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七律《柳》读记 (小河西) 柳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这是一首咏柳诗。写作时间不详。李商隐曾多次到“楚地”。据此诗内容,或是某清明节在楚地某江边驿馆作。 首联: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漠漠:迷蒙貌;浓郁貌。《侍筵西堂落日望乡》(南北朝-谢朓):“漠漠轻云晚,飒飒高树秋。”《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滟滪》(唐-杜甫):“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对残春》(唐-刘沧):“杨花漠漠暗长堤,春尽人愁鸟又啼。” 轻黄:鹅黄,淡黄。《长安早春旅怀》(唐-白居易):“风吹新绿草芽坼,雨洒轻黄柳条湿。” 惹:沾染;染上。《柳絮》(唐-薛涛)“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 大意:江南江北雪刚刚融化,细嫩的柳枝涂上了淡淡的黄色(写初春时的柳枝。) 颔联: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灞岸:灞水岸。灞水流经长安东,上有灞桥。古时为折柳送别处。《三辅黄图》:“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开天遗事》:“来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为断魂桥。”在长安为京都的漫长岁月里,灞桥是众多外放官员离京饯别之处。《灞陵行送别》(唐-李白):“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折柳相送是一个古老的习俗。《采薇》(先秦-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和“留”异字同音,柳丝摇曳,总给人以招手挽留的想像。唐时灞桥有驿站。大唐三百年,潼关晨梦,渭城朝雨,凉州残雪,阳关羌笛,或都自灞桥始。别了灞桥,到安西去,到轮台去,到更远的地方去。好一个盛唐气象!灞桥折柳送别是长安一景。《忆秦娥》(唐-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途中寄李二》(唐-李益):“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舞姬腰:即“楚宫腰”或“细腰”。《韩非子-二柄》:“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此处比柳。《阙题》(隋唐-杨师道):“燕赵蛾眉旧倾国,楚宫腰细本传名。”《无题》(唐-刘禹锡):“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题桃花夫人庙》(唐-杜牧):“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 大意:如果长在长安灞桥边,或已被人攀折送至行客之手;如果长在南国楚地,早已如同舞姬之腰袅袅婷婷。 颈联: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官道:官道(驿路)边常载柳树。《西行》(唐-白居易): “官道柳阴阴,行宫花漠漠。”《送薛据宰涉县》(唐-刘长卿):“驿路疏柳长,春城百花媚。”《送范启东还京》(唐-牟融):“官桥杨柳和愁折,驿路梅花带雪看。”《菩萨蛮》(唐-温庭筠):“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送客偶作》(唐-温庭筠):“小桥连驿杨柳晚,废寺入门禾黍高。”《馆中新蝉》(宋-李宗谔):“短亭疏柳临官道,平野西风更夕阳。” 含风:向风,迎风。(与“背风”异)。《游明庆寺》(隋-姚察):“含风万籁响,浥露百花鲜。”《摇落》(唐-李商隐):“古木含风久,疏萤怯露深。”《涪城县香积寺官阁》(唐-杜甫):“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送春词》(唐-刘禹锡):“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紫薇花》(唐-杜牧):“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咏桃》(唐-李世民):“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拂野桥:《柳》(唐-李山甫):“只为遮楼又拂桥,被人摧折好枝条。”《故洛阳城》(唐-李郢):“云收少室初晴雨,柳拂中桥晚渡津。欲问升平无故老,凤楼回首落花频。”《忆钱塘》(唐-李廓):“仍闻江上春来柳,依旧参差拂寺桥。”《宣州送裴坦判官…》(唐·杜牧):“日暖泥融雪半销,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大意:清明时节驿路旁边的柳树迎着纷纷细雨。太阳落山后风吹柳树,垂落的柳枝轻拂野桥。(写景。作者写这首诗或就住在驿路官舍。) 尾联: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如线如丝:《春咏》(南北朝-沈约):“杨柳乱如丝,绮罗不自持。”《春意》(唐-孟浩然):“愁心极杨柳,一种乱如丝。”《题望苑驿》(唐-温庭筠):“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望远行》(唐-李珣):“柳丝牵恨一条条。”《题情尽桥》(唐-雍陶):“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退居漫题》(唐-司空图):“堤柳自绵绵,幽人无恨牵。只忧诗病发,莫寄校书笺。” 王孙:古时常为对青年男子的尊称。此处为作者自指。《招隐士》(汉-淮南小山):“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山居秋暝》(唐-王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意:柳条如丝(思),常牵出客行游子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我何时才能回到我的故乡啊? 这首咏柳诗首联说初春雪刚消融,江南江北的柳枝已经轻黄。颔联说了两个地方。一个是长安灞桥。在灞桥,柳枝或已被攀折到客子手中。一个是在“楚宫”。楚地在南方,春天来的早,柳枝也先长出来。所以说“先聘舞姬腰”。颈联写实景。清明时节,傍晚时刻,雨浥官舍,风吹柳条,柳拂野桥。(使人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人或就站在这个野桥边。尾联入情。说柳枝如丝如线,这个丝(思)线牵出了我对故乡的思念,牵出了我的羁旅之愁。我好想家啊!唐人诗中以柳丝表达羁旅之愁很普遍。 |
|