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后台就收到过很多「后悔」和这个人在一起的留言:我真的是厌倦了这段婚姻,但是又狠不下心离开,毕竟还有孩子。 疫情期间和婆婆一起住了2个月,我才发现两代人之间的相处真的好难。 因为她温柔又善解人意,但是结婚之后却发现她变得暴躁又不可理喻,我真的是选错人了...... 诸如此类的「抱怨」数不胜数,看起来大家的婚姻生活都水深火热,并且都把错误归结于——TA不是对的人。其实,遇见完全对的人,真的需要运气,但拥有好的婚姻,却远没有你想的那么困难。一起去郊游,已经坐到车里,车都发动了,老婆突然想起来,哎呀忘了带消毒湿巾,要回家去拿。拿完后,一上车又想起来,手机快没电了,再去拿个充电宝。他们因为这些小事就经常会吵架,丈夫觉得老婆太焦虑了,浪费太多时间。李松蔚告诉他们,家里总要有一个人负责操心这些事吧。既然丈夫不满意,那以后在出门之前可以跟老婆划拳,谁赢了谁来掌控这些事,输的人什么都不用管。反而是丈夫发现,按自己大大咧咧的个性做这些事,只会更糟糕,最后还得请老婆帮忙。所以每次划拳赢了,他就向老婆求饶,说我真的不行,还是你来吧,我帮你做点别的。之前他用的是一致性模型:为什么你这么磨蹭,这么焦虑?潜在的指责是:你怎么跟我不一样?我这么放松,你这么焦虑,到底谁对?在咨询之后,丈夫开始采用互补性模型,思考的是:我们能力有差别,怎么配合?在具体某一个任务上,是你来做更好还是我来做更好?这时候,他遇到的所有「不一样」,就全都具有了正面价值。而要想让亲密关系长久美满,离不开其他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一对夫妻,第一次回丈夫家过年,婆婆家是在一个比较传统的地方。妻子主动申请做家务,第一天做饭需要有人打个下手,就让老公来帮忙。我估计你能猜到,她作为一个受传统观念影响很深的人,她认为家务活就应该是女性的责任。媳妇第一次回家,就在她眼皮底下,把儿子叫过去干活,她觉得是一种挑衅。站在妻子的角度想这件事,估计肺都气炸了:「怎么会有这么蛮不讲理的人,明明是体谅你,让你少干点活,怎么在你眼中,我还成了坏媳妇了?」你不可能单枪匹马改造别人的文化,跟他们吵,不但没用,还会闹得大家都不愉快,何况一年就见一面,也没必要。在这种环境下要怎么做,才能又让自己舒服,又不会引起矛盾呢?解决冲突不是非要2选1,我们完全可以不吵不闹,也不受委屈,找出能同时满足双方的第三条路。他要告诉自己的母亲:「妈,您不了解,他们家的风俗跟我们不一样。他们那边,小辈夫妻就得在一块干活,这是他们对长辈的尊重。」当我们懂得换个视角,换个方式去看待对方「缺点」的时候,就有可能让「问题」转变为「资源」,让亲密关系真正获得圆满。他学了15年心理学,是北大博士、心理学泰斗钱铭怡的高徒,曾在清华大学任教……受邀参加《奇葩大会》,他说心理学没有用,但高晓松、蔡康永却一致评价他:  在十余年家庭咨询治疗的过程中,李松蔚遇到了许多不同的夫妻,婚姻问题更是数不胜数,总结的方法论也不断升维:
比如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在亲密关系中,每次和TA说话就容易生气?李松蔚说,那是因为我们经常忽略了对方话里的「感受」; 有些人很苦恼地说,听过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很难改变,这可怎么办?李松蔚说,也许你用这种方法保护自己,也许这就是现阶段亲密关系对你的意义; 还有人问,过年回谁家?谁管钱?孩子选哪所学校?公婆要不要一起住?这些问题到底谁说了算?李松蔚说,在这些「权力斗争」的背后,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对你来说,到底这件事更重要,还是这段关系更重要? 正是因为他的丰富经验和独特视角,武志红老师曾夸赞他:李松蔚老师有非常广泛的视野,他虽然扎根于家庭治疗方向,但他其实什么都涉猎,而且有自己深刻的哲学性思考。可以说,他的太多认识,已经是他的,而不仅仅是学来的。 
李松蔚老师总结说,大多数夫妻关系的误区在于,一旦感情出现问题,就会自动站在对立面。但其实,关系的问题,不是你有问题,也不是我有问题,是我们俩这个系统的问题。基于此,看见心理平台联合李松蔚老师共同打磨推出了一门专注于提升大众亲密关系能力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李松蔚老师以“系统式家庭理论”为支撑,以具体的生活实例为切入点,颠覆你处理问题时的惯性思维。让你学会放弃“控制”、放弃“是非”、放弃“说服”,选取复杂而有用的心理学理论,把生活中的亲密关系案例进行系统化拆解,学习到【爱情三元素】【行为模式】【角色扮演】等心理概念。如果你也想收获更美满的亲密关系,那么,欢迎你跟随李松蔚老师一起探索关系之道,把握幸福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