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诡异!他15年前预测了疫情大流行,“封锁”细节一模一样

 深度视讯 2020-04-11

欧洲的好多国家都已经封锁两三周了,半个世界停摆,昔日人满为患的国际大都会成了座座空城,想想都觉得疯狂,令人常常有如在梦里的感觉。一个朋友也告诉我,她“每天早上起床都要问自己这是不是真的”。

然而,在此之前,有没有人敢想像这种世界末日般的景象呢?

答案是有的,人类从不缺乏想像力。早在2005年,也就是十五年前,苏格兰作家彼得·梅(Peter May)就写了一部以伦敦疫情大流行为社会背景的小说《封锁》(Lockdown)。

诡异!他15年前预测了疫情大流行,“封锁”细节一模一样

诡异!他15年前预测了疫情大流行,“封锁”细节一模一样

书中主要讲述了一场全球大流行病,疫情的中心在英国伦敦。不过,这本书当时因为情节“太不现实,太不合理”而被退了稿,作者也把它忘了。

据CNN说,十五年后的现在,因为被读者问及写一本关于大流行的书,彼得·梅才想起自己曾经写过,赶紧告诉了他的出版社编辑。出版社编辑听了差点从椅子上掉下来,如梦初醒,连夜看完这本书,第二天就决定出版——3月31日,英文电子版在英国的亚马逊有售,而纸质版则要等到4月30日才会推出。

现年68岁的梅已经属于最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的年龄段。他说:“自从写这本书以来我首次重读,我对它如此诡异的准确性感到震惊。”书中关于在封锁中如何生活的日常、封锁方式,禁止人们离开家园的细节,这一切都非常准确。

我还没有看过,但剧情大致是这样的:

在大流行中,成千上万的人死亡,疫情中心伦敦被迫封锁,卫生和紧急服务不堪重负。一个临时医院的建筑工地,一袋儿童尸骨被发现,一个无情的杀手被释放。而侦探则因疫情陷入一片混乱境地:离婚,家人全被感染,而杀手正在紧盯着他的举动……到底是病毒还是杀手能阻止他呢?……

我有时也会想:当这次的病毒已成往事,我们该如何来记录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可以想像,有许多文艺作品此时正在世界上一个个被封锁的家里酝酿。疫情过后,一定会有许多以此题材的作品问世。

诡异!他15年前预测了疫情大流行,“封锁”细节一模一样

在描写曾经发生疫情的作品中,有一个故事比任何关于埃博拉病毒的电影都精彩——比利时人、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著名病毒学家彼得·皮奥特(Peter Piot)的《No time to lose》(《迫在眉睫》?我随便意意译的仅供参考)。

写到这里才发现,这两位作者居然同名,都叫Peter!

诡异!他15年前预测了疫情大流行,“封锁”细节一模一样

诡异!他15年前预测了疫情大流行,“封锁”细节一模一样

这本2013年出版的《No time to lose》并不是一个想像的故事,而是一生与病毒打交道的皮奥特的真实经历。他于1976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的热带研究所的实验室首次发现了埃博拉病毒,并前往扎伊尔猎杀病毒,后来又在艾滋病流行的时期立下卓著功勋,是全球最著名(没有之一)的病毒学家。

他的故事我写过一篇,没看过的同学可以在我昔日文章中找到。

虽然我买的书因为封锁要4月中下旬才能送到,但我已在皮奥特接受的各种采访里知道了书中的部分内容,对其中某些细节印象很深。比如,军机把皮奥特和其他四位医生送到扎伊尔的时候,飞行员害怕感染,连飞机引擎都不敢关,躲在驾驶舱和他们说“Adieu”(永别)。

还有一个细节,当他到了扬布库(埃博拉流行的恐怖村落)听比利时修女介绍情况时,一下就听出修女法语里的佛拉芒口音,于是越过那条可怕的临时“生死警戒线”,用佛拉芒语兴奋地介绍自己——一个比利时人的民族矛盾的真实写照。

为了给1976年发现的恐怖病毒命名,皮奥特不愿用扎伊尔的村庄扬布库的名字,因为这样会为村庄带来沉重的悲伤的记忆,最后用了旁边的一条河——“埃博拉”来命名这种病毒。

病毒并不会消亡,新的病毒也会不断地出现,我们更无法跳过现在Lockdown的章节。不过如果你想知道下一章节的内容,就得好好保护自己,因为现阶段各国的疫情都已经是——No time to los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