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多雅意,书冠时流:梁同书(1723—1815),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书家。字元颖,号山舟,晚号不翁、石翁,九十以后号新吾长翁,与安徽亳州(今徽县)梁、会稽(浙江绍兴)梁同治并称“三梁”。大学士梁诗正之子。天生颖异过人,端厚稳重。乾隆十二年(1747)举人,乾隆十七年特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任顺天乡试间考官、会试同考官、翰林院侍讲、日讲起居注官,赐加侍讲学士衔。忧归不复出。同书治家,以身作则,家法亦严,因此杭人都称道梁氏家法。生活简朴,衣帽终生不换,平时不宴宾客,不受馈赠。毕源曾从楚地赠同书大砚一方,同书坚决不收,毕源执意相赠,同书只好收下,数年后托友还砚于毕。 梁同书工书法,初学颜柳,后学苏米,晚年纯任自然,冠绝时流。诗多雅意,文亦清峭,故为书名所掩。年九十余,尚为人书碑文墓志,终日无倦容,并无苍老之气。卒之前数日,自书讣,苍劲如昔。新书碑版遍环宇,与翁方纲、刘石庵(刘墉)、王梦楼(王文治)并称于时。日本国王曾派人求书,朝鲜、琉球等地亦以其书为贵。著有《频罗庵遗集》、《频罗庵论书》、《直语补正》、《日贯斋涂说》、《笔史》等。传世书迹甚富,小楷书作尤多。《苏老泉文卷》,书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时年72岁。纸本墨迹。纵33.4厘米,横57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梁同书博学多文,善鉴别。由他书写的碑刻和题写的不可胜数,负盛名60年。此件行书作品,其书不拘苏、米形迹,而得其神韵,貌丰骨劲,味厚神藏。其章法平稳,行距疏朗,用笔平和自然,都是承继赵孟頫、董其昌遗风的结果。此卷中字字提按顿挫交待清晰,技法精湛娴熟,看似寻常,无新奇惊人之处,然欲达到此也并非易事。梁同书在书写时挥洒自如,将其功力与性情和谐统一于此作品中。此卷虽然不是梁同书最好的作品,但也能反映出他书艺水平的基本状况。 引首:梁山舟行书手卷。丙子秋,潘受题。钤印:潘受长寿 卅年蒲柳早衰芜, 壮不如人况老乎。 苦笋硬差良有愿, 葫芦依相已维摹。 休言报国文章在, 只合投闲草木俱。 物不答失天地大, 始终渐负是顽躯。 曾泛仙洲到上方,分明云路有梯桄。 终愁病面难为进,*比寒虫不自量 逐虎向来轻得失,画蛇晕竞笑黄□。 书生福分生来识, 甘抱灯檠伤短墙. 北望君门首重回, 一门三世荷栽培。 臣心不似菤葹草, 天意须怜臃肿材。 絮已沾泥飞不起, 豆和灰冷爆难开。 他生愿作衔环雀, 再上觚棱高处来。 东野三兄政之,庚戌八月八日,山舟寓主人宅留以疥壁(第二首洲误舟)。 北舟杂咏 三老真同逆水鱼,天妃双闸障归墟。 黄河东下臣西上,恼乱挑灯作寄书。 御厂堆芦倚断汀,官旗运石走空舲。 楼悬鼓角三层戍,灯簇樯帆万点星。 黄泥为壁荻为椽,才过淮南景色偏。 堤外青骡沽酒斾,竿头花鸭打鱼船。 百里锺吾坏郭门,清时小社賸鸡豚。 刘郎一去风云改,亭长台前水拍邨。 水驿萧条旷市烟,兖徐州域犬牙联。 如银花片今何有,况说文昭旧井田。 碡碌场开致致光,高低禾黍验锄荒。 禁扳堤柳缘新植,贱买河鱼得饱尝。 红墙覆草新营寺,白板牵绳稳替桥。 生怕蹋波儿女小,葫芦著背影苕苕。 仲家浅口漾祠灯,祭埽遗田碣藓凝。 独自升堂拜冠剑,泠泠瑶瑟响朱绳。 当年燕将守聊城,一矢遗书胜劲兵。 忽记高飞歌逐燕,无人得似鲁先生 鲁殿秦碑迹半荒,天门日观路偏长。 蜀山山下逄人问,浅草平田是汶阳。 酒星昨夜照东楼,清济罗罗漾碧流。 一样光芒今万丈,南池谁续杜陵游。 ..... 庚戌七月自南来此,晤白华京作乞得其全集读之,内有北舟杂咏二十六首,塗中所历如在目前,因漫录之,以应组珉世讲之属,山舟同书渝氏大椿书屋书。 题跋:丙子秋,潘受时病目未复元。钤印:潘受长寿 |
|
来自: mengk4fz0yyf5h > 《书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