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研究 | 何驽:大运河的前身——江苏段大运河带春秋之前的文脉考古谈

 冬可燃冰 2020-04-11

文章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遗产点基本概况出发,提出大运河前身文化带早期史前时期就已出现。通过列举江苏段大运河前身文化带9处史前重要遗址的概况,总结出大运河前身江苏段文脉特征为:南北通道,文化汇聚,技术荟萃,本地特色,商品经济。从大运河前身江苏段文脉特征总结出来江苏经济地理区位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可以认为是市场经济为本,鱼稻为本土特色,交通为途径,工业倾向高精尖,技术荟萃与创新,文化多样性包容性。


 | 何驽

编辑 | 黄佳

大运河文化申遗的遗产点基本概况

中国大运河位于中国中东部,地跨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级行政区,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从南到北全长1794公里。

大运河最早的一段位于江苏境内是现在的大运河中的“里运河”河段,全长约170km。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与中原的晋国争霸,于公元前486年修筑邗城(今扬州附近),并在城下开凿运河北上到末口(今淮安)的“邗沟”,并于前484年完工,沟通了长江和淮河的水路。

7世纪隋代完成第一次全线贯通,13世纪元代完成第二次大沟通。大运河曾在历史上实现了在广大国土范围内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前后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2014年6月22日,历经八年的艰苦不懈的努力,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大运河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共包括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65处遗产。这些遗产根据地理分布情况,分别位于31个遗产区内。其中江苏省有25项,独占鳌头,占遗产点总数的38.46%。它们是龙王庙行宫、窑湾镇历史街区、双金闸、清江大闸、清口枢纽、洪泽湖大堤(包括险工、救生桩、水志、信坝、碑刻等)、吴公祠、镇水铁牛(高良涧铁牛、邵伯铁牛、三河铁牛、高家堰铁牛、马棚湾铁牛)、瘦再湖、普哈丁墓、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署(仅门厅)、扬州盐业历吏遗迹(个园、何园、汪氏小苑、汪鲁门盐商住宅、卢绍绪盐商住宅、盐宗庙等)、盂城驿、邵伯古堤、邵伯老船闸、邵伯码头、清晏园、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淮安府衙正堂、镇淮楼)、丰济仓遗址、清江浦楼、淮安钞关遗址、天宁寺行宫(含重宁寺)、西津渡古街、清名桥历史街区、盘门。仅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在江苏段的数量,就足以证明江苏段大运河带在中国大运河系统中的突出重要地位。

不仅如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江苏段遗产点,仅局限于同大运河直接相关的遗产点。而实际上,大运河作为一个文化带的水流载体,其文脉在时间上的起源绝不止起自春秋时期,在空间上的辐射也绝不仅限于河槽之内。仅以苏州为例,随着上塘河、山塘河等5条运河故道以及山塘古街等一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仅大运河苏州段沿线,就有国家登记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69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38处,另有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1919处。

上述这些文化遗产,大多数都属于历史时期,大致与大运河江苏段使用时期相同,或者说与大运河的使用直接或间接相关。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吴王夫差、隋炀帝、元世祖忽必烈承担了大运河的开凿者、联通、疏通的历史英雄,具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大运河的线路或称路径的选择,却具有必然性的。

如果仔细看大运河的线路图,不难发现大运河在山东中南段、江苏段至浙江段,几乎是与中国黄海海岸线平行的。早在中国史前时期,沿渤海、黄海、东海的近岸海上交通线是比较发达的,是沿海地区文化、物资、信息交流的重要通道。与之大致平行的是,从山东微山湖、江苏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太湖至浙江苕溪一线,由天然湖、河勾连的水路与陆路接续通道,也是华东地区南北文化、物资、信息交流的主要水陆通道。这就是大运河的前身。我们可称之为大运河前身文化带。  

大运河前身文化带重点遗址举例

在大运河前身文化带上,有一系列重要和著名的史前遗址。以下举几个今江苏省境内重要遗址为例。

1

青莲岗遗址

位于淮安市宋集乡青莲村,面积约7万平方米。距今7000一6000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陶器有鼎、钵、釜、小口罐、碗、支座、带流壶等。内壁彩绘陶器比较发达,是一支比较有特色的考古学文化。石器有斧、锛、凿等。还发现有建筑残块。该遗址应为一处较大的居址。

2

刘林遗址

位于邳州市戴庄镇刘庄村,面积约2.4万平方米,6000-5000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掘墓葬100余座,出土石器、玉器、牙器、角器、骨器和陶器800余件。出现了社会分工,产品交换和私有财产。文化面貌上是青莲岗文化的遗绪。

3

花厅遗址

位于新沂市棋盘镇花厅村北马陵山西麓,面积约30万平方米,属于大中型遗址。距今5000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清理墓葬80余座,其中大墓10座。大墓随葬器物上百件,以陶器和玉石器为主。大墓中有用婴幼儿殉葬的现象。小墓仅容1人,大多仅随葬1件陶器。社会贫富悬殊,社会复杂化程度很高。文化面貌以山东大汶口文化为主,贯耳壶、“T”字形足鼎、阔把杯、有段石锛、玉器等,显然又来自太湖区域的良渚文化。

4

龙虬庄遗址

位于高邮市龙虬镇北首,面积约4.3万平方米。四面环水。距今7000-5000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分为居住区和墓葬区。清理墓葬402座。遗址出土陶器、骨角器、玉石器等2000余件。出土一片黑陶片上刻有四个符号和一组动物纹样,许多学者认为与文字有关。文化层中普遍发现人工栽培粳稻,将水稻栽培区从长江以南推进到淮河以南。该遗址面积不大,但是物质遗存丰富,特别是栽培水稻与刻符陶片的出土,表明功能地位不容小觑。

5

蒋庄遗址

位于江苏省兴化、东台两市交界处,分属兴化市张郭镇蒋庄林及东台市时堰镇五星村、双溪村。面积达45万平方米。距今约5000年。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聚落周边水系发达,聚落外围水网与泰东河相连,并通达长江。所发现的8座良渚时期房址。目前已清理良渚文化时期墓葬280座,随葬玉璧、玉琮的较高等级墓葬主要集中于墓地南部,而“平民墓”主要位于墓地中北部。这种不同等级墓葬间随葬品的差异,体现了对应的社会分层现象。随葬玉琮、玉璧的较高等级墓葬均为二次葬。其中,烧骨二次葬墓主要分布于墓地的中东部区域,墓坑偏小,少量使用葬具,骨骼为白色碎块状,系异处焚烧后,再将焚烧后的遗骸入葬,多呈条形摆置,个别随葬玉璧,多随葬石器与小型陶器。蒋庄文化面貌可能属于良渚文化的又一地方类型,是良渚文化与当地文化因素融合后的产物。蒋庄遗址很可能是良渚文化的北部边疆戍边据点,战死的死者墓葬有一定数量。

6

草鞋山遗址

位于苏州市唯亭镇东北。面积约4.5万平方米。距今6300-6000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面貌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出土了碳化粳稻、籼稻、野生葛罗纹织物等。

7

东山村遗址

位于张家港市南沙乡东山村,面积约6万平方米。距今6000-7200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分为居址与墓葬区。发现崧泽文化时期大墓7座。其中M91出土陶器、玉器、石器等38件套,填补了崧泽文化没有高等级墓葬大空白,显示出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8

北阴阳营遗址

位于南京市鼓楼岗西北金川河二级台地上。距今6000-5000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分为居址与墓葬区。磨制石器非常精致;穿孔斧、穿孔锄、七孔石刀很有特点。墓葬常见玦、璜、管、珠等玉石装饰品。陶器以红陶为主,少数器皿内壁或外壁滋红彩或黑彩。该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被命名为“北阴阳营文化”,很可能是本地文化与薛家岗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汶口文化结合的产物,分布于江苏宁镇地区和皖东南地区。

9

三星村遗址

位于金坛市西岗镇三星村,面积约10万平方米。距今6500-5500年。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清理墓葬1001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角器、牙器、蚌器等4000余件。典型器物为腰檐釜、釜形鼎等,很有特色,被称为“三星村文化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距今5000年前后良渚文化时期,太湖北岸级长江沿岸称为良渚文化的一个重要地方中心,如昆山的赵陵山祭坛与墓地、少卿山祭坛与墓地、苏州的龙南遗址、江阴高城墩墓地、常熟罗墩墓地、武进寺墩墓地等,都是良渚文化在该地区的重要聚落。

大运河前身文化带江苏段文脉分析

通过上述几处典型史前遗址的分析来看,大运河前身文化带江苏段史前时期有着如下几个特点:

1

多元文化与技术的汇聚

史前时期的大运河前身文化带江苏段,东濒黄海,北与以山东为腹地的海岱文化圈为邻,南与以太湖、杭嘉湖地区为腹地的太湖流域文化圈交错,西接以安徽东南为腹地的淮河流域文化圈,因此在文化上动态格局上表现为大汶口文化与崧泽-良渚文化的南北拉锯进退,淮河流域薛家岗文化的渗透。这样多元文化的汇聚与流动,带来了先进技术的在此汇聚。如栽培水稻、纺织、高水平的石器加工、玉器加工技术等等。

2

本地特色文化在夹缝中顽强生存

尽管南北文化圈在此拉锯,薛家岗文化向东挤压,本地特色的文化仍以文化孤岛的形式在夹缝中生存。如青莲岗文化、北阴阳营文化、三星村文化类型等,都颇具地方特色。

3

本地社会复杂化起步较早,程度较高

以东山村遗址大墓为代表的社会,早在马家浜、崧泽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华东地区最大、最豪华的墓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高、社会复杂化程度之高超出了学术界以往的认识。

4

本地社会经济基础很可能是商品经济

我曾经提出长江流域史前文明的商品经济基础特征,其中包括史前时期的大运河前身文化带江苏段。

前文已介绍,刘林遗址已经出现了产品贸易和私有财产的迹象。

东山村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权贵的出现,很可能是建立在石器商品加工与玉器装饰品商品加工业成就的基础上。东山村崧泽文化最大墓葬之一M90墓主头部摆放石锥、砺石和一堆解玉砂,表明东山村的“贵族”即领导层,本身原本是治玉的匠人。刘斌先生分析认为良渚遗址反山墓地的大贵族自己就善于治玉。我以为,正由于社会分工尤其是工商业社会职能分工很可能是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因此社会的分化与等级化,并不发生在氏族或部落(社群)的内部,而发生在不同社会分工或技能的氏族或部落(社群)之间。北阴阳营的石器工业则很可能在当时形成沿长江石器与玉器贸易圈。总之,大运河前身文化带江苏段史前时期社会复杂化、文明化起步较早,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根本原因在于本地的商品经济成熟并成为社会经济基础。

此后,夏商至西周早期,大运河前身文化带江苏段文化一直处于衰落状态,一蹶不振,很少发现重要考古遗址。大运河前身的文脉通道可能一时中断。

至西周晚期开始,从安徽地区东传的土墩墓文化特征,为吴越文化在本地的振兴提供了强烈的推动力。大运河前身的文脉通道方向转为东西联通为主。汉魏之后,大运河前身的文脉通道才再次逐步恢复到南北为主、东西为辅的方向上来。

结语

通过江苏段大运河前身的文脉通道简单的考古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大运河前身江苏段文脉特征为:南北通道,文化汇聚,技术荟萃,本地特色,商品经济。今后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利用与开发,都应该考虑从7000年以来积淀茶来的文脉特征,才能保证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比如,从大运河前身江苏段文脉特征总结出来江苏经济地理区位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可以认为是市场经济为本,鱼稻为本土特色(鱼禾为蘇),交通为途径,工业倾向高精尖,技术荟萃与创新,文化多样性包容性。核心是“汇通特色”。汇,包括文化、技术、人才、商品、信息、资金等;通,是将所汇聚的要素流通起来,搞活起来;特色,就是保持本土特色不能丢,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本地文脉不能断。

另一方面,夏商至西周早期,大运河前身的文脉通道一时中断的原因,更需要深入地探讨与深刻的反思,以避免同样的悲剧重演。比如说,夏商至西周早期,恰逢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文明包括海岱地区,遭受重大挫折,社会文化、政治全面大衰退,中原和半月形带“农牧交错带”地区崛起,江淮及海岱地区进入社会文化发展休眠期。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中原一枝独秀,占领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文明的中心转移到半月形,从根本上消除了大运河前身文化带的通道功能需求以及自身的造血功能,导致其一时中断。

西周晚期至东周时期,随着吴越接受了以中原为主导的小农经济基础,重振大运河前身文化带吴越段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但是并未全面恢复大运河前身文化带的通道功能。直至隋代,出于中原帝国的南北政治统一、全国资源调配等国家战略目的,才全面恢复大运河前身文化带通道功能,并实现了水路交通化,从文化带物化为交通线。

(投稿:zgyhw123@126.com)

作者:何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