解甲归田了。 显然,孙正义并无离去之意,他还想继续玩票大的。 但他未曾料到,自己迈出的这一步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给自己扣上了“晚节不保”的帽子 。 03 不得不说,从孙正义迈出的第一步起,其就显露出对WeWork的真爱。 粗略统计,从2017年的首笔44亿美元投资开始,软银烧掉了近百亿美金来扶持WeWork,并成为其大股东。 孙正义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帮助WeWork上市,再度复制阿里巴巴的融资神话。 最初,WeWork的表现也还算不错,远不至于走到让孙正义晚节不保的境地。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5月,WeWork拥有13万名员工。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变为20万,不到一年时间就增长了54%。 另外2018年,WeWork的营收达到18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实现了翻倍增长。尽管其净亏损也翻倍增长至19亿美元,但此时的WeWork已经连续八年实现复合增长率超过100%,市场似乎并不在意其巨额亏损。 况且,WeWork背后还有软银的海量资金支持,根本不愁烧钱。 于是,走过高增长的2018年后,WeWork计划在2019年继续打一场胜仗,即登上资本市场。 谁也没料到,2019年却成为了WeWork的水逆之年,同时也击碎了孙正义的神话招牌。 2019年年初,WeWork怀揣着自己470亿美元的估值,信心满满地期待着当年8月份的IPO。 不料,就在WeWork递交招股书后,华尔街的质疑声便铺天盖地而来,WeWork的估值则随之下调至70亿美元,跌去了近85%。 事实上,华尔街对WeWork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点。首先,剥去WeWork 的新兴经济外衣,投资者发现其不过是一家靠“低价租入、高价租出”模式维生的企业。 说白了,华尔街认为WeWork就是“二房东”,其商业模式没有任何新颖之处。 其次,在WeWork的治理结构下,权力几乎都集中在诺伊曼一人手中,而华尔街认为,诺伊曼的经营方式太不靠谱了。 比如,2019年的前6个月,WeWork的亏损已经高达9亿美元。然而在此番财务高压之下,诺伊曼不仅通过购买豪宅、创立品牌反售给公司获利,还频繁套现公司股份,进一步加大了公司财务压力。 眼瞅着WeWork估值缩水、上市告急,孙正义坐立难安。思考良久后,孙正义终于对诺伊曼下手了。 2019年10月22日,软银与WeWork达成协议,软银将为WeWork提供一系列融资救援计划。 而WeWork要做的,便是换掉诺伊曼。 果然第二天,软银和WeWork便发布声明称,诺伊曼将不再担任董事长,转而担任董事观察员,软银COO马塞洛将接任诺伊曼的位置。 遥想三年前,孙正义豪情万丈地将诺伊曼捧成“下一个马云”。眼看华尔街不买账,孙正义转眼就将诺伊曼踢走了。 资本就是这么残酷而现实。 后来,孙正义坦言自己看走眼了,“就WeWork这笔投资而言,我犯了一个错误,我高估了诺伊曼的优点。至于他的缺点,在很多情况下,我都视而不见,尤其是在治理方面”。 将诺伊曼踢走后,孙正义仍没有对WeWork死心。去年11月,软银准备按照19.19美元/股的价格,收购价值30亿美元的WeWork股票。 不料,就在外界认为,孙正义会对WeWork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时,他又变卦了。 今年4月2日,孙正义推翻了自己的决策,宣布终止此项收购。 至于为何放弃收购,软银表示,一方面双方在2019年10月达成协议后,出现了新的重大刑事和民事调查。另一方面,双方商定的收购条件并没有满足。 然而,WeWork对软银的解释并不买账。WeWork特别委员会称,将评估所有的法律选择,包括不排除会对软银提出诉讼。 此前,WeWork董事会也表示,软银有义务完成此项收购,并怒喷软银“不诚实”。 俨然,两家企业之间的热恋期已经结束,转而开启了互撕模式。 关系变化的背后,终究逃离不了利益二字。 对于WeWork的高管们而言,手中的股份再不套现,恐怕又要缩水了。 对于孙正义来说,他自己也已经进入了水逆期,实在不敢再轻易扶持动荡不安的WeWork。 04 今年以来,孙正义可谓噩耗缠身,水逆不断。 一方面,他手中几张王牌的分量越来越轻。另一方面,就连他赖以生存的根基软银,也在发生强烈震荡。 先拿他投资的Uber、OYO两大明星项目来说。 Uber是2017年软银对外最大的一笔投资。在Uber IPO前,软银对其投资金额接近90亿美金,并成为最大股东。 Uber也没让孙正义失望,其一度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独角兽公司。 然而,去年5月Uber上市后颓势尽显。其先是在上市当天便破发,随后市值从824亿美元,一路暴跌至如今的444亿美元。不到一年时间,市值跌去一半。 此外,Uber还陷入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泥沼。3月19日, Uber CEO科斯罗萨西称,在疫情严重地区,Uber网约车的业务量已经同比下滑了六七成。 作为软银的标杆投资项目之一,OYO酒店也一度被孙正义寄予厚望。 然而今年2月,据OYO公布的2018~2019财年财报显示,其亏损速度远超过了营收增长速度:该财年OYO总营收为9.5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5倍;亏损3.3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倍。 另外受肺炎疫情影响,OYO近期表示将在全球裁员5000人,市场又是唱衰声一片。 当然,除了Uber和OYO外,最悲催的还是孙正义亲自执掌的软银。 2月12日,软银发布了2019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其中显示归母利润550.35亿日元,同比下降92%;营业利润为25.88亿日元,同比下降99%。 面对此份财报,老金只想只用一个“惨”字形容。而这份惨烈的导火索,便是孙正义所投项目估值的大幅缩水。 为了应对财务危机和提升投资者信心,3月23日软银发布公告,宣布“出售或资本化”4.5万亿日元的公司资产。 值得一提的是,在软银变卖的公司资产中,包含了价值约140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股份。 可见,孙正义确实已经到了火烧眉睫的时刻,不然不会轻易出售阿里的股份。 面对如今这番境地,孙正义内心想必百般滋味。毕竟从神坛坠落到凡间,不过一年的时间。 或许他也想过回到19岁那年,在人生规划清单上改上一笔: 60岁后,谨慎投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